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节的民间文娱活动

2015-02-14 19:30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娱米线玉溪

陈 骞 方 波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米线节的民间文娱活动

陈 骞 方 波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米线节;民间文娱;民俗变迁

米线节是云南“玉溪坝子”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迎送土主都要举行多样文艺活动。近几年,新型的“米线文化节”动员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使米线节文娱活动趋向世俗性,民众的参与方式也因此变化,这代表了新型节日的发展趋向。

玉溪米线节原是一个神圣祭祀与世俗娱乐交汇的节日,土主祭典与巡游是米线节的核心内容,各个村落都会很重视这个过程中的一样表演。历史上,这些表演的主体都是普通村民,这一情况在当下有了较大变化,直接影响了节日的发展。

一、传统米线节的娱乐

米线节的流传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红塔区,民间俗称“玉溪坝子”。历史上,玉溪不止有一座土主庙,也不止一位土主。而处于坝子中心、影响较大的,是现在位于下赫村的土主庙。本文即以下赫村土主庙的调查反映传统米线节的情况。

米线节与农村娱乐 在以前,米线节是从初一就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与当地的春节活动,至少有半个月的重叠时间。在这期间,很多民俗活动具有多重意义。这样的“设计”兼顾神、人共娱,利于吸引更多村民加入米线节活动,因此,相应的文艺活动也会比较丰富。农业与时令的紧密关系,使春节前后的时间成为农村最主要的休闲时光。实际上,滇中汉族社会的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的一系列活动具有群众性——如庙会、观灯等,其他节日都是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单元的。米线节容纳了春节重要的民俗活动,而且是最具有公众性的娱乐活动。

米线节是当地村镇一年中的欢乐时光,这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规律所决定的。以种植营生的群体,每年都要举行盛大仪式感谢自然的赐与,并祈求下一轮农作的顺利进行。云南其他地区大都保留着此类节庆,并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米线节的原生意义主要是土主崇祀。人们以劳作的成果、享受的食物来感恩神灵的护佑。玉溪坝子的一个文化特质,土主祭仪透露出传统农业社会淳朴的享乐愿望。这一节日不仅仅是娱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也直接表达为村民群体娱乐的重要节点。

以前米线节的活动,其支撑点是土主庙与各村的村庙。活动组织者是“看庙的”,大都是本村的老年女性。组织方式靠节前相互邀约,活动内容基本是历代相承的。在当地,农村的公共娱乐空间并不多,在城镇化的村镇才有公园、活动室等专门的文娱场所。所以群众文娱活动常常都在村庙及其附近进行。如下赫村土主庙旁就是老年活动中心、集体餐厅、小花园等设施,构成一个建筑群落。婚宴、文艺表演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这也是村寨里花鼓队、花灯队等民间文娱团体可以选择的日常活动场所。在米线节迎送土主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娱表演,日常生活中同时存在于村庙、公园、乡村文艺站中。虽然米线节是神圣的祭典,文艺表演大多是日常娱乐的内容,如花灯小戏,就是街头巷尾所习见的。

解放前至上世纪中期,土主巡游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参与迎送土主表演活动的,主要是普通村民。据下赫村吕姓老人说,从初一开始,有40多个村子先后迎接土主巡游,几乎遍布整个坝子。在下赫村土主庙直接参与表演也有上百人次。至“土主归殿”时,所有土主巡游的村庄都会到土主庙合祭,同时各村都会“带着节目”来参加。当时在土主庙外的场地上,聚集了各类小摊小贩,也包括唱灯的、表演杂耍的。各个村寨来参加庙会的人太多,以致于要提前划好场地,让各村寨表演的人分别“占地为营”。农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认为米线节的文娱活动是村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集体活动。

可见,当地民众的日常娱乐,往往凝集在米线节活动中。这不仅因为日常文娱活动与米线节活动场所有重叠,更因为日常文娱的动力之一,在于文化生态中其他人群的肯定——节庆就是一种重要动力。

传统米线节中的情感寄托 祭祀土主冠以米线节之名,并非崇祀与米线有直接关系,而是以劳作的成果、享受的食物来感恩神灵的护佑。这透露出传统农业社会淳朴的享乐愿望。因此,这一节日不仅仅是娱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也直接表达为村民的群体娱乐。笔者认为,在各种农作成果中选择米线来冠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域性。虽然米线在南方各地都比较常见,但玉溪民众偏爱米线,对米线有特殊感情。

