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黄金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大连 116600)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着一所高等学校学术和科研水平。近些年,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急剧扩大。但大量文献显示,各高校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存在一名导师指导十几名学生的现象。因此,各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纷纷增补和遴选了一大批青年研究生导师。这些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继承创新的重要作用。但他们都存在着缺乏研究生指导经验、工作压力较大和缺乏团队支持等问题。因此,无论从学科建设、学位点发展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来讲,加强青年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已有的大量文献上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最突出的矛盾是由于大量扩招,而导致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据教育部网站统计,2012年在读硕士143万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总数21万人,生师比为6.8∶1;而2000年在读硕士23万人,导师5.9万人,生师比为3.9∶1,矛盾进一步扩大。另据报道,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56万人,2013年招生53.9万人,招生规模在过去10年翻了一番,导师数量少的矛盾没有减缓的趋势。各高校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开始加快导师队伍建设。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着调整、强化、壮大、提高的导师队伍建设理念,采取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发展模式,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推荐、选拔合格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截止到2014年8月,研究生导师总数由2000年的7名扩大到71名,增幅为10倍,尤其是最近5年新增了硕士生导师52人,新增导师都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为导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
国内各高校普遍十分重视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养,导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导师队伍中,以36-45岁年龄段为主,超过一半,对青年教师起到导向和带动的作用,对老导师来说,他们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后备力量,起到发展和传承作用。新增导师中,有的已经成长为科研带头人或学科后备带头人,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增添后劲。从整体情况来看,新增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学历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由于青年导师都具备了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掌握了本学科大量的前沿知识,具备了科研工作经验和素养。无论从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掌握,大多数青年导师都在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承担了省级或以上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十分突出。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投入程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短时间内新增了大量的青年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改善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解决了平均年龄偏大和学位偏低的问题。但大量新增导师上岗,尤其是博士毕业刚晋升为副教授的青年导师,刚刚熟悉本科阶段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马上又要指导硕士研究生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存在指导经验欠缺、角色转换不适应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实际问题。
新增的青年硕士导师大都经历简单,基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本身刚刚经历了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过程,刚刚完成从讲师到副教授的晋升过程,在具备职称、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成果时,通过遴选成为研究生导师。虽然他们具备了导师资格,但在初次指导研究生时,他们还缺乏指导经验,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其不仅仅要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规定和制度要求,还要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更要适应如何以一名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以导师的视角思考问题。青年导师一般都有过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但那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面指导,对于如何全方位培养研究生,从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开题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等等,还缺乏整体把握的经验。
在高校中,青年导师不仅要承担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同时也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基本是博士毕业3-5年,刚刚适应本科生授课,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和备课任务,还要承担教研室或学科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参与学校及学院各项工作事务等。同时,其还要作为主持人申请并完成一定层次的新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改论文,面临着科研成果的巨大压力[2]。
学术团队对整个团队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实现学术团队内在价值意义的共享是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它在团队中创造了一体感,并遍布到团队的学术创新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在当今“大科学”时代,仅依赖个人力量独自实现学术创新的难度在增加,而学术团队对学术创新能够产生震荡放大效应[3]。对青年硕士导师来说,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和学科团队归属,但由于刚刚从事科学研究不久,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的导师直接把若干科研子方向分解交给硕士生负责,可是很长时间没有进展;有的导师自己提出详细的方案,学生只负责按部就班干技术活就行,无须考虑思路和创新性,文章由导师撰写。数据由学生提供。可学生不懂背景,不会变通,提供的数据和结果往往不是导师真正想要的数据[4],导致“两层皮”现象。有的导师自己也没有较为系统和成熟的想法,容易导致在学术发展上陷入瓶颈。因此,青年硕导如何快速融入到一个团队中来,还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努力。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外部因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受导师素质的影响。研究生导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对前沿动态的预见,应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一定的在研项目,并且要有强烈的责任心[5]。2012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肯定了导师的重要作用。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带路者,也是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提高硕士生导师自身的能力。
