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民,赵临襄,郭春
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 (沈阳 1100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把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这充分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道路的深刻认识。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1]。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十分关键的阶段。若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平台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便利,就必须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招生制度、导师队伍和素质建设、考核评价、课程体系改革等多方面着力,深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2]。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医药生产大国向创新药物研发强国的关键转型时期[3]。药物研究正逐步由仿制向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过渡,药物化学的重心也开始从传统的以工艺研究为主,逐步向全新药物研究转移。为此,国家专门设立若干重大创新药研究平台和创新研究项目,并投入数百亿的引导基金,企业也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创新药物研究上来。这一过程亟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而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4]。针对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现状,应围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着力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5],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②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题,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创新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研究性与前沿性;制定相对具体、明确的标准与要求,完善学位评审制度,强化对学位论文的创新要求。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旨,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高素质创新性药物化学人才缺乏的问题,满足当前我国医药发展的需要,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分科在多年人才培养实践基础上,经过本学科教师的反复协商和明确分工,围绕研究生的选拔、教育和培养等多方面,以创新药物研究为终极目标,依托于“三个体系”的建立,即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实践体系,为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初步掌握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并解决了药物化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问题,为此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研究工作。
依据药物化学学科所处的地位以及我国药物化学当前的发展阶段,本校通过深入调研,在改革中对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每年沈阳药科大学招收约16-18名药物化学博士研究生,学校将创新人才的主力军的培养着眼于这些博士研究生,要求他们必须以创新药物研究为主,并且发表与课题研究相关的SCI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之和不小于2)。与此同时,本校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国家课题中,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到国家课题中,使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培养的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沈阳药科大学以博士为主的药物化学研究团队已经形成,承担着国家创新药物研究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20项以上,年均发表SCI研究论文40余篇,平均在3分以上/每生。大批优秀的药物化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全国各地多所医药院校中从事药物化学教育工作,出现招聘指标用完情况下,破格聘任的情况。与此同时,许多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后进入国内一线药企担任企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本校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中,同时也极为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以下三方面对硕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出要求:①创新药物研究,每个硕士研究生需在明确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完成15个新化合物的合成,并提供药理学数据支持。对于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药理学评价的硕士研究生,则需合成20个以上有明确设计思想的新化合物,两者都需要有完整实验数据保障。②从事药物合成工艺研究的硕士生需完成完整的工艺研究报告,质量可控研究方法,得到可工业化的药物工艺方法,特别是要着力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③对于从事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课题的同时,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性论文。
经过上述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结果。迄今为止,全部研究生都达到培养目标,且每年都出现许多高质量的研究生,每年发表SCI研究论文约在10篇以上,核心期刊研究论文30余篇;完成各种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在20个以上,创新药物设计课题在20个以上,每年合成1000个以上不同结构的新化合物。在该体系的培养下,2015届硕士研究生已在SCI刊物《Analyst》(影响因子3.906)上成功发表文章。
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这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来努力[6]。从政府层面看,要将大学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工作同时规划、同步实施,构建完善大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体系;从高校层面看,应更新理念、创新思路、落实措施,构建全面的在职培训培养体系,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建立合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建设[7]。导师的学术造诣、自身素养、个人魅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都会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道德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该努力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8],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导师水平。以《药物化学专论》为例,该课程作为本校的省级研究生精品课,全部内容都由博士生导师主讲。博士生导师主要从自身角度向学生讲述个人的创新研究经历和亲身体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近几年从培养教师梯队的目的出发,学校选择部分有留学经历的优秀副教授加入到《药物化学专论》的教师队伍,更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充分认识到药物化学创新课程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良好的理论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形成创新思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学校对研究生课程计划作了专门调整,在原有的《药物化学专论》和《天然药物全合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化学制药工艺学》、《不对称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每年邀请30位以上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更将其作为博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一部分。有些研究生喜欢选修一些与专业关联度小的、易于获得学分的课程,针对这一现象,本校进一步严格了课程要求,规定专业课程的必修学分,使专业课程在全部研究生课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本校药物化学学科的影响,学校加强了学科骨干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完成了《药物化学专论》网络公开课的录制并向广大学生开放,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程当中。
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改革实践体系,建立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9],对于构建药物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加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充分利用医药企业这个大的实践舞台,每年为各级研究生组织为期1-2两周的“走进药企,体验活力职场”暑期夏令营活动,为优秀研究生提供一个真实了解医药企业的机会以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平台。
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学术性往往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其培养应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因而专业硕士的培养对实践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体系,本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将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落实于培养方案中,让社会单位参与到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推进“2+1”学制,即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实习1年,从顶层设计上加强专业型研究生对生产一线的了解和锻炼,并且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促进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本校为专业硕士建立了校外导师制度,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对原有的培养体系进行了调整,建立合理的药物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录取环节,充分保证研究生录取的公平性,吸引了大批优秀生源踊跃报考。目前,本校药物化学研究生外校生源达50%以上。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药物化学分科还建立了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督促研究生认真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不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允许进行答辩。在毕业学位答辩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参加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从制度上保障了答辩的公正性和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药物化学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冲击学科的优势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设备资源条件,构建了药物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利用本校众多优秀导师的影响力,每年选拔部分优秀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进入国内其他优秀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视野。学校每年借助“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拔和资助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国外高层次高校进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本校研究生能够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前沿。本校每学期还分别举办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定期请药物化学界的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召开药物化学教授学术研讨会。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的分科委员会,各位研究生导师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通过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本校研究生在省级及以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议中均有不俗表现。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连续获得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研究生组一、二等奖四次(参加三次)。同时,在世界华人药物化学会议等国内外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
培养质量既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10]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依据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和未来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校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探索出新的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3年的工作周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本校对该培养体系进行了不断完善和修改,在研究生的入学选拔、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答辩等各个阶段都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培养阶段全方位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完善了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药物化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在药物化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适应新形势,改变以往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型药物化学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本校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1]谢正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s1):113-114.
[2]李芸,瞿伟.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601-604.
[3]张杨.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我国医药产业战略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3,(7):114-116.
[4]卢益飞.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从灌输式到参与式的转型[J].改革与开放,2010,8:115-115.
[5]丁雪梅,甄良,宋平,等.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3-16.
[6]陈福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3):87-90.
[7]邓义江,李芳云.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10-11.
[8]叶慧,丁黄望.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2009,(7):245-246.
[9]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10]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2,(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