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一封年轻人写给先生的信

2015-02-13 06:58:26马用雷
中国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气节读书人茶艺

马用雷

黄济先生:

今时先生的离去,让我们感念一种离去但未远去。

先生之教,大道于无形透析出有形,乃为人之本;

先生之情,大爱于无声诉说着有声,乃为父之心。

晚生有惑,“读书人还能有气节吗?”

古人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先论,而今修身难,多退为自安以存保。昨夜未眠,实非此惑乃当下个人一时之困,而觉是今日社会整体之难。

于个人,精神未能先振奋,何以自处于乱流险阻中;于家国,梦想从未敢提及,何以择优而效,举国同心?

私以为,谈精神之教育、梦想之实现,从来都不是大空大伪之事,反而必当作再实在、再具体之事务去想、去做不可。

教育中,我们亦谈精神,用文化的壳来填充精神之空,于是中小学生课表里硬生生塞下这许多的“文化”课程,书法、国画、古琴、茶艺,甚至插花等。晚生有幸,与外国老师同执教于一所私立学校,曾谈及一个话题:文化有国别之分。然于本国人而言,文化如空气,平常之至而不能自觉。外国人来中国后,于异国他乡反能有机会思其文化之本。其中一点可归为二字:平等。对平等的敏感、执著,以及由此二字构成的一面墙将影响到外国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一砖一瓦皆可寻其印记。反问国人,中国文化之本为何?再者,国人和外国人皆饮茶,然独东方茶艺文化源远流长。实是一为饮品,一为文化,长期精神熏陶之下方固为今之艺术形态,可品、可谈、可道,乃至可传。由此知,文化不可空论,需精神内核之导引,方能固其外在形态之根,积淀互生之后,方能使受者融会而气和而能远传。

社会上,我们亦谈梦想,用梦想造势,以致娱乐主导了梦想,于是我们看到“梦想”二字成为网络热词,各种“梦想秀”的综艺节目开得是“满山遍野”。年轻人看了太多人的功成名就,他人的光彩耀人通过聚光灯打在身上,像一场事故牵连了所有围观人的心情,甚至演变成一种瘟疫,让人得了“梦想病”,梦想着一天自己肯定也能站在聚光灯下,成为他人眼中的superstar。然而,年轻人并没有被预先告知,娱乐只负责传播甚至人为制造梦圆一刻,那失败的代价和痛苦只能自己买单。也少有人教:普通人梦想的实现,关乎一种气节。梦想是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了走出来的,梦想实现的那天,脚印串连成线、汇聚成河,回头看这一路自是蔚为壮观。至于个人梦想之河在去往大海的终点那一刻有着怎样的拥抱的姿势,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不是说,梦想的实现,定要重过程而轻结果;不是结果不重要,而是失了过程,结果就会变了模样,梦想也就不再能称之为梦想。由此,梦想不容虚伪,气节一事乃实现之根本。失气节,则梦想无味。

同样,教育梦想一事,亦关乎精神、关乎气节。然,文化的走偏和精神的迷失让我们轻易不再敢碰精神与气节,怕自己的主意和利益落了空,引同行嬉笑;于是,教育不再谈梦想,只谈服从,对世俗标准的逢迎。不管是某高校教师“4000万”的论断,还是当下“国学热”的高烧不止,此等流变裹挟之下,都让我等晚生不知生之所为,梦在何处。于是生出上述所困所惑之处:读书人还能有气节吗?

每每有人问及梦想一事,我且答之,“做一个认真的读书人”。我心知,若非因对读书、对思考有真爱,自难持之以恒;有此困惑,实因吾亦深知做“文事”之根要在精神之支柱,在气节之保有。

幸之,有您在先,告诫我们,“文求出己莫效颦”,“保持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是为学之道”;叮咛我们,“一曰学而不厌,二曰诲人不倦,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嘱托我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谈奉献,在您的身上,一点也不华丽,是再实在再具体不过的事,因为那就是您的一生。因为,奉献之于教育,如木铎之于师大,如三轮之于先生也。

先生此番一去,可知何日中华得见精神之回归,气节之弘扬?

但只愿,今日我们感念这种离去但从未远去;明日我们将感恩这份文脉相承。

(作者系安徽休宁晨山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林静)

猜你喜欢
气节读书人茶艺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茶艺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竹外疏花
家居廊(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我是快乐读书人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6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快乐语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34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读者(2017年7期)2017-03-15 17:04:16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32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茶博览(2016年10期)2016-11-16 07: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