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仪式性茶消费:物质消费边界的跨越*

2015-02-14 09:19:19李全敏
关键词:仪式性德昂族仪式

李全敏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德昂族仪式性茶消费:物质消费边界的跨越*

李全敏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仪式性消费一直为人类学研究所关注,它不但能揭示出社会关系的功能性和文化符号的象征性,还能揭示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生态性。本文聚焦于生活在云南西南部的德昂族,通过分析该民族社会生活中对茶的仪式性消费,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仪式性消费是一个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具有文化生态性,维系和保障着人类的生存安全和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特别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有助于展示传统生态文明的地方性与实践性。

仪式性消费;德昂族;茶;文化生态

一、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性消费

仪式性消费在人类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经典话题,从社会关系的构建到文化政治中的符号象征都与仪式性消费有关。早年,马歇尔·莫斯通过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礼物馈赠,就揭示出仪式性消费对建立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①Mauss,Marcel[1954]1969.The Gifts: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鲍亚士通过研究印第安人的夸富宴,也揭示出仪式性消费是个人权利比拼的场域。②Boas,Franz.1888.The Indians of British Columbia[J].The Popular Science Monthly,Vol.32,pp.631~636.之后,田汝康通过研究中国云南芒市边民的摆,还揭示出仪式性消费与宗教信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③Tian,Ru-kang.1986.Religious cults of the Pai-i along the Burma-Yunnan border[M].Ithaca,M.Y.:Southeast Asian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而且,杨美惠通过研究中国温州农村的仪式经济,深刻地揭示出仪式性消费是一种古老的经济逻辑。④Yang,Mayfair Mei-hui.1994.Gifts,Favors and Banquets: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Putting Global Capitalism in Its Place[J].Current Anthropology.Vol 4,Mo.4:477~509.阎云翔通过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中礼物的流动,再度揭示出仪式性消费凝聚着礼物经济和衍生于关系生产的权利与威信以及道德。⑤Yan,Yunxiang.1996.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M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M].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同时,仪式性消费也能揭示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生态性。埃文斯—普理查德研究过努尔人对牛的仪式性消费,指出努尔人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来源于对环境的适应性。⑥Evans-Pritchard,E.E.1940.The Muer:A Description of the Modes of Livelihood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a Milotic Peopl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拉柏波特研究过新几内亚山区岑巴甲Maring人对猪的仪式性消费,展现出岑巴甲Maring人对缓解资源占用和保持生态稳定的地方应对。⑦Rappaprot,R.A.1967.Ritual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Among a Mew Guinea People[J].Ethnology,Vol.6:17~30.布洛克研究过马达加斯加岛的Vazimba人对水的仪式性消费,揭示出Vazimba人延续生命的力量。⑧Bloch,Maurice.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11.尹绍亭研究过云南山地民族刀耕火种对土地的仪式性消费,透视出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山地民族对资源管理和资源利用的部分地方实践。①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2000:73:185.这些个案研究都在说明仪式性消费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建构或文化政治中的符号象征,也有维系人类的生存安全和人类社会生态稳定的地方性知识。

自斯图尔德调查了大盆地地区的肖松尼族人,开创了文化生态范例研究介绍了“文化核”的概念后,自然资源及其提取加工的技艺,为维持生计而形成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及其影响文化的诸要素等研究日益扩展。拉柏波特提出,不少当地社会为了维持生计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手段如仪式和信仰来达成生计系统的某种平衡。内亭认为,当地人积累着对环境和生计方面的经验知识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②Metting,Robert.1965/A Trial Model of Cultural Ecology[J].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38:81~96.1981.Balancing on an Alp:Ecologic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 Swiss Mountain Commun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世居在云南西南部的中缅跨境民族德昂族长期与山为邻,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在维持生计的过程中,该民族把茶叶视为大地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来维持生计系统的平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将茶用于各类仪式活动,阐释着他们对环境和生计方面的经验知识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实践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本文以此为据,以德昂族为例,通过分析该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对茶叶的仪式性消费,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仪式性消费是一个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具有文化生态性,在人类的生存安全和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中起着保障作用,在今天的物质主义社会中,这尤其能体现出传统生态文明的地方性与实践性。

