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
——基于2014年全国各省市作文试题

2015-02-14 10:56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庄照岗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高考作文作文题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庄照岗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
——基于2014年全国各省市作文试题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庄照岗

2014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新材料题型,并且表现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特点。然而,经过细致的比照、分析以及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的点评,我们发现全国18套新材料作文题目虽然题型一致,取向相似,互有侧重,但依然参差不齐,优劣互见。正如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点评中所说:“全国大纲卷这样的命题是励志性的,‘很阳光’意味着只能抒情。但是,其主题毫无开放性,和基础教育改革以前的封闭性如出一辙。……比这样的题目稍好一些的是四川卷……另一些省市的作文命题比四川省更胜一筹,如江苏卷……与之相比,同样是矛盾性命题,上海卷不但明快,而且没有江苏卷的可能导致考生坠入悖论的困惑……今年作文考题受到称道的还有北京卷的‘老规矩的新思考’,这道作文题从内涵到形式,比上海卷更有创新性。”[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孙教授眼中,高考作文题是分高下、见短长的。那么,究竟怎样的作文题才算好题目呢?一些好的作文题目又给我们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又会如何引领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其实,除了广受好评的北京卷,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也受到了一致的推崇。著名作家冯骥才评价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2]北师大教授于丹评价说:“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其实都是有异曲同工在怀旧这一点上,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所有的背后是藏着岁月,藏着喜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3]就连日本华人专栏作家桥本隆则也很喜欢广东卷,他说:“广东的老照片有点与日本作文题目相近,有淡淡的人文情怀在其中,很喜欢。”[4]当然,除了广受关注的北京卷、广东卷、上海卷、江苏卷等,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题目被忽视掉了,比如辽宁卷。辽宁卷作文题目低调而不平凡,神秘而不失内涵,骨子里透着强大与自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坚持,在高考作文改革的浪潮中踩准鼓点,冲锋在前,在贴近现实、充满思辨性、具有开放性上与其他省市的新材料作文一样走在了前面。然而这些作文题目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除了具有新材料作文普遍的属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才让它们棋高一着,略胜一筹。这些特点或许就是以后高考命题者需要吸取、采纳的地方,或许就是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所说的:“作文试题的发展变化是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我们可以从2014年高考作文试题反映的热点、亮点看到未来作文试题的发展趋势。”[5]或许透过这些优秀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一、内容开放也要文体开放

“开放性”可以说是2014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很多专家、学者在评价今年各省市作文试题的时候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词。周丽蓉、田茂香评价全国新课标乙卷:“和2013年新课标乙卷的‘同学关系’相比,今年的‘给动物喂食’在内容上更开放,立意空间更大。”[6]尹道恩在评价2014年天津卷时说:“作文试题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总的趋势是避免题面出现直接判断,尽量给学生相对开放的空间,鼓励考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创造性写作,开放性成为作文命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7]李泽淳、郝继东在评价2014年辽宁卷的时候说:“今年的作文试题口径宽、开放度大,但写好有一定难度。”[8]王亮、王道信在评价2014年江西卷作文题时说:“今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开放度高,很接地气。”[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开放性”不仅是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成了衡量、评价作文试题出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尺度。

然而综观2014年各省市的作文试题,“开放性”更多地体现在审题立意、写作内容的角度上,比如重庆卷高考作文,考生可以从“换位思维”和“他人意识”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民族文化的差异”角度出发,还可以从“美德和公民意识”的角度阐释。再比如安徽卷,可以站在剧作家的角度,谈“尊重”“改动要慎重”等,也可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谈“实事求是”“创新需要坚守”等,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谈“坚守与变通”,更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谈“协商”“沟通”“合作共赢”“换位思考”等。但是,在面向对象的开放性上,还缺乏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比如面对理科生,过于文艺的题目是否恰当,面对文科生,过于理性的题目是否公平,能否在二者之间取得调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写作文体的开放性上,高考作文试题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文体指向封闭。学生一边倒地选择议论文,为什么?除了学生本身心理发展已经到了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的原因之外,题目本身的暗示性和内向性或许是最大的原因。很多省市的作文题目本身就充满议论性,就是想引导考生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比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写作要求就是“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湖南卷更是明确规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有些省市的题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体,但潜在的要求是让考生写议论文,比如江苏卷的“不朽”和上海卷的“自由”。同时又因为写议论文比较保险,比较稳妥,不容易被错评,所以学生高考作文才出现了清一色的“不伦不类”的议论文。正如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在批评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时所说:“记叙、议论、抒情,抒情弹性比较大,记叙又怕学生先准备一大堆的素材变成套话,所以都选择议论,这种方式显得比较单调,给学生一个定向。”

