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凤仙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高职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之法:现代学徒制
侯凤仙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在成熟国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和服装企业特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
高职学校;服装设计;跨界教学;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而言的。早在20世纪后期,德国、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成熟,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传统学徒制,学徒的身份是“以学习某一特定技能与工作为目的,在某一固定的时期内为雇主工作的人”[1]。传统学徒制的一大特点是:学徒与师傅的关系只是学徒和个体经营者之间的协约,或者是学徒和企业主之间的协约,没有政府介入,也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传统学徒制时期,学徒只属于企业主管理,没有“跨界”一说。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学校教育形式的结合体,“它是建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创新、自我实现和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及全球竞争加剧、产品创新周期大幅度缩短的情况下,将生产现场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合作职业教育制度”[2]。现代学徒制看似一种人才培养途径,实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必须是政府、企业、学校3方参与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确立了现代学徒制的跨界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政府也非常重视现代学徒制,从2012年起连续3年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强调现代学徒制,特别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3],这一“工作要点”的强调,充分彰显了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方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重要性,深刻认知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代学徒制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实施比较普遍,以英国和德国为例,国内对这两个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成熟的有:姜大源先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其中对“双元制”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制度”[4],学生的身份首先是企业“准员工”,然后是学校“学生”,双元制对德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给予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方面,职业教育专家石伟平教授的研究较成熟,他和他的博士生从影响学徒制的背景因素、组织管理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概括了现代学徒制的演变。具体的比较维度和细节见表1。
表1 英德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5]:
通过对英、德成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两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尽管一些部分不尽相同,但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特色,尤其是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体系和特色。
2.1 法律保障人才培养跨界之法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德国政府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实施的,如2005年修订的《职业培训条例》中明确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地位:符合《职业培训法》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提供培训;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培训项目必须是《职业培训法》“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职业名称、培训时间 (3个月到2年)、课程大纲、技能和知识、组织准则以及考试标准等都有法可依,覆盖各种职业岗位群;学徒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受《劳动法》约束;企业必须给学徒培训生工资补贴,补贴每年增长1次,加班必须支付加班费;企业培训导师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各州政府监管下的行业协会负责监督、审查和考核职业教育全过程”[6]。这一条例对企业、学徒、培训师傅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对培训内容、考核形式、监督形式等都作了规定。在完善的法律保障之下,现代学徒制得以成功实施。
2.2 学徒属性的管理方式
学生在企业时间和在校时间的比例是7:3。当学徒返校学习理论课程时,企业有义务为学徒提供便利,并给予时间。学生既要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也要做好企业工作,毕业时考试合格可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这种学徒属性的管理方式切实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学生真正参与实际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技能,而又在法律保护下进入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这种学徒属性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难题,因为学校的设备建设总是会落后于企业。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学生眼中的职业教育”研究报告指出:在对德国15个专业6000名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关于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教育企业评价最高的是:企业实训条件,如实训教师的资质和行为、实训场所的设施和材料……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评价最好的是班级氛围;评价较差的是教学设施,如工具和技术装备未能反映企业最新水平[7]。
如果学生首先是学徒属性,企业会保证“准员工”很快进入技能培训,尽快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学生也能跟上企业转型升级的节奏,掌握新的技术,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就不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因此,现代学徒制目前是职业教育中较成熟的技能培训方法之一。
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国际上已有成熟的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不同,全盘复制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因此,我国服装设计职业教育中对现代学徒制一直在探索。
3.1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一种探索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有强大的服装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但要想真正达到类似德国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还是需要进一步探索。首先,“我国的校企合作强调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建立起行业与产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机制。学生的‘合法'身份是学校的学生,重视学校与学生的‘教育'与‘学习'关系”[8],这种学生身份势必导致学生依然以学校学习为主要途径。其次,目前教育部除了把“校企合作”作为重点教育模式推广外,在政策方面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推广细则,也没有顶层设计如何让学校和企业能积极参与,更没有建立监督、考核校企合作的机构和机制,使得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变成了友好往来的一个代名词。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确实想和学校合作,但他们不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没有相对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措施,如果学生进入企业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因此企业不是非常配合。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竞争相对于其他行业并不十分激烈,所以对学生和学徒的培养也没有放在战略高度。而“多数职业院校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先进理念、实际经验和合作能力,致使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与低质量,难以适应行业需求与产业发展”[9]。