二、德昂族社会生活中的茶

(一)德昂族与茶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跨中缅边境而居,是万物有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者,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相互为邻。该民族传统上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多借用傣文和缅文,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书写佛经等。老一辈大多通晓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可为厨房,也可堆放柴草以及存放舂米的脚碓等物件。该民族的传统服饰色彩多样,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两端饰以彩色绒球的黑、白布头巾,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腰间佩戴着腰箍。腰箍大多是藤篾编成的,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等。

据文献记载,德昂族先民住居的云南西南,是古代中原通往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德昂族的祖先源于古代分布在怒江两岸,世居云南西南部较早的群落濮人,濮人是较早开发云南西南部的古老族群之一,他们种植水稻、茶叶并纺织木棉布,曾经盛极一时并建立金齿国,后来逐渐走向衰落,由于战乱等原因,人口被迫迁徙到境外或从坝区迁到山区。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正式更名为“德昂族”。③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1.

云南西南部是一个坝子和山地互相交织的区域,属于印度洋季风影响下的季雨林区,气候兼有热带和亚热带的特点,干湿两季分明,降雨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期间。该区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农业耕作是该区域的基本生计方式。德昂族主要居住在半山半坝的区域,与生活在该区域的其他民族一样,生产活动以农业耕作为主。作物收成的好坏一般取决于气候变化的情况。气候变化有规律,则收成好;气候变化不规律,则收成坏。

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目前在云南西南部的部分区域仍然保留着德昂族先民几百年前栽培下的老茶树。在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成年男女都喜好饮浓茶,各家各户都会在家园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主要供自己消费。按德昂族的说法,在他们生老病死的各类仪式中,都要用到茶,没有茶就不能说明他们对不同仪式的意义表达。

茶叶是当今社会中大众消费的一种饮品,可以用来解读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物质消费中的品味和时尚。对于生活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德昂族,世世代代种茶,该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对茶叶的消费早已超越了物质消费的边界,更多体现出的是与生存安全和生态稳定相关的仪式性消费。

(二)德昂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笔者曾多次到德昂族聚居区做田野调查,本文以德宏芒市三台山出冬瓜德昂族聚居区为例,来解析德昂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情况。

按仪式的类型,德昂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可以分为四类:生命周期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生命危机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家庭做摆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年度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1.生命周期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德昂族在生命的三个阶段:出生、结婚和死亡,都会经历相关的仪式,标志生命周期的变化。这些仪式有:给新生儿起名的仪式、求婚仪式、婚礼仪式;丧葬仪式。茶叶是这些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蕴含着不同的意义表达。在给新生儿起名的仪式中,新生儿的父母用茶叶为请柬,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前来起名。在求婚仪式中,男方家请媒人送茶叶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接受,则可举办婚礼。在婚礼的仪式中,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茶叶,表达一个新家庭的成立以及亲属关系的扩展。在丧葬仪式前,亡者的家人用茶叶通知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在仪式中,用散茶散在棺木周围,表示活人与亡者的正式分离。

2.生命危机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德昂族有一个重要的生命危机仪式,德昂族称为Mu jia。旨在用于驱赶疾病,预防灾难,表达村民们平安和健康的愿望。这个仪式没有固定的日期,在需要的时候才举行。如,当新房刚盖好还没有搬进入住的时候,新房主家就要在新房里举行Mu jia仪式来驱逐自然灾害、疾病和霉运,以求房内成员的健康和好运。茶叶是房主家准备的最重要的祭品之一,主要用于表达对灾害和疾病的预防。

3.家庭做摆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德昂族没有上坟的习俗。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他们会举行家庭做摆仪式,到奘房祭奠他们已逝的家庭成员。家庭做摆仪式耗资很大,需要几个家庭联合进行,这不但能显示家族团结,也能增加该家族在村落社会中的社会名望。

德昂族家庭做摆仪式的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农闲时节举行,从两天到十几天不等。从仪式第一天开始到仪式结束的倒数第二天早上,都是在主办该仪式的人家里请仪式先生念经颂文,之后,根据先生算定的时间,把准备好的各种祭品从家里抬到奘房(寺院),其中就包括茶叶。

茶叶是做摆人家要准备的最重要的仪式用品。德昂族说,没有茶叶,就不能传递后辈对去世亲人的问候与祝福。实际上,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徒社会中,做摆是一种根据不同目的并赋予多样形式的与寺院有关的仪式,田汝康(1986)对芒市傣族研究中的讨论,傣族人称为pai或者poi,这个仪式活动盛大又喜庆。德昂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徒,他们通过家庭做摆,用创造出的财富来表达对已逝祖先的缅怀,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祭品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4.年度仪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