当然,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也在写作文体的开放性上作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比如删除“诗歌除外”的要求等,但是,文体的开放不只体现了允许学生写诗歌,考生写了诗歌得分也不至于很低,而更应该体现在作文题目本身具有充分的容纳性和包含性,给写诗歌、记叙文、散文,甚至写小说、戏剧、演讲稿的考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这样才公平、公正、客观。就连韩愈也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全国考生近千万人,有些学生写不好议论文,但写记叙文却很有味道,作文命题要给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014年全国18套新材料作文试题,我觉得在内容的开放性与文体的开放性上处理得最好的是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很完美地融合了情感与理性、生活与科技、过去与现在,既有历史的纵向对比,也有空间的横向类比,谈情感、谈回忆、谈生活,或怀旧、或诗意、或浪漫、或怅惘的情感氛围适合抒情散文或记叙文的表达,而谈科技、谈现代、谈改变,理性而思辨的味道特别适合议论文的阐释。正如华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所说:“考生作文的文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比起几十万人都写议论文明显是个进步。”[10]同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的六篇优秀考场作文也充分体现了文体的多样化,给了考生记叙、议论、抒情充分的发挥空间,既可以突出理性,以理服人,又可以强调感情,以情动人。

二、基于现实也要高于现实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结合时代的特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全国新课标甲卷的“给动物喂食”,全国新课标乙卷的“山羊过独木桥”,还是北京卷的“老规矩”,无论是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重庆卷的“海滨度假”,还是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都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而这种指向,无疑是希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也有意考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考查他们对社会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11]可以说近年来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对现实与时代的关注将作文命题从以前话题作文那种“玄而又玄”“虚而又虚”的固化思维中解脱了出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上,放在学生的思想与语言上,而不是故弄玄虚,让学生在审题时像猜谜语一样猜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说“在理解上不设障碍,立意上有多种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然而,从“虚而又虚”的命题取向中跳出来,并不意味着马上又跳入“实而又实”的另一种命题泥沼中。作文题目太实,就显得浅露、直白,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委婉,缺乏耐人咀嚼的余味,缺乏想象、思考的空间,就会让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肤浅的解读上,立意平庸、萎缩而伸展不开;题目太实,也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很难作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驰骋思想,也很难作到触类旁通、思接千载的文思涌动。比如今年的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选自“农民工老王看病”的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可以说紧贴现实,与生活无缝对接,很好地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基于现实,反映时代”的要求。固然能“拉近考生和材料的距离,让考生直接进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去,在缩短考生思考时间的同时利于考生展开联想作文”。[12]但过实的题目首先在审题立意上给考生设置了障碍,设定了边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考生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正像孙绍振所说的:“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13]当然,讴歌时代,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这是没有错的,在作文上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现实,考查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也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这种考查和引导能否与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结合起来,既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浸润,也注意作文的开放性与公平性,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考查,正如很多文学作品虽然来源于现实也要高于现实一样,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题目也要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其实,早在2012年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就批评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这种问题到2014年依然存在,除了全国大纲卷,湖南卷、安徽卷作文题也过实,知名媒体人、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童大焕甚至批评湖南卷:“本身就是乌托邦的作文材料,美好乡村是完全虚构一个不可能的东西,是一个误导。这是试卷里面最坏的一个题目,叫人家去论证这个乌托邦。”[14]相比较而言,2014年辽宁卷的作文题目就很好地处理了“实”与“虚”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卷的作文题目贴近现实,虽然切口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材料选取祖孙二人倚窗眺望的生活化场景,虽是现实,却是经过虚化,经过艺术加工的对话场景,看似现实,却很温馨;看似生活,却是一个时代的折射;看似在谈美,实则谈论科技与现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看似谈科技,实则又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看似各谈各的,却有矛盾和思想的交锋;看似谈文明,却提出了我们无法否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辽宁卷作文题似小而大,似实却虚,给了考生无限广阔又无限开放的写作空间,无论是文体的开放上,还是内容的开放上,无论是在思辨能力的考查上,还是思想深度的开掘上,相比其他省市的作文题目,都更胜一筹。所以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的命制只有基于现实同时也高于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插上翅膀,轻灵,自由,洒脱。”[15]

