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广红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
俞广红
在实施课堂素质化的今天,我们教学不单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他们自主独立解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的积极性,比那些处于一般环境中的学生要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效率。由此看出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让他们去感受、思考、领悟。
比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文中有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从来到这里就没有出去过,这么多年,外面的世界变化这么大,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外面的衣服什么样?另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的描述与此处也有出入。我当时一听也懵了,就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看看谁的理解更恰当。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收获也很大,这就在无形当中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之后,在这件事上我表扬了那位大胆提问的学生,别的学生也对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子的做法不仅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自主学习,还会让他们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不要想通过几次班会活动,就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很不实际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从小处入手,慢慢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比如说,教授古代散文《赤壁赋》后,结合文中出现一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用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整合从初中到高中文人感慨“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无穷”的句子。没想到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感悟到:许多文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情结,只不过他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学生说,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们的境遇。还有的学生说,他们的感慨大都与他们的心态有关。在他们发言的过程中,我一般都不发言,因为我要把舞台留给这帮“演员”,没过多久,教室里就陆陆续续地有掌声,这是他们对同学由衷的认可。我想他们在赞美声中,自我学习的意识一定增长不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己用实践证明了他们有学得好的能力,这就是“我要学”的表现。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语文教学的领域。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变得有趣的时候,学生才愿意去学。
比如说,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了游客参观岳阳楼的场景,再现岳阳楼胜景。这个时候,去过岳阳楼的学生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没有去过的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之时,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来充当导游,来为我们介绍岳阳楼的美景,看看谁做导游最合格。学生们马上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积极写解说词。通过这次活动,有的同学觉得导游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什么是参与式课堂呢?就是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仅是课堂的倾听者,还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者、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者。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先让他们小组分工,分配角色,设计台词来演范进中举后的故事,好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这篇课文的情节,我就在一旁充当读旁白的幕后人员。他们热闹地演完之后,我就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范进是不是一个老实人?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学生们在讨论之后,就开始了争论,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范进算是老实人,在那样一个重视科举的年代里,范进热衷科举是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的错,是时代的错。”他马上说完,就有另外一位学生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亲三日未进食,他却瞒着家里人去参加乡试,实在是残忍。还有就他这三十五年来无休止地参加科考,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利欲熏心。中举后,整个人就判若两人,失去读书人的气节,马上圆滑世故。”听到他们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他们站在人性和理智的角度,说得都很不错。令我高兴的是,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了不再一味跟随我的脚步,懂得自主学习,成为自己语文学习中的主人。
俞广红,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