德昂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和万物有灵信仰密切地交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并通过年度仪式体现出来。这些年度仪式有:烧白柴(德昂语:Duo Hi Mai Bong)、泼水节(Hong Pra)、进洼(Kao Va)、贡包(Gan Va)、出洼(Ou Va)、祭寨心(Dim Wu Man)、贡黄单(Kathin)。有茶叶的组合guru和tu,是这些仪式中不可少的祭品,以表达对生产丰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快乐的期盼和愿望。

烧白柴在阳历二月举行。德昂族认为,此仪式结束后,天气就会变热。泼水节发生在阳历四月,德昂族也称之为浇花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仪式活动,通常持续3天。在这个仪式中,德昂族给佛像洒水,彼此泼水,旨在用水能把头一年的灰尘洗净,迎来一个干净的新年。阳历七月到十月间的佛诞,是年度仪式中历时最长的仪式活动,在佛诞期间,和尚禁止出寺,村民不能盖房子、办婚礼,年轻人不能谈恋爱,其中包括三个重要的仪式:进洼、贡包,出洼。

进洼是佛诞节日的开始,持续3天,茶叶是这个仪式中必要的祭品。第三天下午,进洼结束后会祭寨心,即给寨魂供奉祭品,其中茶叶必不可少。在进洼和贡包之间,在贡包和出洼之间,相隔一个月零15天。在此期间,年长的村民们通常每7天到奘房,听和尚念经。在这些仪式的祭品供奉中,茶叶必不可少。贡包持续两天,茶叶是重要的祭品之一。出洼Ou Va是佛诞节日的结尾,也持续3天。茶叶同样是这个仪式的一种必要的祭品。随之村民会举行大型的做摆仪式,给和尚和寺院供奉祭品,茶叶也必不可少。做摆结束后,也要祭寨心,同样需茶叶。祭寨心结束后,佛诞节日结束,和尚可以出寺,村民可以盖房和操办婚事,未婚的村民可以谈恋爱。贡黄单仪式发生在阳历十一月,这个仪式是给奘房里的和尚供奉新的袈裟,茶叶也是该仪式中必要的仪式祭品之一。除了以上仪式,德昂族在每年阳历9月底和10月初收获新米的时候,要祭谷神。茶也是该仪式中的一种必用祭品。

三、德昂族茶叶的仪式性消费: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

(一)仪式性消费的文化生态性

消费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实践一直为人类学研究所关注。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中,对消费的研究一般是从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与分配的角度来展开。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国家形成了“消费社会”,把消费视为一种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消费研究的范式。人类学认为,消费是一种文化,可以展现出社会文化行为和过程中的符号代码和逻辑关系。把消费视为某类文化,已超越了物质消费的边界,其意义在于物质所代表的符号代码。目前,对消费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主义是如何成为一种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模式;从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和阐释现代生活中的消费与消费品的符号意义和消费话语;从实践理论,研究消费中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实践,以及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践及其文化意义。①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5.

