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诗明
在古诗词鉴赏经常考查的艺术手法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很是叫同学们“抓狂”。
也难怪,诗词是以“意象”为核心来表情达意的,所以诗词作品中的“物象”比比皆是,而这些“物象”到底是为抒情服务的呢,还是为表达作者的志向服务的呢?如果不注意区别这二者各自的特征,确实难以辨别。
●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定义
借景抒情,也称“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法。比如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以登高所见悲凉广阔之景——“猿啸哀”“鸟飞回”“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充分表达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也称“托物言情”,是通过描写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人生态度或感悟的一种手法。比如,于谦在《石灰吟》中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不同
(1) 描写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情意的。但是,借景抒情描写的是作者眼前的风景,会随时间、地点、情形的转换而不同。比如《登高》中的景物,是杜甫登高时所见,换一时换一地就不一样。
而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个事物的特性来表达志向,比如《石灰吟》一诗就是借助石灰经千锤百炼才成型的特点,表达自己不怕牺牲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物”一般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蕴,有些“物”的意蕴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数千年不变。比如,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月与思乡有关,红豆则是相思的代名词……
(2) 表现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表现的是人物一时一地的情感。比如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借“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发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愁”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用“枯藤”“老树”“西风”“瘦马”表达游子的愁思,等等。除了愁情,这种情感还包括喜、怒、哀、乐、悲等。
托物言志,表现的是人物一以贯之的人生志趣。比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蝉喻己,表明自己品行的高洁。又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要表达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全都在“西山”这个意象里,“西山”,实际上是柳宗元精神品格的外化。
(3) 应用的目的不同
中华文化有含蓄蕴藉的特征,诗歌又是极讲究趣味的,因此很多情感的表达都不是直白的,而是选择间接地通过景物来传达和强化。因而借景抒情的使用特别广泛,它使得诗词变得委婉含蓄而有趣味,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过分。
“托物言志”的使用往往是出于清高之士不愿直说,或迫于高压不敢直说的情形。作品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比如,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故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
【练一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拟人手法)。颔联中的“芳草”“碍马”“好云”“遮楼”,是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
(2)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