米线节祭拜土主与土主出巡,强烈体现了村寨话语权。有学者认为当地土主崇拜是农作水利的产物。历史上,玉溪坝子各村寨不止有一位土主,下赫村的土主逐渐成为影响较大的一位,与下赫村位于盆地中心,水利较为便利有直接关系。从节日的意义来说,祭典在宣示水资源分配的利益,成为强化村寨地位的一种手段。因此,参与米线节祭典的村寨,为了突出自身的地位,不仅流露出相互的竞争意味,甚至隐含着对正式行政权力的背离。下赫村土主庙看庙的肖姓老人说,州城的“陈皇”,与土主是夫妻,在土主老爷巡视各村之后,二人将在州城相会,然后土主才回到下赫村的土主庙。而根据已往几年的活动,米线节在州城并没有明确的、重要的活动内容。此类传说,其实包含村镇自我宣示的意味。同样,米线节期间土主在各个村寨的停留时间长短不一,巡游路线简繁不同,即是以土主崇祀的神圣性来昭示村寨的地位,这一点,在各个村子接土主的次序、土主在各个村子能否过夜的情况时也明显反映出来。实际上,先安排迎送土主活动的村寨,村里的老人更多表现出对土主的亲近与敬仰。土主巡游赋于米线节神圣意义,历史上一系列的祭典、歌舞、巡游等,都围绕土主祭拜展开,这无疑成为了米线节民众文娱的精神动力。

在时间和空间上,米线节都处于村寨重要的神圣区域,同时表达了浓厚的世俗娱乐意味。但与一般的庙会、社戏相比,其深入村民生活的程度却非同寻常。整个米线节期间民众参与村寨内外的活动,是其他时节无法比拟的。因此,米线节对当地村寨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二、米线节“自娱自乐”趋向“表演”

传统米线节的活动,反映出民间信仰的自发特性。节日中的文艺活动,也一直坚持着民间文艺的特点。即: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程式变动较多;在内容上与民众生活关联,本土气息浓厚。

上世纪90年代,一些村寨重新开始米线节的时候,文娱活动只限于迎送土主之时。但近年村民营生方式改变,其神人共娱的模式受到削弱,世俗的娱乐性增强。这一时期,文化环境也不断消减民间信仰的神秘意味,使土主祭祀与米线节的文娱活动关联性减弱。如崇祀土主的村镇,有的村民看重过米线节要宴请亲朋,对土主崇祀的重视程度下降。在此情形下,文娱活动不再附着于祭祀,而可以“单独”进行了。传统米线节中土主祭祀,正从“节日的目的”转换为“节日的平台”。有两个现象可以表明这一趋势。一是参与米线节文娱活动的民众并非为土主祭祀而来,不一定向土主奉献祭品或虔诚祈拜;二是大部分民众都具有较为理性的态度,神祗已不是万能的,对神灵的敬畏转向对世俗的热爱,一些禁忌与仪式弱化。其结果是,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结构中,神圣性受到局限,世俗娱乐特征得到加强。

大约在2010年前后,本地文化宣传中“米线文化节”开始引发民众兴趣。2012年,在市区的出水口公园组织了大规模的“玉溪米线文化节”(之前也有乡镇宣传、主办自己的米线节,因为迎送土主的时间不一样,乡镇的宣传比较分散,影响范围也不大)。在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实际上有两个米线节在进行,传统方式的米线节,仍然从土主庙开始,在各村寨中巡游,最后回到土主庙,历时近两个月。“米线文化节”则在出水口公园举行,没有土主巡游的内容,活动安排了3天时间。因为前期广泛宣传,米线文化节可谓盛况空前,参与的市民很多。次年2月21日至24日,大力宣传的米线文化节在大营街举行,汇龙生态园、玉泉湖公园等场所开展了文艺演出,同样热闹非常,甚至来了很多外地的游客。2014年,“玉溪米线文化节”在聂耳艺术广场附近举行,同时与其他活动组合在一起。这类新型的节日有意将土主祭祀作历史化处理,世俗娱乐的性质进一步突出。

传统米线节中的情感寄托 米线节土主出巡,始终要伴随歌舞。程式上,参与迎送土主的人员先叩拜土主,然后由6至10余位中青年妇女组成的花鼓队在大殿中列队表演,有时还伴有锣鼓。在打了一段花鼓之后,花鼓队走出大殿,男人们开始搬动土主。之后两个村寨之间迎送土主,则有两支花鼓队在同时表演。接土主的花鼓队会伴着土主的巡游一直表演,直到本村安放土主的村庙,再以村庙中的一通花鼓舞蹈结束。而送土主的花鼓队则会在两村传统的交界处结束表演,折回本村。

