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丹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教育教学]
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
杨晓丹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定位
父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身体、智力、人格、情感、社会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伦常观念和不合理的家庭分工,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显现,父亲角色定位模糊,直接影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家庭结构的嬗变及母亲就业机会的增加,父亲职责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义。
父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价值的变迁,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性别角色的衍变,父亲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社会期待中既有稳定的延续性,也有创新的时代性。父亲角色的承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大部分的父亲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扮演处于一种非理性的、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他们大都凭借本能或模仿自己父亲或按已有经验在摸索中进行家庭教育,有的甚至倾其能力教育却收效甚微,有的则淡出家庭教育。
因此,到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呢?本文拟对新时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作一探讨。
国外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父亲对子女教育的作用都不被人重视,直到80年代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推动了人们对父亲研究的兴趣。随着二战的结束,许多男人失去生命或入狱多年,当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父亲缺席”产生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产生的结果。因此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以父亲在家庭中缺失为定向的理论。在父亲研究的早期,主要是把父亲身份与母亲身份作比较,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异同。当时的研究大多是量的研究,这反映出在家庭、社会和研究领域中,对父亲都还没有一个分化出的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女性就业率与单亲家庭比率持续增加,以及女权主义学者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争论,出现了更新的变化,父亲不再仅仅被当作家庭中孤立的一个成份来看待,而是作为与其他家庭成员既主动又被动、既直接又间接互动网络中的一员来看待。除了研究“正常”或传统家庭系统中的父亲角色外,还关注“非正常”或非传统家庭系统中父亲角色的研究。90年代初,父亲研究已成为家庭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父亲的身份出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和研究设计,并提出重新概念化的问题,这反过来刺激着新的研究活动出现。90年代末期,保罗·阿马托(Paul.Amato)最早提出对父亲身份重新定义的问题。他提出了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该模型分析了三种资源,分别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
国内的研究 从儒家思想里的“父为子纲”,到传统意义上的“严父慈母”,一系列的教育思想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中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国内第一次站在孩子立场上说父亲教育。2003年开始,教育学博士陈建强陆续在《家长学校》发表数十篇文章阐述“新父亲角色”,分析了父子文化、交往风格、体验模式与孩子的社会适应,“父亲参与”的主要内涵、特点与一些要素,“失父”对儿童的影响与应对补偿策略,核心家庭中年轻父亲的角色定位,父亲施爱的视角、方式、特点与时机,父亲角色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等现实问题。
总之,当下父亲既是家庭中承担养家糊口职责的重要成员,更是孩子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
对于注重家庭教育的中国来说,父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提起父亲角色,我们会想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家书、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些对于研究父亲角色都具有传世价值。“天下无如父子亲”是来描述亲子关系,“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父当以教为事”,“养不教,父之过”都强调一个“教”字,也即把父亲的责任定义在“教”上。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邵雍写了这样两句话:“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与汝。”把父亲的职责提到了一个高度①转引自:东子.中国式父教[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7:.。
同时中国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父为子纲”等经典言论也让父亲在人们心中留下“父亲就是天”的刻板印象。鲁迅在《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一文中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仪礼·丧服疏》说:“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在中国父权制的社会中,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利,是家庭权利的行使者,他们与“权威者”的形象是重合的。父亲的意愿是圣旨,不得有半点违抗。父亲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导致父子间的隔阂明显。这种以权力形成的威信,马卡连柯称“这是一种最可怕的威信。”为了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形成威权,父亲们不在家人面前表露情感,他说话很少,对于与孩子的亲昵动作会不习惯,对孩子说出“爱你”需要父亲很大的勇气,即使对孩子的爱,也是用责备或者沉默来表现,这种传统表达关心的方式,孩子一时半会理解不了。因此,传统的父亲是权威的、遥远的、沉默的、孤独的。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双职工家庭成为城市的主流。时代背景的变化,不仅使家庭结构改变,也使得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客观上,家庭要求父亲与母亲共同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主观上,父亲们也意识到亲历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性,并且不愿让自己在抚养孩子上处于边缘。