三、强调思辨也要注重表达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试题可谓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除了突出现实与开放的特点之外,“思辨”成了又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或者说前两者只是背景与铺垫,“思辨”才是关键,才是重点,这也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评论中得到了证实。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评价今年高考作文试题时说:“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地去思考一个问题。……今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16]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评价北京卷时也说:“这个题目出得还是不错的……当然它这个是比较偏重从思维角度考察。”[17]其实早在2009年俞发亮老师就看到了“理性思辨,这是一种趋势”[18],2012年人大附中的肖远骑老师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高考作文题告别抒情”的文章,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19]。孙绍振先生在点评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时候就强调“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潘涌教授也认为“‘后命题时代’:引领高考作文走向理性思维”。不仅在作文命题时强调理性思辨,在学生写作文时要注意理性思辨似乎也成为共识。邓彤说:“缺乏分析与思辨的议论文,正如罹患软骨病的患者”“无论外表如何‘姣好’,在生活中也注定寸步难行”[20]。孙志煌也认为:“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作文的好坏”“思维的质量决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质量。”[21]

理性思辨固然重要,但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与写作不能沉溺于思辨,如果说写作有两翼,思辨是一翼,那么表达就是另一翼。离开了思辨,再华丽优美的表达都不过是辞藻的堆砌,华而不实,如无根之浮萍,无源之水;离开了表达,再深刻的思想也会黯淡、逊色。近年来对逻辑理性的过分强调,可能意在“纠弊”,纠过去过分强调语言、强调表达之弊;在拨乱反正,拨过去作文过分强调素材、强调堆砌词章之乱象,但“纠弊”不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从一个泥淖跳进另一个泥淖。还是《语文月刊》主编胡家俊先生看得全面、深入,他说:“评判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思想内容,第二看文笔如何。也就是说写作要重视思维训练,要重视考生对问题或者事实、现象的思考过程,另外,还要重视考生是如何把自己这样的思考通过语言很好地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22]鸟有两翼,舍一难飞,作文亦有两翼,折一难成。

正是这种理性思辨的命题思维的贯彻,2014年的高考有不少作文试题都过分突出了思辨性,而缺少了诗性与抒情性。江苏卷的“青春的朽与不朽”,浙江卷的“大学的门与路”,福建卷的“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等,虽然都隐含了矛盾与交锋,都需要学生理性思辨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式的理性命题的特点,可以说在对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考查上下足了工夫。但它的导向性太明显,内蕴也不丰厚,没有兼具哲思与诗情,所以缺乏张力和多样性的写作空间,很多学生只能选择议论文一种文体,发表一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概念化的评论。不可否认,个别考生确实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好地调和思想与语言,但对大部分考生而言,题目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很难在语言上有多大的发挥余地。其实,过于强调理性所带来的弊端在2014年的广州一模作文中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广州一模的作文题目是“校服涂画现象”,很能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对现实关注的深浅,但给学生语言发挥的空间极小。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只是理性,三年的语文学习与训练最需要考查的也不只是理性与逻辑,语文教材的选文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名篇,学生受了三年的熏陶、感染,在高考作文的考查上不能不有所体现,而且“作文是典型的创美活动,创美过程中的‘观察’‘选材’‘立意’‘构篇’‘表达’‘修改’等活动都应当遵循审美的原理。”[23]所以,作文的语言不能如此轻描淡写地被抹去。另外,写作文除了可以“以理服人”,还有一种方式叫“以情动人”,李密的《陈情表》、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都是以情动人的典范文章,所以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不能不给学生抒发情感和修饰、打磨语言的机会。除了理性思辨的维度,也应该为这些学生打开另一扇门,考试是公平的,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何不能在既注重理性的情况下,也给这一部分考生指明另外的路?

