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
(张掖市第一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作为初中阶段教育,就是要从公民层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特点和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通过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教育,不是直接地说教,是有别于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没有痕迹地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长久的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通过哪些途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呢?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育的切入点问题,就保证了教育的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契合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语文课本上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涵,在备课时,教师在研究学情,钻研教材,确立和叙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深入挖掘这方面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将编者的意图,以及课文对学生人格品德教育等深层内容挖掘出来。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努力发现课文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用简洁的语言写进教学目标,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其浓浓的爱国情怀,无时不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师生,在教学时,教学目标中就应该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这样叙写为: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深刻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而《邓稼先》则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競競业业、一丝不苟,对同事的友善、关怀等崇高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融会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
语文的美,美在语言,美在文字,美在意蕴。语文的教与学,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把握与分析上的。初中语文中的大部分课文思想性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确立。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审美为目的、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课本中所选课文,或娓娓道来,含蓄蕴藉;或气势磅礴,痛快淋漓;或美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或凄美感人,令人回味无穷;或赞美人间真情,火辣热烈;或批判世界邪恶,旗帜鲜明……这类作品的思想性不明显,只是一种审美过程、一种审美教育、一种积极健康感情的抒发。在确立这类作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应该考虑其特点,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深层次,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朗读、欣赏这些课文的时候,学生们的情感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领悟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褒扬的,什么是需要批判的;哪些是正面的能量,需要发扬光大,哪些是负面的影响,需要消解清除。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如,朱自清的《春》是以审美为目的的,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对少年鲁迅那质朴深沉的爱,感人至深;《狼》又让人们认清楚了狼是多么的狡猾和凶残,但在人类的机智与勇敢面前,只能是笑料罢了;《声声慢》我们感叹于一代女词人的才华横溢和国破家亡的愁肠百结;《沁园春·雪》则让我们折服于一代伟人的气势磅礴和对革命的豪情满怀;《岳阳楼记》我们感受到古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感慨于一代文豪“与民同乐”的境界何其高远!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占了语文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师生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的引导、点拨、检查、鼓励、批评等,学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掌握、思路的矫正、思维的培养和思想的升华。由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初中学生,不论在知识结构,还是是非观念,尤其是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进行人物分析时,学生容易将注意力放在新媳妇给牺牲的小通信员擦拭身体,表现出的对小通信员的敬佩,以及小通讯员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而不能深入到“军民鱼水情深”这一更高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显得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通过表扬、鼓励或批评,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对于那些知识、思维、思想方面闪现出的火花,进行培植、放大,对于那些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及时地纠正、教育。教师通过自身的认知和影响,对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载体,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