张苗
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学师课堂
张苗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层层深入,每个地区、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语文课堂”模式探索,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老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性。我们建宁小学的全体师生也在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打造属于我们建宁小学“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生态课堂——“学师课堂”。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5课《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断:
公开课的课堂上,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落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一个问题,“嗯,你善于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为了给自己留有解决问题思考的时间,我肯定了孩子遇到问题就及时提出的行为并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即使你当时因为上课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你也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或邀请‘小老师’的方式一起解决问题,要知道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
【案例反思】
“学生学习最大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建构主义理论家指出,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学习者通过意义的建构可有效获取知识。在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找准课堂学习的出发点;通过培养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小老师”,榜样引领,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益;突出教师精讲点拨的作用,让全体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力。换句话说,学生可以自学的,老师绝对不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加强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模仿、小组讨论,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放手,让“讲师”变成“学师”,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课堂改革的推进,有时给秉承传统教学的老师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冲击。有些教师因为常常担心纪律问题,而不忍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填鸭式”维护自己的课堂地位,导致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课堂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师生情绪产生对立,结果课堂纪律反而越来越糟。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小老师”的角色,也不是每节课所有的孩子都能到台前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作为“小老师”成长的“摇篮”,班级的学习小组的组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其次,合作过程也是一个“听”与“动”的过程。选定1、2个自学、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小老师”,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有利于调动他人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学习动机。
第三,要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小组内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如学会倾听、听取发言时不插嘴,说明理由要充分,求助别人心要诚,肯定别人学着做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老师”这些同伴榜样的引领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失去的话语权、表达权开始回归。
张苗,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