仪式性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符号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都能剖析出其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消费话语和文化意义。如果从生态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仪式性消费,其表达的含义将更多地带有文化生态性。文化生态性是生态人类学解读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现象的一种理论概括。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是最早提出文化生态这一概念的学者,他以“文化核”为核心,主要研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他提出自然与社会都在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着相应的场境,把人类、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整合起来研究文化,一方面可以寻求不同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一方面可以探究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阐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斯图尔德通过介绍了大盆地地区的肖松尼族人,记录当地原住民如何极大程度地依赖矮松果树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证实在那里人口密度低,矮松果树分布稀疏的状况,来印证人口密度和资源之间的直接关系,②Steward,Julian.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来讨论人类生存与环境适应的问题。比较著名的一些生态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做过相应的探讨,如康克林研究过原住民在土地肥沃、人口稀少条件下“刀耕火种”但并不破坏环境的案例,细致地阐释了种植、动物种群、气候、土壤这些部落获取食物的固有知识(Conklin 1963);③Conklin,Harold.The Study of Shifting Cultivation[M].Washington:Technical Publications.1963.哈里斯以文化唯物论为基础论证诸文化要素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唯物合理的存在(Harris 1968);④Harris,Marvin.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M].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68.拉柏波特把生态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结合在一起,把文化定义为生态系统的机制(Rappaport 1968);⑤Rappaport,Roy A.Pigs for the Ancestors: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Mew Guinea people[M].M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萨姿曼和阿特伍德关注风俗习惯以及适应制度的解释,认为每个人类群体在文化方面都有各自的适应制度(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⑥Salzman,Phillip Carl and Donald W.Attwood.Ecological Anthropology[M].In Alan Barnard and Jonathan Spencer,eds.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London:Routledge.1996,pp.169~172.内亭则关注探索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局限性的研究,通过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调研阐明了土地所有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和了解火烧农耕的未来和绿色革命的逻辑关系(Metting 1996);①Metting,Robert Mc M.Cultural Ecology[M].In David Levinson and Melvin Ember,eds.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Four Volumes.Mew York:Henry Holt.1996,pp.267~271.米尔顿认为关注环境知识将有助于地方生态的治理(Miltion 1997);②Kay Miltion.Ecologies:Anthrology,Cultural and the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Social Socience Journal,1997,(49).柏利主要从综合的角度,包括历史、民族、文化、生物、政治、地域生态学的知识,分析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Ka'apor人对当地黄脚龟的崇拜,提出黄脚龟的存在与否与部落搬迁有密切的关系(Balee 1998);③Balee,William.Ed.Advances in Historical Ecology[C].M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尹绍亭(2000)把文化生态的理论与实践整合起来,关注云南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的研究,提出刀耕火种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是山地民族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知识积累。④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这些与文化生态性有关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都在透视人类群体在面临生存时都有各自的适应制度,而且在表述着他们对生计方式、资源配置、人口分布等各有的地方性知识。

前文已述,德昂族对茶叶的仪式性消费贯穿在该民族的各种仪式活动中,联系着该民族对生命周期、生命危机、宗教信仰的认知与回应。究其原因,该民族是用茶叶来表达他们对生命和宇宙的认知。德昂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认为茶叶是德昂族乃至人类的创始者,“茶叶是万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⑤云南省编辑组.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24~25.在德昂语中,茶叶被叫作“ja ju”,“ja”的意思是老奶奶,“ju”是眼睛亮了。相传,很久以前住在大山上的德昂王子得到一包茶籽,其母亲是盲人,摸到茶籽,眼病好了,眼睛能看得见了。⑥赵腊林,陈志鹏.达古达楞格莱标[A].崩龙族文学作品选[C].芒市:民族出版社,1983:140~154.无论是创世古歌,还是德昂语对茶叶的解释,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茶叶密切联系着德昂族的生存和生命。故此,德昂族对茶叶的仪式性消费构建出了一个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

(二)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

德昂族对茶的仪式性消费,通常与草烟结成一对组合。根据不同的仪式和意义表达,辅以不同的质料,被包裹成不同形状,才加以使用。这些组合按照被包裹的方式和使用,用当地德昂语分别称为ba ge liam,ba zhe,ja lim dib chiu,ja kon son hu,ba gau,guru和tu。Ba ge liam是一个竹叶包,大约17厘米长,8厘米宽,呈矩形状,从上到下用细竹条系牢,主要使用在给新生儿命名、求爱和婚礼的仪式中。Ba zhe是一个芭蕉叶包,其大小和形状类似ba ge liam,从上到下用棉线系牢,常用于婚礼中。Ja lim dib chiu是一个芭蕉叶包,其类似ba zhe,该包只用于求婚仪式,来象征对婚姻的正式提议。Ja kon son hu是一个竹叶包,其类似ba ge liam,该包只用于求婚仪式。Ba gau是一个竹叶包裹,其类似ba ge liam,它是用竹叶反面包裹的,用竹条围绕中间系牢。该包裹只用于葬礼。Guru是一对柱形竹管,主要用于年度仪式、家庭做摆和祛病。Tu是一对用竹叶包的呈鸟翅膀状的组合,主要用年度仪式、本土仪式、生命危机仪式和葬礼,其中用于葬礼的tu,是用竹叶反面包裹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质料上,除了婚礼仪式用的需要用芭蕉叶包裹起来外,其他仪式场合使用的多用竹叶包裹。在形状上,组合包多呈长方形,大小不一,最大的用在婚礼场合,一般的用为请柬和信物。在包法上,只有葬礼使用的组合包,质料的背面朝外,用竹条横扎一圈。⑦李全敏.认同、关系与不同:中缅边境一个孟高棉语群有关茶叶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91~93.