从上述论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在形式上相似,但实质上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保证技能培训,因此,目前我国服装设计教育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3.2 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构架与设想
首先,国家要从法律层面给予可操作的指令。仔细研读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劳动法》《教育法》等,就会发现:在这些法律中大量的用了类似“鼓励”、“可以”等词,如“国家鼓励……合作”、“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等,落实到具体教学层面时,如何操作就变成了问题。比如校企合作企业到底有何益处?发生的额外经费从何而来?国家是否仔细测算过投资学校实训室和补助企业接受学生培训的经济账?等等。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学生双重身份的合法化,解决权益失衡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职业院校必须校企合作,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那么最得益的是政府,这种合作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探索建立学校教师和服装企业师傅结对机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制定能够执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计划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来选择企业,和企业共同招收学员并签订合同,选择结对师傅,然后再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计划来进行。以目标实验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例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学校教师和服装企业师傅结对机制表
图1为现代学徒制框架,明确体现了学徒属性。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政策,学生完全属于企业员工还不太现实,但是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探索:
1)学习者的属性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协商,签订“学徒”合同,制定培养方案;政府给予企业补贴,让企业有义务承担“学徒”培训,双方组成考核小组对学徒的学习进行质量评估,合格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学习者的属性是“学徒”,企业和学校协商,取得“学生”资格,按照企业的意见制定培养计划;政府给予学校补贴,让学校有义务承担“学生”培养,双方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估,合格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的“现代学徒制”操作构架如图1。
以上两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政府都是最大的财政支持者和政策支持者。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和企业才能责、权、利分明,才有可能施行名副其实的“现代学徒制”,尤其是在服装业高度私有化的现实中去实施,更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
图1 现代学徒制构架
现代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这种培养方式在中国的现行政策下如何实施,目前学校、政府、企业都在努力探索。实质上,在中国三方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跨界的问题,解决跨界时各个界面的衔接和任务对接问题:
4.1 更新理念
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一直以来认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学校,企业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这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思想理念障碍。因此,“在学校教育制度下如何建立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成为现代学徒制需要迫切破解的难题。现代学徒制有‘模式'而无‘定式',在现代学徒制建立的初始阶段需要破除‘统一'的藩篱”[10],也就是说要打破学校班级上课制,把学校教师的讲授和示范教学转变成以辅导和企业实践为主的培训教学,使学生真正能从实践中获得技能。
4.2 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现代学徒制采用现场学习具有典型优势。同样,对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现场教学更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如面料认知学习,可以利用企业的面料库或者面料市场作为教学场地。相比在教室通过PPT认知面料,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更能使学生掌握面料特性。
4.3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跨界”教育最难的是质量控制和学生成绩的评定,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去一家企业做“学徒”,也不是所有“学徒”都来自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很难控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公平体现考核成绩。考核机制要涉及这些方面(见表3)
表3 现代学徒制考核机制表
4.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配套
在职业资格框架建设方面,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而欧洲,早在2002年,随着《哥本哈根宣言》的发布,“欧洲资格框架体系 (EQF)随之诞生。EQF的出台,要求欧盟各个成员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与之对接,以实现各职业资格的透明性和可比性”[11]。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就是在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下顺利实施。
我国目前服装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还不能等值,两者脱节。服装设计教育中也应该尝试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向英国和德国学习,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同一框架下完成;修订与目前服装技术水平不相符的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使获得学历证书的课程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一致,真正达到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标准。
[1]Harris,William H.&Judith S.Levey.The NewColumbia Encyclopedia[M].New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128.
[2]陈俊兰.现代学徒制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19-20.
[3]教育部.教育部2014工作要点(教政法[2014]1号)[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049/201402/xxgk_163889.html
[4]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6.
[5]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29-130.
[6]摘自《职业培训条例》.http://www.bmbf.de/pub/BBiG_englisch_050805.pdf.2005-3-23.
[7]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8.
[8][9]陈俊兰.现代学徒制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20.
[10]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20.
[11]许冰冰.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51.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 of Fashion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rn Apprenticeship
HOU Feng-xian
(International School,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
Byanalyzing theconnotationofmodernapprenticeship,basedon thepracticalexperienceofmature countries andth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ofthis teachingmethod,and 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 offashion design and the clothing enterprises,modern apprenticeship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conditions has been construc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fashion design;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modern apprenticeship
G642
A
1674-2346(2015)01-0055-06
(责任编辑 竺小恩)
2015-01-23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艺术与技术之间-高职服装设计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方法研究》[编号:SCG291]作者简介:侯凤仙,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