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亚里士多德等中西方古典哲学家关于善的论述

2015-02-13 04:09:46高瑞霞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善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高瑞霞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孔子、亚里士多德等中西方古典哲学家关于善的论述

高瑞霞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哲学家孔子,孟子关于善的论述以外,进而通过论述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关于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继承和批判了柏拉图的至善论的思想以及他提出的至善即是幸福的观点,这些思想对我们以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孔子;柏拉图;善的理念

一、孔子等中国哲学家关于善的论述

(一)孔子谈仁即是善的最高境界

对儒家来说,善一直都是他们提倡的美德,仁更是代表善的高一层境界,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此可看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起,都可以分辨出谁是善者谁是不善者了,我们可以把善者与不善者理解成人,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判断善恶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它所体现的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孔子的弟子子张曾问孔子何为善人之道,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他不会随俗从众,但修养还没达到理想境界。他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了善人是尽力行善不愿同流合污的人,但为什么要说他的修养还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呢?孔子给出理想境界的答案是仁,那么仁与善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善者行善,可能只是行为达到道德的标准,而未必就是其内心真诚的自我要求,其次,善者行善,可能只是社会所要求其行善,而不会达到为善而牺牲的地步。而孔子谈仁则会强调真诚,孔子认为人在必要时应该杀身成仁。

孔子关于善的概念主要描述的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并且他也主张人行善避恶,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的问孔子:人性与善有什么联系?针对这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仁,可以用仁来理解人性,进而研究仁与善的关系。结果是仁所涉及的是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这三个层次;善则可以重新使用,就是仁分别指向善,择善,至善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对孔子的用语习惯不加以改变,就可以对善的概念得以重新使用了。因此,儒家善的概念的定义虽未明确指出,但已经得到它的意义,就是在仁概念所建造的系统中用来解释人性了。

(二)孟子的性善论

然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则把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归结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本性那就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孟子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情。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要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个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1]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可以分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的意思是起点,孟子认为只需把四端扩充,就可以成就德性。然而,孟子认为如果有人违背了封建道德的思想和行为,那就应该反思以及深刻考虑是否放弃了自己的本性,从而把这些本性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求其放心,同样,内心反省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将符合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将会是莫大的快乐。孟子还说人之所以存在不善之心,是由于受内心私欲所蒙蔽。因此,孟子认为,人应该丢弃私利,保存仁义。

总之,关于人性问题,孔子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没有太多理解,孟子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表面上看是人人都具有的共同的人性,其实不然,他所说的人性只不过是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性加以抽象化,硬说成是人类共同的人性而已。所以,孟子虽然在口头上说人人都一样具有性善,其实在实践中,他始终坚信君子和小人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恢复仁,义,礼,智这些善性,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能够恢复的。因此,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二、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关于善的论述

(一)苏格拉底的美德论

苏格拉底对善的理解则是把善局限在了伦理学范围内,认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一生关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的全部哲学追求的目的即是美德,他认为,美德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而不是可变的。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例如:男人治国,女人理家等构成不了美德,因为它们是相对的,也是可善可恶的。再比如,同样的一种行为,有时说是勇敢,有时说是鲁莽;同样一件事,有时说是克制,有时说是保守。因此,只有一般的善行或者是行为道德才能成为绝对不变的美德,这就是穿插在一切美德中的共同的美德概念。苏格拉底把这种共同的或者一般的美德叫做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个著名命题。他说:“如果知识包含了所有的善,那么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指对善的认识,即理解什么是善恶、美丑以及是非,所以说知识也就指智慧。苏格拉底指出,美德的基础是知识,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并且心存善念,是绝对不会做错事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他就会盲目地听从他主观的判断,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受到传统的习俗而左右,这就必然会导致其走向恶的边缘。所以他给出了一个论断就是恶必然是与无知相关联的,没有人是专门有意为恶的。美德即知识,而知识是可以教育的。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的善不是因为他本性就是善的,而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他把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美德是有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美德论虽然肯定了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但是他离开了具体的道德行为去追求一种绝对的美德,那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想法。因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美德论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生活的。

(二)柏拉图善的理念

柏拉图则是在苏格拉底关于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善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可见的世界即可见不可知的感性世界,一个是可知的世界即可知而不可见的理念世界。柏拉图曾作过一个有名的比喻—洞穴的比喻。说有一群囚犯从小就被关在洞穴里,由于他们的腿和脖子被锁着,只能朝前面一个方向看。后来他们的背后燃起了一堆火,火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到眼前的墙壁上。但是这些人却不知道墙上是自己的影子,反以为是“实在的”事物,“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才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以前一直是被影子所蒙蔽的。[2]同样他也用太阳作比喻,认为太阳不仅使我们看见的事物是真实可见的具体事物,而且使这些事物生长,但是究其根本太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柏拉图通过这两个比喻来说明善的理念在可知世界中的地位,就可以真实地理解善的理念究竟是什么了。善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超越存在之上的,正是由于人心中有善的理念,才会在可见的世界里做出一些具体的善事,这就是柏拉图对善的理念做出的最全面最完整的解释。

我们知道众多的理念是排练有序的:其中最低一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高一级的是数学,几何学的理念;再高一级的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最高级的就是善的理念。在这诸多的等级中,低级都是以高级为目的,一切理念都追求其最高目的那就是善。总之,善的理念处于理念世界的最顶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它不是指一些具体的善德,而是一种共同的性质即善的理念。

(三)论亚里士多德的善

柏拉图的至善论在整个哲学史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作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继承者,他把柏拉图的理念论联系起来批判至善论时,仍然把柏拉图所做的关于善的定义即善是万物追求的目的所保存了下来,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的至善论和神学目的论相联系起来,把善当作是认识和事物运动的原因及目的;把善当作是整个世界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的至善论进一步地改造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即第一推动者神。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中开篇即论什么是善,进而引出“至善即是幸福”这一著名观点。他提出“每种技艺和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3]但是不同行为活动中存在的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比如:教师教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医生行医的目的是使人健康,商人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然而,一些不同的善,不同的目的,却和人们最大的善以及最高的目的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做的一些具体的行动都有着自己的行为目的,也有着自己内心存在的具体的善。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些具体的行动出发去寻求一个最终极以致最完美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善不是人一段时期的目的,那么人最终极的目的就是幸福,原因是有两点:第一,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由于它自身的原因而被人们所选择,人们平时都喜欢选择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快乐以及荣誉等,但是通过选择这些人们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最终的幸福。第二,幸福的含义是指好生活与好行为的统一,而好的生活与好的行为就是指某种善。亚里士多德批评了那些把幸福与快乐相等同以及那些只讲一时的快乐而不顾及道德行为的人。他认为人们在获得快乐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要由理性加以引导,并伴随着人的美德和相应行为的完善而共同构成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幸福自身所具备的完美性以及选择性也就是至善性。这就使他与那些持快乐观点即幸福与感官快乐相等同的人区别开来,并且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总之,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至善和幸福是他伦理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用唯心主义来欺骗人,他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至善是一切具体的善而所累积起来的,它是由人们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德性思想而达到的。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168.

[3]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克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3.

H05

A

1674-6198(2015)02-0099-02

2015-02-14

高瑞霞(1989—),女,陕西省子洲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善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趣味(语文)(2019年9期)2020-01-06 03:14:46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论语》节选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8
借用苏格拉底式的寓言来阐释比较修辞学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