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2015-02-15 11:48李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李平优秀教师爱情

李平

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李平

教育家朱永新说:“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尝试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而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勤于自我反思,不断丰富实践知识的语文教师,必然会缩短成功的周期,因为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优秀教师,但我时时刻刻怀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希望能逐渐缩短与优秀教师的距离。

工作之初,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安排只依赖教辅书,通常是勤恳把教辅看了,还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又不买回有关教案书,再详细地研读、探究,但其内容多多却不知如何取舍。通常一篇课文,别的老师讲三课时,自己却要讲四五课时。不止这样,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和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也与有经验教师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一直虚心学习,努力在不断的教学中提升自己,从课堂的导入到课堂结尾,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都仔细斟酌。

一堂完美的教学,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不能轻视;以前,我经常会忽略的导入部分,觉得其无足轻重,偶然的一次尝试,我认识到其角色虽小但作用很大,从那以后,就十分注意发挥它的能量。

以前,上课通常是以一句话“今天的课讲到这里”或“以上是今天的所有内容”等等简单干巴的语句结束。其实课堂结尾语一样关系到整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精妙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谢榛《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恰到好处的结尾既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也是对学习思维的整理,由知识层面的学习上升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也一样,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永久印象。

课堂的结尾语要声情并茂,声是吸引学生注意的第一要素,情是感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的重点。方法要灵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情绪反馈情况不同,结束语也要不同,做到因地因时制宜,绝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否则往往会起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语言方面要简洁、精练,结尾不是对课文的再分析和复述,所以语言尽量是概括、简而有力的。而且,下课在即,也不容许我们挥洒无度,特别是有些班级临下课几分钟就有同学不断地看时间,语言更要快、精、准。

在结束《琵琶行并序》的教学时我用这么一段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那个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衷伤而又清冷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至今仍没有干涸。用这种带有伤感的语句结束,让那一份千年愁绪不断在空间与时间回荡里,从学生那饱满丰盈的表情看,白居易的千年伤感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这样的教学就只能是流于形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清代文人李渔也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所以课堂教学要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忍弃之。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向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是能知其事而不能解其意,一般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课堂导入部分下了一番功夫;如在教《雨巷》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充满煽情的导入:

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学生听完这一番充满诗意的爱情语句导入后,个个都脸带羞涩但又充满探究的笑意,相互之间不停切切私语,正处青春期的他们对爱情这一话题极敏感,爱情对他们来说很具有诱惑力的,看到这种情况我知道煽情已取到了效果,就及时让学生齐读诗歌,同学们也用声音把他们的激情给释放了出来。

李平,教师,现居广东吴川。

猜你喜欢
李平优秀教师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四季的美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第三个小板凳
THE OSCILLATION OF THE POISSON SEMIGROUP ASSOCIATED TO PARABOLIC HERMITE OPERATOR∗
优秀教师
李平艺术作品欣赏
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