青年硕士导师普遍具有高学历、宽视野、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他们刚刚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清晰掌握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熟悉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重点任务,奠定一个规范的基础。
辽宁中医药大学多次组织青年硕士导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十分详细,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解读,研究生导师的任务和职责及研究生培养规定、学籍管理制度、课程学习安排、培养计划制订、论文答辩细则、学位授予规定、优秀论文评选办法、优秀导师评选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除由研究生学院介绍培训的内容外,还举办了导师交流座谈会,请担任导师多年,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优秀导师介绍体会。
岗位培训不只局限于学习文件和规制,同时还要开展现场观摩。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对最近两年新遴选的导师多次进行培训,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组织青年导师现场观摩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通过有多年指导经验的导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导师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没有参加培训者,不能招生。
也可以让青年硕士导师先协助资深导师指导一届研究生,完成一个周期的学习、实践。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题目的选择,到实验指导、论文把关、毕业答辩等,掌握了基本规则后,再行上岗独立指导学生[6]。
此外,有研究指出,在提升导师素质中,要将导师的培训纳入到改革范畴之中,为导师素质的提升提供制度支持。目前导师制改革普遍偏重于导师选拔任用制度、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等,而很少考虑到导师的培训制度,没有将导师素养的提升纳入到导师制改革之中[7]。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中,研究生导师存在着“只上不下”的“终身制”问题,缺少考核和激励机制,这导致了一些教师在被聘为研究生导师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8]。同时,给青年导师树立了错误的榜样。这种“终身制”尤其对青年导师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导师们不思进取的重要制度诱因。因此,要提升青年导师的能力,必须打破这种“终身制”。
辽宁中医药大学规定,“每三年对所有导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经过个人总结、民主评议和组织评审三个程序,考核结果中“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总和超过总票数的50%则暂停招生。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上岗审核标准者或在科研工作中缺乏科学态度,学术失范,弄虚作假者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每三年评选一次优秀导师,当选者将获得一定的奖励。指导的学生获评优秀学位论文者,也将获得奖励。
这些规定使青年导师认识到自己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资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荣誉称号。这些制度对导师进行了约束,加强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同时对青年导师起到了激励作用,促进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质上是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学科梯队建设,因此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带头人是学科学术队伍的“领头羊”,又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9]。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学科带头人老化和断层的现象,因此在对中青年导师进行“普遍培养”的基础上,要加速选拔和培养带头人,通过考察他们的科研能力、团队意识、思维能力、学术眼光,评估其内在的潜力,然后对其委以重任,重点培养。
同时,为了保证青年导师的成长质量,高校要为青年导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成长环境。可以拨出专门培养经费,为青年导师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为他们进行学术活动提供资金保障。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开始设立了“杏林学者青蓝工程”专项经费,其中有数百万元用于鼓励35周岁左右的青年硕士生导师,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通常来讲,一个教师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努力程度。但是,也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关键人物的影响,尤其是在刚刚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时候。如果这时能得到资深导师或成熟团队的帮助和支持,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学术团队是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一个松散组织,通常由一名带头人,一名后备带头人以及几名学术骨干组成,学术团队一般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也拥有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拥有几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如果青年导师能得到某个团队的认可,并迅速融入到团队集体中来,就可以与团队实现内在价值的共享,从而有效发挥知识创新能力,事半功倍,提高自身的能力。
但是,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教师间的学术合作停留在表面的多,而能够深入、持久的少。目前学术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逐渐增强,使得各学科专业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但在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时需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然而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解决这种困难的意识与组织安排[10],这使得青年导师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些规定或机构来协调解决。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导师,导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目前青年导师是导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和主要成分,改善了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未来。因此,在青年导师剧增的现实情况下,解决青年导师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1]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5-59.
[2]张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导师角色转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2):62-64.
[3]白晨,彭洁.学术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与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2,31(3):16-20.
[4]黄华国.青年硕士生导师的角色转换和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4-6.
[5]崔海亭,彭培英.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0):86-88
[6]郭文娟,萧克胜.建设导师队伍大力培养中青年导师[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4):53-55.
[7]赵军.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4(3):34-38.
[8]郭雅,蒙健军.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其管理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93-894,939.
[9]王洁,孙久厚.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11):73-74.
[10]王玲.我国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制度阻碍与改革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