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弟
初中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
康弟
挖掘语文学科中“人文因素”,旨在以课内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渠道,以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为主战场,让课内知识向课外的社会知识延伸,有利于冲破樊篱,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育中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几点思考与认识,粗陋之处,敬请指正。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一: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
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媒介,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们潜心开掘其中的人文内涵。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成长。换言之,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采的人文世界,语文老师是带领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奇珍异宝并且在其中获得成长的饱含人文精神的行路人和领路人。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是对人的教育。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当然,我们在此环境中所指的人,具体化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教学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一生负责。为此:务必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对人的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语文教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积淀点什么,诸如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东西,好让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以期提升人生命的质量。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三: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四: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
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五:人文性不是自由主义的泛化。我们提倡人文性,但也反对极端自由主义。
如果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失去一定的限制,人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实施人文性语文教学的同时,面对学生莫衷一是的体验,应该敢大胆地说“不”,多元评价的同时,教师要确保主导地位。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语文人文性教学正刚刚起步,实施人文性教学必将培养出人格健全,活力充沛的人来,它一头连着目光睿智、民主、科学的老师,一头指着充盈生命活力,富有创造精神的祖国的未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
康弟,教师,现居甘肃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