农历三月“土主归殿”的时候,表演仍然是丰富热闹。一位村民说,以前土主荫护42村,每个村都会来参与庆祝活动。如2013年3月26日,是庆祝土主归殿的第三天。当天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但还是来了八九支表演团队,都是民间文艺团体。如“聂耳故乡”花灯队、北城花灯协会,以及春和、上龙池、小任井等村的文娱队等。来的早的,中午12点就摆开乐器,开始吹拉弹唱。到下午3点,还有背着乐器的老人陆续赶来。表演的内容,主要是花灯歌舞和短剧。演出剧目包括了不同时期的花灯作品,以说、唱为主,虽是“草台班子”的风味,却非常受村民的欢迎。一些观众就在各个表演之间穿来穿去,甚至加入表演。当然,这也刺激了各个表演队的表现欲望,一时间,大殿内外各种乐器响成一片。可见,与米线节迎送土主紧密结合的文娱形式最具地方特色,即花灯与腰鼓。与民众平时的文娱内容基本一致,形式较单一,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米线文化节”的转化 现在,相当多村民已脱离农业生产,日常休闲娱乐也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与城镇居民一样,都更加认可在春节假期中“过米线节”。而土主祭祀时间是超出春节假期的,这也是上文所述米线节神圣性逐渐减弱的原因。这种世俗趋势吸引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到传统的米线节娱乐活动中,然而,民众参与娱乐的情形却与传统节日有很大差异。

近些年,一方面是更多游客、特别是外地游客,更热衷于购物、品尝特产等活动,对文娱活动参与不多,另一方面是民间专业艺人个体难觅踪影。下赫村等地的村民们说,一般“有事都是请花灯团的来唱”。业余的文娱团体,主要是老年人自行组织的,观赏性当然不高。从近几年米线节的情况来看,专业文艺表演日益丰富,其影响面也越来越大。这个现象的结果,就是现实世俗生活对传统神圣信仰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米线节的原始意义在不断剥落,与之相关的文娱内容也不断退化。

可见,传统的米线节,主体是特定村落的普通村民。在活动组织、文娱活动的参与者、文娱节目的内容等方面,有鲜明的民众特征与地域特征。而诸如行政、商业等力量介入之后的米线文化节,参与人群与活动内容都有很大不同。传统米线节的文娱活动较为单一,而“米线文化节”活动组织较为多样,其中的文艺表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与民众日常娱乐有一定距离。传统节日与新型节日的差异,还在于商业活动的大量介入,物质消费成为节日最主要的内容。而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物质消费的特点与情感交流是有对立性的——即商业活动遏制了参与者的情感投入。与传统节日的本土特色相比,新型节日的参与者以“游客”最多。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游客,其情感、态度与参与土主迎送的村民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新型“文化节”民俗活动的思考

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参与人次来看,行政力量及商业单位的介入可以使节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是时间、空间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拓展,也包括节日文化含义的取舍。外来力量能更好地计划、组织节日活动,新型节日表现出更强大的影响力。新型节日在情感体验与群体凝聚作用方面则是比较弱势的,这在文娱活动中有明显体现。对于米线节的前景,村寨为单位的文艺汇演应该是比较可行之道。在新型文化节的操作中,文艺表演已是必然的内容。传统表演首要任务是娱神,表演的场所、时间都与土主的“活动”一致。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中娱神的原动力比世俗娱乐具有更强的集体性(约束力),更持续的精神支持意义。而目前有政府介入组织的表演,其意义则是“娱人”,有所收缩。

从长远来看,实现“官方”与“民间”的协调统一,使米线节的各种文艺活动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则有助于米线节节日特点的提炼,有助于节日影响力的扩张。目前,土主崇祀的神圣性不断减弱,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精神象征仍是必然存在的。在这个节日中,传统与转型并没有完全割裂,这有文化变迁的规律起作用,也是因为娱乐的共同内容在做连接。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引导一个当地民众充分参与的文娱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生态圈”,地方性节日就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织。从民俗特点来说,培育新的节日,其难度远大于引导传统节日发展。

Folk Entertainment in the Rice Noodle Festival

CHEN Qian FANG B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the Rice Noodle Festival;folk entertainment;change of folk custom

The Rice Noodle Festival is an ancient tradition in“Yuxi Basin”.Conventionally the festival revolved around the God Earth with performances and rituals.In recent years,a new form of the event,“Rice Noodle Culture Festival”was born.The new form has engaged a larger general public and people participate the festival in changing roles,indicating the tradition is becoming more secular.

陈 骞,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研究。

K892.1

A

1009-9506(2015)11-0044-04

2015年5月5日

猜你喜欢
文娱米线玉溪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文娱与体育
小伙重现福州非遗“高楼米线”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人间有味是清欢
猫眼发布全文娱战略升级计划
米线里的温柔乡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玉溪文征》看滇中传统休闲文化
文娱资讯
文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