茶叶与草烟是该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两种消费品,德昂族自产茶叶,而草烟是外来品。德昂族把茶叶与草烟结合使用入各种仪式活动,其实在构建他们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生态话语,一方面表达他们对平安健康、生殖繁衍、五谷丰登的愿望,另一方面表达他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对内外整合以达成平衡的认同。

德昂族生活在云南西南部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子边缘,这片区域属于印度洋季风影响下的季雨林区,气候兼有热带和亚热带的特点,干湿两季分明,降雨季节主要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间。该民族的生产活动以农业耕作为主,以种植水稻、旱谷等粮食作物和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作物收成的好坏一般取决于气候变化的情况。气候变化有规律,则收成好;气候变化不规律,则收成坏。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规律的冷暖潮湿或者自然灾害如旱灾和水灾,都是影响德昂族生命健康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威胁着德昂族的生存。

德昂族被称为“古老的茶农”,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喜好饮浓茶,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祭祀都不能缺少茶。德昂族常常用茶叶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饮浓茶能治头疼和头闷;用茶水洗眼,能治角膜炎和结膜炎;把碎茶叶敷在眼睑上,可治眼睛红肿;被火烧伤或被水烫伤,用碎茶叶敷在烫伤部位可治愈;天气热导致身体长痱子,用茶水勤洗患处可治愈。除了烧伤烫伤,头疼头闷、眼病和长痱子差不多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德昂族常通过饮茶和用茶水洗患处的方法来治愈这些疾病。由此看出,茶叶帮助德昂族预防和治疗疾病,维系着德昂族的生存与健康。

德昂族对茶叶的认知,首先起源于茶叶的医疗作用。德昂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认为茶叶是德昂的命脉,德昂语把茶叶的解释为老奶奶的眼睛亮了。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茶叶密切联系着德昂族的生命与健康。神话和语言往往是在人类历史中某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写照。从这个特征可以看出,德昂族在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茶叶对德昂族的生存维系与治愈疾病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推测,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德昂族祖先受到疾病缠绕,面临失去生命危险的时候,是茶叶挽救了德昂族的祖先。

德昂族的创世古歌和德昂语都在揭示该民族对茶叶为药的认同。当德昂族用创世古歌表达出是茶叶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祖先的时候,他们通过生命周期仪式、家庭做摆仪式和年度仪式,在仪式性消费中,把茶与人类的血缘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当德昂族用自己的语言把茶叶称为ja ju的时候,他们通过生命危机仪式,在仪式性消费中,把茶与消灾祛病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因此,德昂族对茶叶的仪式性消费,其实体现出的是该民族寻求生存安全的地方性知识。

结 语

尹绍亭教授提出过,刀耕火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这是一个以农耕文化维持生态平衡的经典范例。本文提出德昂族茶叶的仪式性消费,是一个超越物质消费边界的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了一个以消费文化维持生态平衡并保障生存和生命安全的个案。这不仅为消费文化研究理论提供了一个思考,同时也为挖掘和展示传统生态文明的地方性与实践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类学对传统生态文明的研究,一般与地方性知识相联系。传统生态文明在人类以区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中的德昂族茶叶仪式性消费,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面对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面对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安全的威胁,这类地方性知识对传统生态文明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Ritual consumption and tea in the social life of De'ang ethnic group

Ll Quan-min
(Yun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Ethnic Stud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Ritual consumption has long been a focus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because it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function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symbolicity of cultural symbols,but also expose the ecologicality beyond material consumption.By focusing on De'ang ethnic group in southwest Yunnan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ritual consumption of tea,and concludes that this consumption is a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ystem beyond material consumption,which provides a sort of protection for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and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of human society.Especially in face of materialism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it can reveal the lo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itual consumption;De'ang ethnic group;tea;cultural ecology

王德明]

C912.4

A

1000-5110(2015)05-0036-06

李全敏,女,山东无棣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及跨境民族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13XMZ068)。

猜你喜欢
仪式性德昂族仪式
德昂族酸茶研究进展
论“朗达羌姆”的起源及其仪式性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德昂族服饰文化的子文化
——腰箍文化的探索
丝路艺术(2018年5期)2018-09-16 12:46:36
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9:11
共享、共情、共识
活力(2016年6期)2016-06-22 01:43:27
德昂族腰箍文化研究
Talking strategies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
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