其实,在理性与表达方面结合得最好的作文题目依然是辽宁卷,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一个指向理性,一个指向诗意,写理性可以谈科技的利弊,谈城市与现代化,谈文明与发展,谈进步与变迁;写诗意可以谈自然美、生态美、谈田园美、原始美,谈人性的真诚与纯粹,谈古典的厚重与古朴。当然,这里也需要辩证:夸赞古典美、自然美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警醒与思考;宣扬现代美、科技美也并不意味着科技万能,人定胜天,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理性、客观的认识。所以说理性也并不排斥诗意,辩证也不拒绝温情,诗性让理性之花绽放得更美丽、更绚烂,思想之美也需要语言之花的浇灌与装饰。

四、面向现代也要回望传统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面向现代的指向是非常明显的,辽宁卷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破坏,江西卷将重点放在了现代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湖北卷和重庆卷都把视线集中在现代旅游,安徽卷将话题引向了现代剧作的表演与创作,天津卷更是让考生想象智慧芯片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此外,全国新课标甲卷的“给动物喂食”,新课标乙卷的“山羊过独木桥”,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生病,打工报恩”,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等,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以及对现代生活、人类当前生存状态的关注与聚焦,这背后反映的是理解与包容、自由与不朽、品德与公民意识、义与利、善与恶、科技与社会、坚守与改变、权利与责任等现代性问题,是在当代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处世的问题,这也是高考作文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

高考作文面向时代,观照现实,这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任何现代都是过去的延伸,任何当下都是历史的必然,任何时代的问题都不只是当下的问题,都有历史的因素牵扯其中,所以高考作文面向时代也要回望传统。传统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根,也是问题之源、进步之源。现代是繁华的,是绚烂多彩的,传统也是辉煌的,是灿烂多姿的,那里有民族最初的基因、信仰的基石、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最初的颤动、思想价值最初的萌发。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浇灌了我们的先祖,也顺流而下润泽着后世;那里有需要我们继承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宝藏,也有需要我们反思与扬弃的糟粕与渣滓,还有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现代基因的雏形。有人说,走得远了,要停下来,望望来时的路,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中华民族走到现在,五千年倏忽而过,在现代科技与经济日新月异、文化与文化激烈碰撞的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的传统已经千疮百孔,有些被弃之如敝屣,有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有哪些还是我们能够坚守与继承的?有哪些会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意义?这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不能不有所体现。

另外,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时特别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说,在高考作文命题上,文化与传统不能不有所体现,这一方面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我们重新回望、审思的要求,一方面也是对当代青年进行引导、进行审美熏陶,让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的必然选择。

回望传统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命题的材料上,使材料本身富有文化性与历史性,更重要的是在写作的方向引导上,给学生回望传统、反思历史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时间的纵轴上审视当下,而不仅仅就现在谈现在,就事件谈事件,就材料谈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由于缺乏文化的浸润和历史的厚重,是浅陋的,是轻飘飘的,就像孙绍振所说:“高考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文章的竞争力。”[13]在面向时代也要回望传统的维度上,北京卷无疑作出了表率也引领了方向,而且正是因其在勾连现实与历史、传承与发展、文化与行为等层面上的突破,才受到了一致褒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京卷作文题是一道力道十足、张力十足的好题目,“老规矩”的淡忘,背后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失落、沦陷的可怕现实,把“老规矩”作为考生思考、写作的材料,反映了新材料作文面向时代、贴近现实与生活的实际导向。而“老规矩”的重提并受到关注,则反映了现代人回望传统时对“老规矩”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以“老规矩”为触发点,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对以“老规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新考量与具体分析,思索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以及如何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共生,重新发挥其在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形成人格、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卷不仅材料本身富有文化性,而且给阅读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厚实的学生留有充分的发挥的空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生活的积累,也可以盘活阅读的积累,特别是学生所阅读的一些经典名著,比如《论语》《礼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家》《茶馆》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如果能够对其灵活、恰当地使用,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厚度与分量,也可以使文章富有文化味道。可以说,北京卷作文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修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阅,那些阅读积累丰富、富有批判精神、具有思辨力、思维广度的学生,其才情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24]

