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英
让课堂中环境教育润物无声
刘兰英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小学课文中许多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风光。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如,教学《泉城》一课,可以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泉水的美,激发他们对济南泉水的向往。教学环节可以这样:(1)读中找景,用“○”圈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珍珠泉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珍珠泉神奇的特点写出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黑虎泉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教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济南泉水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
对课文内容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
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他们会感叹: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加深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可见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次作文教学中有学生写《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利用新闻报道进行环境教育。当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其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在培养学生关心新闻的习惯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的环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同时,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刘兰英,教师,现居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