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乔
艺术与生命教育
——以当代韩国电影为例
李 乔
当代艺术表现的内容往往与时代所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电影艺术也不例外。对于近年来为世界所关注的“生命教育”命题,当代韩国电影给予了相当大关注,是艺术与生命教育结合的一次良好示范。
艺术 生命教育 韩国电影
1.生命教育问题亟需关注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其主旨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包含一系列内容,从而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①而就当代的现实意义来说,“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是以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体关照为主体的教育,不仅包括从根本上发现、认识、了解“生命”本身,告诫人们珍惜、爱护、尊重自己和以及共同和谐生活在自然社会的一切生命,还应该包括生命价值的再创造等内容。对现今的快节奏社会来说,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生理、心理问题也渐渐增多,一系列被我们忽略或者无暇顾及的涉及“生命”本身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
如今,世界上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缺失的弊端及其重要性,并开始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应对的措施。因为它不仅与国家建设、国民健康等民生大计问题密切关联,更具有助于调节和从根本上修正社会的不良现象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自我生命的轻贱导致的社会悲剧在现今中国和韩国社会都颇为常见,从根本上讲就是成长过程中生命教育缺失导致生命理解偏差的结果。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的普及,已是迫在眉睫。
2.艺术中流动的生命力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你越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越发现它与人类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然而,人类生命和艺术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她所揭示的那样具有一种生理机制意义上的节奏相通,更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现象。②艺术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生活,来源于生命的体验,许多艺术家更是将自己毕生的经历,可谓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艺术。因此,艺术自诞生起,便与它的创作者和大环境密不可分,被赋予了生命意义。
此外,我们观赏艺术时,往往能够通过作品体会艺术家的情思,并与之达到情感的共鸣,也总能从作品中独特色彩或者线条中感受到无限的生命活力。艺术的这种情感性特征,以及它天生所带来的美感体验便也决定了它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和载体,就像席勒所说,“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③而就艺术欣赏而言,融合了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我们体验和感受艺术最直观方式的综合艺术——电影,它在与观赏者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上,效果也最为显著。
1.通过电影实现的生命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谈到教育的方式和类型,大致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种。而在中国和韩国,其中前两者往往占据更大的比重。因而,在对前两者遗漏部分的合理补充方面,社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影作为艺术门类的同时,还是大众流行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将其赋予一定的教化力量和价值引导功能,是社会教育千万方法中较为巧妙的一种。因为电影艺术所传达给观众的最直接的东西——情感共鸣,是不受人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的。通过电影故事的细枝末节,传递道德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方向,甚至涉及生命教育的部分,都是非常可行的,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当代韩国电影中的人文关怀
韩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传承的民族,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尽管两国国家体制不同,但在国民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面临的问题方面的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因此借助分析、研究当代韩国电影艺术当中人文、生命教育等主题的表达方式,不但对我国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有所启示,对我国电影艺术的主题创造也颇具价值。
较之中国,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似乎更为深刻:“尤其是在当前韩国国民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社会,对保持儒教的传统祭祀和礼节,发挥了重大作用,强调现在仍有必要把它作为良风美俗,继承下来,坚持下去。”④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化背景,让近些年韩国人文关怀类型的影片总能正确的发现和把握故事的切入点,给观众以生命意义的启迪。2005年以后,韩国一些电影导演开始向充斥荧屏的各种娱乐类型商业片发出反抗和挑战,影片内容开始转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反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特殊、弱势人群的关注、人的尊严问题等都成为当代韩国电影所集中表现的主题,这些影片通过平铺直白的叙事将人物经历与现实问题结合展现出来,观众通过银幕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故事,更多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1.认识生命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深刻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⑤可以说,任何时候谈及生命教育,首先要正确的认识生命都是前提,只有对“生命”本身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珍惜它,充实它,并且将生命升华。
2010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开心家族》就向我们展现一个从想要放弃生命转变到重新发现、认识生命的过程,影片虽是喜剧,剧情却带有些许的温情色彩。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尚万自小便是孤儿,没亲人没朋友的他难以忍受孤独想要放弃生命,然而当他自杀未遂醒来后,却意外地被四个性格迥异的鬼魂纠缠并被迫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影片中尚万与其中一个小鬼有一句对白点到了影片的主旨,尚万:“你以为活着容易吗?”小鬼反驳:“你以为死了就好吗?”。人生在世挫折难免,但绝不能因此就轻易的放弃生命,殊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像影片结尾处积极面对生活,并且收获爱情的尚万那样,终于恢复了因事故失去的记忆,原来他从来就不比别人孤单,几个捣乱阻止他自杀的鬼魂竟然都是他已经去世的家人,爱一直陪在他身边。
2.珍重生命
在认识生命之后,生命教育的第二个范畴便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珍爱宝贵的生命。这种珍爱不只包括自己、家人或者亲朋好友还应该包含存在于世间的一切应该受到公平而存在的生命体。因为每个人都存在于社会这个环境之中,与其他的社会群体产生各种复杂的关联,切断这些联系,任何单独的个体都是无法生存下去的。㈥所以我认为在生命教育所涉及的内涵当中,除了对珍惜、尊重生命的强调,摆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之外,还理应由己及人,涉及生命个体之间的彼此关照和关心。
在今年刚刚获得第3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的关注儿童性侵害问题的韩国电影《素媛》当中,这种生命的彼此关照便有所体现。小主人公素媛受到侵害之后,内心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一位坐着轮椅的阿姨一直在帮她做心理疏导,最终带领着她走出那边黑暗。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阿姨的女儿也曾经受到侵害并死去了,痛失爱女的她曾想自杀却没有成功,只留下了腿上的残疾,从此后她便决定从事心理辅导的工作,帮助那些与她和女儿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将自己曾经的痛苦转化为更强大的力量,去拯救、关照他人,予以他们支持和希望。所以在影片《素媛》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颇为沉重的主题,我们却时时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美好的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当我们看到小女孩重新回到校园,再次绽放的笑容时,替代悲伤、痛苦、绝望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渴望和力量。
3.创造生命
生命教育当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这种创造生命是在认识和珍重生命的基础上,努力突破身体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敢于追求梦想,在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这点早在先秦时期,学者们就有所共识:人生的意义并不应该只在于活着本身,而更在于人生的使命:通过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来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树立人生的丰碑,达到生命的不朽。⑦
韩国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这种对待人生应努力创造,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命态度也较多地体现在韩国的电影当中。无论是讲述自闭症少年在奔跑中创造奇迹的关注特殊疾病人群的影片《马拉松》,还是在古稀之年依然辛勤工作并勇于追逐爱情的“空巢”老人题材电影《爱你》,通过银幕观众看到的是不怨天尤人、不放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特殊人群和年迈老人都尚且不肯放弃的人生梦想,是站在社会底层、艰难边缘所谓“不幸者”的生命之光。
“生命教育”近些年来一直被当作社会热点被人们不断的提及和探讨,一系列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于对生命理解认识偏差而的社会悲剧已经不容忽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表现的内容往往同这个时代所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自然也是如此。当代韩国电影涌现出的这一批人文关怀题材的电影,着眼于现实的日常生活与人物性格、命运本身,在看似平淡的剧情中竭力发出对“生命”主题的关注和呐喊,发人深省,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生命教育”这个命题,其艺术与生命教育结合的实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注释:
①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
②高长江.艺术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③【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④【韩】柳承国.韩国的儒教思想[J].贺剑城,李东哲译.孔子研究,1992(2).
⑤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⑥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⑦刘玲.浅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孔孟苟为中心[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