但由于各种原因,父亲的角色扮演处于缺位状态。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1 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新时代的父亲与传统父亲相比,已有很大改变。但父教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父亲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亲教育孩子方式不科学 在一项父亲角色投入程度的调查中“当在与孩子做某项比赛时,孩子输了,哭闹发脾气时,您会怎么做?”21.4%的父亲会选择下次不跟他玩了,15.6%的父亲选择了说比赛总有输赢,会耐心解释,18%的父亲会尝试着问“如果我输了就哭你还会不会跟我玩?”35%的父亲选择再玩一次,故意输给孩子①李香林.父亲角色的现状调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2014.5.。在被问到“当孩子不小心摔倒时您会怎么做?”38.6%的父亲会立刻将孩子扶起来, 36.7%的父亲会选择用语言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11%的父亲选择对孩子置之不理,13.7%的父亲选择用物质引诱孩子站起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父亲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但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合理的。
父亲与孩子沟通很少,父子之间存在隔阂 人与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存在年龄差距的父亲与孩子,如果不沟通,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王晓曾在对2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关于“你有了心事,愿意向谁诉说?”这个问题,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与好朋友分享,18.9%的学生选择告诉母亲,只有4%的学生愿意向父亲诉说,可以看出亲子关系的疏远程度。
父亲推卸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开的家长会上,全校有300多位家长到场,父亲的数量不超过四分之一。一些父亲找不到班级,当询问孩子是哪个班级、哪个老师的时候,父亲并不知道。在开会的过程中,有的父亲坐了几分钟就走了,放弃了难得的与老师孩子交流的机会,本来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家长与老师配合更好的教育孩子,而家长完全把家长会当作了一个任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国著名学者孙云晓,当出租车司机听到他的职业后,很不解,司机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挣钱,妈妈的职责才是教育孩子。这充分说明在一些父亲的意识里,教育孩子是与自己无关的。
社会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职业在男性的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男性在家庭里受到的阻碍越小,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越大。但是在家庭中,父亲是“当家人”,是“顶梁柱”,同样处于家庭的核心位置,他无法脱离家庭而独自存在。因此,男性陷入了职业与家庭的矛盾漩涡中,甚至在某些时候,男性认为家庭与职业二者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正如陈建强所指出的:“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由外向内地对家庭中的男人施加这么强大的金钱、权利、名分的压力,家庭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由内向外地对立足于社会的男人提出如此众多的精神、情感和责任的需要。”②赵淑芳.浅谈新一代父亲角色的成长[J].红河学院学报,2005(4).但权衡利弊后,更多的人觉得家里还有妈妈,于是选择了事业。
另外,有些父亲想在教育孩子上出一份力,父亲想学习但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首先,社会上的很多培训班都是针对母亲的,父亲去了之后会感觉与很多妈妈在一起很尴尬。其次,整个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是在分数与名次上,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不打扰孩子的学习,这就让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的有利作用不能发挥。
可能父亲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事实上由于一些原因,父亲在教育上完全插不上手,这也有可能导致父亲学习愿望不高。根据笔者在实习过程中以及假期时对小学生父亲的走访,很多父亲表示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关于“父亲”的书几乎没看过,也没意识去看,对于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模仿自己父亲教育自己的方式,一小部分父亲表示教育是学校与老师的事,自己只管交学费,孩子成绩不好,或是责怪老师教育不当,或是责备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没有去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更没有去学习教育方法的意识,他们不像妈妈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育儿心得,而更多的讨论经济方面的问题。
家庭方面 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和传统观念影响,父亲无需考虑亲职问题,另一方面是家中的长辈及母亲对于男性抚养孩子的能力表示怀疑,所以她们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她们看不下去父亲换尿布的笨拙与抱孩子时的手足无措,宁愿自己动手。可是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母亲温柔细腻的呵护,更需要父亲的“粗线条的放养”。另外,有研究认为女性很难在社会结构中积聚影响力,她们只能把养育儿女和做家务看成自己的首要职责,以在家庭中的价值来填补其职业空缺,所以母亲在这里扮演着“守门员”的角色,母亲的“独权”让父亲觉得自己在孩子那里是不被需要的,最后只能是“无为而治”。
父亲自身 父亲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制型父亲。专制型父亲是严格的、严肃的,他很少给予孩子肯定、表扬,孩子一出现问题,得到的便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否定。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很不友好,经常欺负同学,不喜欢做作业。经过了解,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脾气也很不好,他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当老师向他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时,他得意洋洋的炫耀:“那是我不在,在我的面前他大气都不敢出!”父亲在离开学校之前警告儿子:“如果你再欺负同学,那小心你的手。”他还告诉老师:“我儿子在学校不听话,你们尽管收拾他。”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看见父亲像老鼠见了猫,这样的亲子关系何来天伦之乐?
