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异质性——基于非平衡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5-02-13 06:00芳,娥,
关键词:居民收入经营性城镇居民

王 晓 芳, 张 娥, 孙 韩 璐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一、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国政策开始关注居民收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如何启动内需再次成为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实证检验表明,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居民收入和GDP同步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却未能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增长。从整体来看,人均GDP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都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同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1.75%下降到2011年的19.8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91.86%下降到2011年的61.99%。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居民收入份额为59.50%,而我国居民收入份额长期与最优比例相背离[2]。分析前文数据,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占比偏低。

为此本文从居民收入结构入手研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以期为我国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间的收入不平衡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因此本文也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异质性。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上,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人都有过经典性的论述[3][4],尤其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分配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和卡尔·马克思提出的收入分配两极化理论为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5][6]。虽然对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认识目前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特别是经济增长能否有效地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Kaldor模型、Lewis的“无限劳动供给”增长模型以及Kuznets倒U型曲线理论[7][8][9]。实证研究方面,Toshiki基于一个包含异质性家庭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10]。Martinez等人考察西班牙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发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渐进集成均伴随着一个倒“U”型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11]。

国内文献关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从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不但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12]。而且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阶段性和地域性[13]。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即当城乡收入比高于3.59时,城乡收入差距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反之则将不利于经济增长[14]。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15]。随着收入差距变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独特的倒U型曲线轨迹[16]。

二是从农村居民收入或者城镇居民收入角度分别分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居民收入水平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而变动,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却独立于经济发展水平[17]。城镇收入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即GDP的增长能带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18]。一些研究还表明,居民收入水平除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周边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关[19]。居民收入的正态分布特征能够决定整个经济内生性的增长周期[20]。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研究均直接考察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或者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既然经济增长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必然会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不同来源的收入,那么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影响程度多大,都需要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旨在考察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经济理论可知,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可支配收入。而由统计指标的解释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家庭成员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两者均符合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因此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衡量。同时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文中采用构成总收入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作为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四种收入来源的衡量,即将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性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作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四种收入来源的替代变量。其中对城镇居民来说,工资性收入指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进行修订,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经营性收入是指城镇居民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对农村居民来说,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文中所有的人均收入均是总收入与相对应的人口之比。

为了考察经济增长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2011年的数据对如下一个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方程(1)中dpi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组成部分,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各个组成部分。pcgdp是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水平。X表示方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就业人员总数以及15岁及以上人口数等变量。一般而言,教育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是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变量,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差距较大,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个人收入因其所处生命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即人口年龄结构会同时影响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为此引入以上三个控制变量以排除三者对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同步影响。考虑到方程的非线性,文中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化。此外,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状况,本文还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对比。μi表示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截距项,εit表示随时间而变的扰动项,并假设{εit}为独立同分布的,且与μi不相关。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样本数的不一致问题,文中分析采用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有效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结果分析

对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于两个模型的选择一般采用豪斯曼检验,本文也使用了上述方法,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健性,文中所有标准差使用的都是聚类稳健标准差。模型的估计使用计量软件Stata10.0,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表6所示。

1.经济增长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利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看出:

(1)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不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均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

(2)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东中部地区。即经济增长拉大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东中部地区以及城镇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国家采取的西部大开发等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力度仍需加强。

(3)文中选取的三个控制变量对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且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教育水平远高于农村,其对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已经达到最大化,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教育水平还有发挥余地。15岁及以上人口数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且显著,可能原因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子女养老以及农村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过高。城镇(乡村)就业人员总数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为正。

表2 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2.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利用城镇和农村工资性收入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与总收入相比,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城镇居民。即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带动作用较强,这可能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的扩大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2)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以东部地区为最大,对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以西部地区为最大。经济增长对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3)与经济理论不同,就业人数仅影响全国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这可能是由于文中考虑的是人均工资,就业人数的影响被弱化。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对全国及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且为正,即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尤其是西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大,适当提高该地区的文化程度有利于该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这与刘伟的研究结论[22]一致。15岁及以上人口数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有效就业人口占比过低造成的。

3.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人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利用城镇和农村人均经营性收入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农村居民。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弹性系数是农村居民的3倍。两者在地区上的差异更显著,东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弹性是农村居民的5倍。

表3 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2)经济增长对城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以东部地区为最大,对农村经营收入的影响以中部地区为最大。就经营性收入而言,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城镇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农村,后者仅为前者的1/9。即经济增长对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在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之一。

