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荣
高考语文探究类试题浅析
赵玉荣
从2009年起,我省的高考语文试题开始使用新课标卷。在语文试题中,作为践行新课标“个性解读”的创新理念的探究题出现在试卷中的选考阅读中。由于这类题型开放性强,题干中常见“你认为呢”“你的看法呢”等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字样,很多学生就把这类题和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主观发挥题等同起来,认为这类题很简单,解答时往往脱离文本,任意发挥,因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些是学生不了解设置这类题的目的、考查的重点等造成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探究题?学生解答这类试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结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解答这类试题的情况,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原有的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五种能力的基础上,又加入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且把其作为考查能力层级的最高级——E级。“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摘自“百度文库”)
考纲明确指出,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点是:(1) 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 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点是:(1) 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题不仅是对考生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综合考查,也是对考生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审视,更是考生价值观念、时代精神的映射。可见,探究题是最难的,在阅读题中分值也是最高的,考生必须高度重视。那么,解答探究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从考纲的要求可以看出,探究的对象是文本,探究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延伸和拓展。所以,“立足文本”是解答探究题必须把握的总的原则,无论持何种观点,理由都应是在文本内。如果离开文本去任意发挥,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所以,解答探究题,首先是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全面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试题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本进行提炼、整理,从而形成观点,找到依据。还是以2011新课标实用类文本《下笔不觉师造化》的探究题为例,从文本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力避卖画”,“不言阿堵”,艺术上“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他的画是“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大夫画”;张大千则26岁即“扬名南北”,擅仿作,对金钱有着“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他的画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通过文本中的这些内容,得出如下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以上三个观点取其一即可。
其次,备考时要储备一定的文体常识,包括常见文体(以今年常考的小说、散文为主)的特点、要素、结构、手法等,以利于答题时确定探究的方向、角度,使用规范的语言。如2011年安徽卷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解答此题时,如果考生明了小说的特点,即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和主题,从这些角度去探究,就不难找到这道题的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其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的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角度四,使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酩酊大醉,表现了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以上角度只要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最后,还注意推究文本时不能只局限于一点,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文章以外的知识,也要紧密结合文本,不要凭空想象;同时答题时要完整、规范,先表明观点,然后分条列出依据,因为阅卷时通常是按点赋分的,这样作答不易丢分。
赵玉荣,教师,现居吉林公主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