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明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学龄前儿童的家具仿生设计
李子明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儿童的发展关乎未来的发展,而学龄前儿童是儿童身心发展当中最关键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学龄前阶段,儿童认知能力有了全面发展,对自己的家具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而仿生设计可以通过意象化或模仿的手法,将家具变得可爱生动。从一个具体的生物形象到一个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符合学龄前的小孩的认知生活习惯的家具,需要经过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法和设计手法。文章主要是从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角度,讨论如何利用仿生的设计手法设计这个时期的儿童家具。
学龄前;儿童家具;仿生设计
学龄前指的是孩子在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同时,在这个时候孩子的美感也初步形成,一些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学龄前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认识周围各种动物和植物,对这些新鲜事物开始感兴趣。而仿生设计是将无数自然界的动植物的形象,通过提取,转换,变形,构成,简单等设计方法,转变成具有功能形态的产品。同时也是营造儿童家居环境艺术化的重要方式。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初步认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也可以通过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家具仿生设计进行衍生,是教育孩子认知事物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孩子家具趣味化的重要方式方法。
众所周知,孩子从出生以来,,经过三年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下,从一个幼小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的个体。刚刚进入这个时期的孩子,美感也初步形成,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视力已经达到正常成年人的视力范围,对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的辨认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5岁以后的孩子能够辨别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对于黄、红、绿的辨认正确率最高,其次是橙、白、浅黄、紫、深棕、品红、蓝、棕、深绿。在这个时期,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这种需求跟他们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学前儿童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一)基于生理需求的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要求
1.儿童安全性原则。(1)家具应充分考虑结构的稳定性,能保证家具在不断的摇晃和多次击打下,仍能保持坚固;(2)家具表面避免坚硬、粗糙的材料,不要出现尖利的棱角,表面要尽量柔和。
2.功能适用原则。(1)根据人机工程学,学龄前儿童家具的尺寸必须与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型相匹配;(2)材料上可以选择与孩子骨骼正常生长的材料,比如采用环保无醛材料。
(二)基于心理需求的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原则
1.造型艺术性原则。仿生物形态的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由于学龄前儿童处于对周围事物处于初步认知阶段,而且他们还有对周围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大多数针对学龄前儿童而设计的家具大多数采用仿生物形态和仿生物意象设计,因为这两种设计方法从形态上讲,更加直观的表现被仿的生物形态。被模仿的生物,通过造型形态的提取,转换,简单化,然后变形设计,达到现实元素与家具之间形成共相的联系。从而让人从一个形态可以联想到另一个形态,然而就前面已经提到学龄前儿童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联想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所以在进行元素提出和设计当中,应尽量简化处理,使家具与被仿之物之间产生更多的形态相似之处。
2.色彩明快性原则。仿生物色彩设计是仿生设计当中重要的一种方向,通过对自然界某种色彩或某种色彩搭配的模仿,达到使家具造型更加和谐的目的。色彩是自然界的画笔,许多的研究证实色彩对人的情感和性格以及心境均有重要影响。生动活泼、鲜艳的色彩十分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成长需要,是学龄前儿童家具的最大特色。同时,孩子在选择物品时,更多地选择丰富的色彩和新奇、夸张的造型,这些可以能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好奇,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的物体。
学龄前儿童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家具设计,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习惯,而仿生设计是符合他们这个时期家具设计的设计手法之一。本文从探讨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提出仿生的设计手法对学前儿童的家具设计原则,提高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水平。
[1]刘伟辉.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的环保原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6).
[2]季晓丹.学龄前儿童家具造型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
[3]李渊.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TS664.01
A
1005-5312(2015)08-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