另外,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也是对历史与传统的回归与思考,特别是“星火”背后所反映的古朴与自然、生态与田园、纯粹与诗意、淳朴与真诚等,都在引导人们回望与回归,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活便捷的今天,思考我们丢失了什么,淡忘了什么,过去还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珍视的、继承的?这都给积累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考生以极大的发挥空间。拿辽宁卷作文给现在的学生写,有学生这样写道:

想来,年幼的孙儿应是没有见过自然的夜景的吧。如果他知道明亮的路灯下是一棵老榕树的残根,而这棵榕树上又不知道曾经栖息过多少代黄鹂,多少代雀鸟,飞过多少只蜻蜓,鸣过多少只蝉;如果他能够想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他曾读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如果他曾读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就应该知道这些灯红酒绿背后的代价。

北京卷与辽宁卷的作文可以说指明了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又一个方向,正如李泽淳、郝继东在评价辽宁卷时所说:“这无疑体现了作文命题从重视政治或道德教化到关注自然、科技发展再到反思文化意义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转向,考查重点从一般的表情达意转向对社会、文化的思考,转向考查考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养,考查考生的综合写作能力。”[8]

总之,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了主角,展望2015年,估计会依然延续这样的题型,并且会根据考生的作文情况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论反馈进行修正与改进,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严密。同时,从2014年作文题目透露的信息中,我们觉得这种变化可能会指向我们前面具体分析的四个方面:基于现实也高于现实,面向时代也回望传统,内容开放也文体开放,强调思辨也注重表达。当然,这种改变可能是指向一个方面,也可能是融合四个方面,具体的走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题纵评[J].上海:语文学习.2014,(7、8).

[2]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5453.shtml.

[3]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6/n400528817.shtml.

[4]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6965.shtml.

[5]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8).

[6]周丽蓉,田茂香.仰观俯察,缘事析理——简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题[J].语文学习,2014,(7、8).

[7]尹道恩.感性与理性并举,开放与限制结合[J].语文学习,2014,(7、8).

[8]李泽淳,郝继东.高考作文与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试题评析[J].语文学习,2014,(7、8).

[9]王亮,王道信.一道助推素质教育的作文题[J].语文学习,2014,(7、8).

[10]张玉金.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分析[J].语文月刊,2014,(8).

[11]赵婀娜.对话语文教学名师:高考语文作文,时代风向标[N].人民日报,2014-6-12.

[12]宋伟富.新材料作文之新——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评析[J].语文学习,2014,(7、8).

[13]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J].语文建设,2013,(9).

[14]http://edu.qq.com/a/20140607/014718.htm.

[15]王经军.莫让“联想”渐行渐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10).

[16]http://edu.qq.com/a/20140607/015125.htm.

[17]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4218.shtml.

[18]陈茜茜,俞发亮:理性思辨,这是一种趋势[N].海峡导报,2009-6-26.

[19]肖远骑.高考作文告别抒情[N].中国青年报,2012-6-8.

[20]邓彤.议论文写作逻辑缺位如何矫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

[21]孙志煌.以理服人,以理取胜——谈如何提高议论文的思维质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9).

[22]胡家俊.改变观念,跟上新材料作文的精神步伐[J].语文月刊,2014,(8).

[23]沈文涛,张悦群.比“审美”更重要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10).

[24]黄玉慧.综合开发,凸显思辨[J].语文学习,2014,(7、8).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高考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你眼中的我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