孩子很看重父亲的态度,父亲的否定无疑会给孩子当头一棒。有些父亲会说,我是不想让他骄傲,但是你一直的否定会让孩子觉得他在你的心目中就是做什么都不行,破罐子破摔。所以,作为父亲,不要轻易否定、责备孩子,即使责备,也是针对事情本身,就事论事,而不是小孩的品性与人格等。
第二,放任型父亲。许多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尤其是学习成绩差,被老师请到学校在办公室交流、沟通时,往往说“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只要在学校不出事就行了”。这类“放任型家庭”的家长对少年子女的放任,是认为子女没有多大前途了,对子女没有多大的信心或者失去信心,任他们“破罐子破摔”。另一部分父亲则表示自己本身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给不了孩子学习上的帮助,那干脆就不插手了,把学习的事都交给老师。笔者在实习过程中,班上一位学生在学校称起了“老大”,经常欺负同学,还用课余时间去玩网络游戏,零用钱用得越来越多,在与其父亲通话时,父亲只是敷衍的说希望老师帮忙多多管教,开家长会时也借故没有到。父亲如此放任不管,孩子怎能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又怎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茁壮成长。这里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变形计》①《变形计》是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里有个叫杨桐的男孩,他的父亲整天忙着管理工厂,即使回来也是给他钱,杨桐不愿上学,酗酒打架,杨桐自己说:“他根本不管我,本以为我变得叛逆他会管我,没想到他也不管,也许有一天我死在街上,他也是过几天才知道的,做他的儿子是最难最累的事。”后来父子俩和好了,但是由于长时间不交流,两人想说话却不知道该和对方说些什么。
第三,溺爱型父亲。作为父亲,不管如何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担心,都无法代替他走完人生的下半程,也无法代替他去探索世界。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就这么一个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只要有需求,父亲无限制满足;孩子间发生矛盾,父亲急着为自己的孩子“出头”,父亲这种“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使孩子的自私之心慢慢滋长。他们不会分享,只会索取,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竞争力、独立性、责任心的培养。父亲的溺爱犹如一把大伞,为孩子遮住了风雨,可也把阳光雨露拒之门外。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到底是“爱”还是“碍”?在笔者看来,这种“爱”也许使孩子得到了一时的保护,但在将来没有父亲的路上,孩子会摔得更惨。
角色的扮演首先是角色的确立,父亲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在家庭教育中,更强调父亲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养育的责任,教育的责任,为孩子树立责任榜样、帮孩子建立责任意识的责任。这些不仅仅只是母亲的事,更需要父亲从男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实施。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当下的父亲应该做到自己该履行的责任不失位,自己可以放手的不越位。
教育角色——示范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比起絮絮叨叨的说教来说,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更能起到作用。
首先,父亲作为孩子的生活之师。要教会孩子劳动,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愿望,以此来显示自我的重要性,寻求关注。当孩子有这样的愿望时,父亲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孩子的生活应该是多种滋味的,他应该品尝百样人生。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的生活多些调料,索然无味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适当的挫折教育是父亲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和抗挫折勇气的不错选择。
其次,父亲作为孩子的学习之师。相信父亲们都听过《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也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填鸭式的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探索。这样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自主产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活动。在孩子充满好奇心而探索世界时,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请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或是给出很敷衍的回答。科学的做法是利用反问,启发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自己动手去探索,这样既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也促使孩子进一步探索世界。
心灵角色——好朋友 父亲总认为孩子涉世未深,好多事情都不懂,总站在成人的角度拿着空洞的说辞对着孩子唠叨,来要求孩子这样那样。笔者认为,对孩子“毫无逻辑”的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提问感到厌烦的父亲,那也不必对孩子的成长指手画脚,因为不仅不会有效果,还会使孩子反感厌恶。与孩子变成好朋友,会使父亲的教育事半功倍。
首先,做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家长要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锻炼,参与孩子的活动,用平等的眼光看孩子。父亲可以把自己也看成小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以一颗童心去了解孩子的各种想法、做法,去感受孩子游戏时的专注、投入与热情,让亲子之间的交流更投机,做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次,做孩子理解尊重的朋友。父亲也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那时的他肯定也希望父亲能尊重理解自己,那现在也应该做自己心目中的父亲,时不时的与孩子换位思考,想想孩子可能期盼什么渴望什么,不要总把他当做孩子,总拿大道理来给孩子压力,大道理要小讲,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虽小也是有自尊心的,总是用指责、批评的态度对待孩子,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尊重的,很容易伤害到他敏感而脆弱的内心。
最后,做孩子信任关爱的朋友。孩子其实很愿意倾诉自己的小秘密,父亲应该认真耐心地听,快乐他的快乐,难过他的难过,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被信任感。父亲应该完全相信自己的孩子,并接受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人际圈,给孩子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多一些放手,少一些约束。这样一来,亲子之间会更加信任、和睦相爱。
成功的父爱没有统一的模式,成功的父亲角色也没有固定的样板,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父亲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爱的方式,父亲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而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调整心态,发现自我的潜能,把教育孩子外化为多彩的生活历程。父亲角色伴随孩子到成年甚至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父职行为,所以,父亲每一阶段都要学习新知识,他的学习是终身且持续的,还要注重全面发展,要适应各种变化,实现角色转换与新角色定位,做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父亲”。而信息网络时代的父亲,要抓住机会,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促使孩子学习自主,促进亲子关系平等和谐。事业的成功只是一时的辉煌,父亲才是你需要终其一生奋斗的职业,家庭教育的成功才是你最大的成就。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
[2]李剑.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0(14).
[3]黄辛,曲玉冰,曲英梅.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学习者角色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4]周玲.幼儿园是开展父职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2012(12).
[5]闫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Defining the Paternal Role in Present Family Education
YANG Xiaodan
(School of Education,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family education;father;role definition
Fat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as an irreplaceable influence in children’s general growth. However,traditional concept of ethics and ir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usehold block the father from functioning fully and ill-defined paternal role negatively affects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his children.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ntinue to bring unprecedented changes to the family structure,maternal employment is ever increasing,and so the paternal duties in family education have to be redefined.
杨晓丹,本科生,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G478
A
1009-9506(2015)11-0052-06
2015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