(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对人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原因。15岁及以上人口数对城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的影响却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从事经营活动人口数占比远远小于城镇。从全国来看,就业人数对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其对城镇经营收入的影响远大于农村,后者的弹性系数不足前者的1/30;分地区来看,就业人数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过大的地区在于西部,前者是后者的190倍。

4.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利用城镇和农村人均财产性收入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城镇居民,这对于缓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也可能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拆迁而获得的房产收入增加的缘故。

(2)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收入的影响以东部地区最大,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以中部地区最大。与经营性收入一致,仅仅就财产性收入而言,城镇居民在地区之间的差距远大于农村居民。从影响弹性系数看,城镇居民东西部差额为0.35,农村居民东西部差额为0.1。

(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15岁及以上人口数对财产收入的影响在0.05的显著水平下不显著;就业人数对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农村居民,这可能是由于对于城镇来说,有固定工作的人的工资性收入比较稳定,从而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而对于有工作的农村居民而言,工作变动较大,工资收入不稳定,其对财产收入的影响被弱化了。

表4 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表5 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5.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影响

利用城镇和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经济增长对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在城乡之间不再一致。全国而言,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弹性系数大于城镇居民;分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情况一致,而东部地区却呈现出相反的结果,经济增长对城镇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大于农村,这可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贫困程度大于东部地区。

(2)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以东部地区为最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中部地区为最大。从城镇居民来看,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差距为0.36;从农村居民来看,中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最大,东部地区最小,差距为0.19。即经济增长对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在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大于农村。

(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仅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收入的影响显著且为正,但影响程度不大,转移收入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15岁及以上人口数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可能与其构成有关。而就业人数对东中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负向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失业救济金的缘故,就业人数越多,政府转移给城镇居民的失业救济金越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越少。

表6 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

6.原因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居民,而对经营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促进作用却相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居民的收入结构息息相关。对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与此相反,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两者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均占到60%~80%之间,即虽然经济增长对农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居民,但由于这三类收入占比偏低,对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被经营性收入抵消,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经济增长会因居民类型和地区的不同而对居民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主要结论有:

第一,从可支配收入来看,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远大于农村居民,这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分类收入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小于农村,对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农村。在城镇居民中,经济增长对经营性收入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中,经济增长对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经营性收入。

第三,从地区来看,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就东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最大,而对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影响最大;对西部地区而言,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影响最大的均为转移性收入。

第四,从选取的三个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在可支配收入水平上,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尤其是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数严重制约了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员数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而对城镇的影响为负,这种现象在中部地区尤其明显。在分类收入水平上,教育水平对农村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居民;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增加对城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对农村的影响为负;就业人员数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为负,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却为正。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近年来,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过大。虽然实证结论已经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次分配中转移给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于城镇居民,但由于初始状态下两者相差太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2)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由我国目前居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占比过低,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中最为平稳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居民是否进行消费支出的重要凭据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3)加大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城镇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投资的多样化,带来财产收入的增加,而且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力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子女养老是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加大了农村中青年人的经济压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保体系是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平缓的次高速增长阶段,且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出口贸易受挫,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因此增加居民收入,减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扩大内需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刘生龙,周绍杰.中国为什么难以启动内需——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90-102.

[2]田卫民.基于1978~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居民收入份额研究[J].当代财经,2008,(6):14-19.

[3]威廉·配第.赋税论[M].邱霞,原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5.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47-59.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45-249.

[6]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09-135.

[7]KALDOR N.Altem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6,23(2):83-100.

[8]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1-191.

[9]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10]TOSHIKI T.Redistributive taxation,wealth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s,2015,115(2):133-152.

[11]MARTINEZ-GALARRAGE J,ROSES J R,TIRADO D A.The long-term patterns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spain,1860-2000[J].Regional Studies,2015,49(4):502-517.

[12]陈嵩.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3):121-122.

[13]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阀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3):40-53.

[14]田双全.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标准值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7):23-28.

[15]张优智,党兴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非线性STR模型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4,23(4):175-183.

[16]王立勇,万东灿,杨雨婷,等.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动态影响的经验研究——“U型”与“倒U型”特征的刻画[J].当代财经,2013,340(3):16-24.

[17]雷明广,崔瑞东.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性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6):24-25.

[18]丁超.论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3):154-163.

[19]李序颖,陈宏民.居民收入与城市经济水平的空间自回归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5):395-399.

[20]李建伟.居民收入分布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机制[J].经济研究,2015,(1):111-123.

[21]张立新.新兴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日照与威海两市2000~2011年的数据分析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84-89.

[22]刘伟.资本、劳动及技术水平与西部经济增长——基于陕西省1952~2011年的数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63-68.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经营性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