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中学刘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省涟水中学刘忠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还要求各省市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在高中阶段要能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育应该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迪、价值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能有所作为,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今贤哲思想文化的滋养,既学到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德才兼备。
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量的诗、词、文、赋、小说、戏剧等古今作品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伴生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强大的力量源泉,是五千年文明智慧的聚宝盆和常青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道结合。一大批古代仁人志士向我们走来,犹如那个时代的仪仗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老、庄的无为而治、鹏飞逍遥,孔、孟的仁爱礼义、威武不屈,李白的蔑视权贵、忧国忧民,苏轼、辛弃疾的豪迈洒脱、痛拍阑干。屈原的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山河;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杜牧的“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读出了儿子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胡适《我的母亲》中,我们看到一个有着“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的母亲;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们感受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及时尽孝的必要。教材中蕴含着的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人生哲理和传统道德,滋润着当代的广大学子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要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具体工作:
(一)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这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六条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化根基和艺术修养,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如爱国、宽容、博大、诚信、勤劳勇敢、独立自由等,并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真情融入当前教学当中。我们语文组要求老师们对照要求,抢抓机遇,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二)精心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共同打造高质量的“文化课堂”。
1.营造氛围。结合“文化校园”“文明教室”的布置,学校根据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情,在校园广场、灯箱、长廊、教学楼、餐厅等处统一布置张贴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书画作品、名言警句,每个教室根据学校的指导意见,前后标语、板报、墙壁等主要用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充实,“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标语口号比比皆是。有的班级还在教室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我们语文组统一要求学生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好振兴中华的接班人”这一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传统文化专题或古代圣贤作一次课前演讲,成语典故、名人事迹、古典诗词以及学生们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进行演讲,还可以在演讲后由师生适当地加以点评,启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加强自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主动学习研讨。
3.导语激趣。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情境,利用一些诗化的,甚至煽情的语言铺垫蓄势,便可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媒体吸引。利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硬设施,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音乐、朗诵或精彩视频片段,那些或雄浑慷慨、或舒缓哀婉的音频资料有利于烘托汉语言文字之美,那些影像材料,又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展示了一组赤壁古战场的图像,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再辅以名家范读、词曲演唱等,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再让学生朗诵、演唱、模仿表演、讨论交流,就加深了对文本主题和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5.活动多样。根据学校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安排,我们还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的其他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如演讲朗诵比赛、走进名人作文大赛、国学知识比赛、名句名篇背诵竞赛、传统节日征文比赛、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名言警句书法竞赛、国画大赛、古典作品演唱比赛、课本剧表演、古今优秀谜语鉴赏讲座、楹联知识讲座等多项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断推向高潮。
当前全国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如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山东充州一中“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辽宁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秦皇岛五中的四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训练课;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成功的教学模式。我们灵活吸收以上教学模式的长处,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探索出一种有利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就是:引领启发——多读多思——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四环节教学模式。引领启发是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注意方向性的启发引领。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涉世未深,文本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和启迪。引领,是为了心灵的抵达和着陆,是为了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儒家先贤的仁政爱民、生无所息,忠臣义士的爱国忧民、忠孝节义,贬黜之士的旷达洒脱、宁折不弯,还有惜时发奋、勤学苦练,思亲念友、乡土情重,志洁行廉、蔑视权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需要我们加以启发引领。多读多思是指学生多读经典原著,对课文要仔细阅读,圈点勾画,勤于思考,优美的篇章尽量做到熟读成诵,能背下来最好。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蕴,通过合作讨论、质疑问难,师生、生生的合作来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迁移是教学的更高境界。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发散和拓展,开阔视野,学会归纳整理,举一反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精神素养和人格力量也同时得到提升。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发《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来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目前已经使用的校本教材有:《涟水文化》《国学名句释读》《经典名著导读》《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古典诗词选读》《江苏历史人物事迹》《弟子规解读》等八本供学生选读。还有计划地开展“寻访淮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探访韩信、关天培、周恩来等名人故里,阅读有关淮安的诗文典章,考察淮安的名胜古迹、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获得家乡传统文化有益的滋养,培育了淮安学子爱国爱乡的激情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淮安精神。
总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语文和人文素养,增强应试能力,培养高尚人格,积攒文化财富,吸纳圣贤智慧,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刘慧.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罗荔平.让语文教学彰显传统文化的美[J].教育,2009,(8).
本文系江苏省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构建快乐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09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