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ead brother comes to America中的内聚焦和叙事声音

2015-02-13 04:09:46李亚会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叙述者虚构小说

李亚会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My dead brother comes to America中的内聚焦和叙事声音

李亚会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聚焦理论和叙事声音在叙事作品创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作品人物解读的有效手段。本文试采用这两个理论对上述短篇小说就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从不同侧面解读主人公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关于文章主题及作者创作手法更深层更全面地解读。

内聚焦;叙述声音;虚构作品

一、引言

移民这一主题在美国小说历史上重复出现,本篇小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得以创作。全文短小精悍以一个家庭的移民故事为缩影,影射出美国社会经验中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作者将智慧中心置于故事主人公我(一位与父亲阔别八年的少年同母亲一起来到美国与多年未见的父亲相聚)上,使故事在我的视角和意识中发展成功描述了我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本文将主要运用叙事学的聚焦理论和叙事声音理论对此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解读主人公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关于文章主题及作者创作手法更深层更全面地解读。

二、聚焦理论

在传统的有关文学术语的文献中作者所采用的观点或方式以及故事叙述的方法视角等都被认为是故事叙述的方法,读者由此得知一部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的构成。在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1998:69)的《叙事话语》中传统的视角被较为抽象的聚焦一词替代并被分为三种聚焦类型。首先是零聚焦叙事模式又被称为无聚焦,即传统全知全能无所不知上帝般的叙述者,利用全知叙述、采用一切角度和时空来叙事,视角转换不定。既可以身处高处俯瞰全貌也可洞察其他任何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既可以毫无束缚地走进人物内心洞察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意识,也可以对熟知预告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叙述方法的特点可用托多洛夫的叙述者>人物的公式表示。其次是以只叙述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为特点的内聚焦即叙述者仅叙述某个人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及某个人物所了解的事情,而对人物未来发生的事情则束手无策其叙述范围必须严格地限制在人物所能感知到的事情可用叙述者=人物的公式来表达。内聚焦也被分为三种类型固定式内聚焦即选择性的全知,叙述者采用故事主人公一人的眼光毫无变化地来叙述;转换式内聚焦即多重选择性的全知,故事成分如人物的背景言行外表等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多重式内聚焦即同一事件被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分别描述。最后是以叙述者对人物和场景的聚焦源于外部世界为特点的外聚焦即叙述者所知的要比人物所知的少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表达。(申丹,2003)

此篇短文主要采用内聚焦叙事模式更具体地说应该为固定式内聚焦。因为这部小说的叙述和描写都从主人公的观察和感知出发;所有细节描绘是通过此中枢理解的心理筛选并且这个筛选过程也反应出此人物内心世界。短文中的主人公即叙述者生活在一个拥有四个孩子的贫穷家庭里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而之后的弟弟死于战争中和母亲一起来到美国与阔别八年的父亲相聚。通读全文文中一切人物的背景行为经历以及心理活动和思想都出于我这一主人公的眼中和口中。首先文章开头借助我的眼睛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当我们到达纽约湾时已经是冬季了,地上已经覆盖了如外套那么厚的积雪我们所能看到的整个港口;从水下方向传来一些叫喊声,一些小船从旁边经过他们的船员想吸引船上的这些移民的注意。然后父亲出现了通过我的眼睛描述了大姐的高兴至极不自觉地哭了起来和最小妹妹的疑问哪个是我的爸爸。最重要的是与父亲相聚这一刻我的内心活动和反应带着排斥和怨恨,因为他在我五岁的时候就离开我饱受了童年的辛酸痛苦和挫折。

整片短文以我的视角采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中一切人物的背景行为和经历得以揭晓饱受生活的摧残和生活的艰辛最终走向安定和团聚。读者仿佛也经历与短文一模一样的人生历程,同呼吸共体验。这种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不但将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和意识进行真实地叙述而且读者的阅读过程和感受受其影响,从而控制了读者的思维与情绪。

三、叙事声音

读者阅读的叙事作品中的话语声音到底来自哪里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充分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另一种则发生于叙事虚构作品中。前者是如自传自述类真实记事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中存在和发生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属于真实叙事或事实叙事,因此在此类作品中叙述声音则源自真实的作者。后者的叙述声音可被表达为在故事讲述中所出现的言语声音诸如小说叙事诗等虚构作品。概括地来说叙事声音主要指叙事主体的声音(叙述者声音、隐含作者声音人物声音等),主要指叙述者的声音。叙事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即叙述者属于叙述主体,这些讲述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呈现虚构的事件场景和人物从而确定作品的叙述声音。而叙述者这一角色由作者创造,叙述者的叙述声音和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正是由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和参与程度而决定(谭君强,2007)。“每一种叙述声音的存在本身都在传达着信息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它就是一种内容。

对于那些长期被强制以沉默为美德的社会群体与个体来讲,声音这个词已经具备重要的文化意义已经成为权力和身份的代称。美国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苏珊(2002)将女性主义与叙事学结合,在她看来叙事声音位于社会地位和文学实践的交界处,文学的存在状况和社会经济也由其体现而叙事声音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得以产生。结合此篇短文探讨叙述声音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参与程度和感知程度从而使本片小说更好地得以解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加细腻的刻画与传达。

1、叙述者的参与程度

里蒙凯南(2005)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存在着四种叙述层次分别为超故事叙述者、故事内叙述者、次故事叙述者及次次故事叙述者,根据叙述者的层次不同其叙述声音在叙述文本中的参与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根据这一观点本篇小说为故事内叙述者因为此篇短文以第一人称叙述(多次出现we、I等指示语,且我同时是故事中的一名人物角色)。此外这种故事内叙述者即可为异故事的也可为同故事的,由上述可知本片小说的叙述者为故事内的同故事。

2、感知程度

从最大化的隐蔽到最大化的公开事叙事者叙事声音的感知范围。若想在故事之外通过叙述声音若获取叙事者的感知程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叙事作品中环境的描述。在电影或戏剧中故事发生的环境通常可以通过镜头直接展示,但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所有关于环境的表达和描述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完成这些表达和描述正是出自于叙述者。本小说开头出现了这样的环境描述:地上覆盖了如外套那么厚的积雪。我们所能看到的整个港口,看起来像是被一个有活力的刷子涂上了一层瓷釉。站在甲板上,太阳高举头顶看这么多白色非常刺眼。毋庸置疑这些话语全部源自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这段描述时必会感到叙述者的存在仿佛随着他的指引,走进和感受其中的创作情景。接着是人物的辨别定位,小说中人物的定位和情形描述暗示了叙述者的先验知识,叙述者的感知就出现于他们对人物的描述建立在读者和叙述者之间不存在此方面共有知识时,叙述者需要向读者输入此方面的知识以达成共识。同样小说中叙述者有关他死去兄弟的介绍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故事中对人物言语和未表达思想的展现也能提供读者对叙事者的感知:叙事者能够说出人物无意识中的想法或有意表达相对独立的信息。叙事者向读者说出了父亲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此外里蒙凯南还认为叙事者的感知程度也可以通过时间总结人物定义以及评价来体现,这样的叙述者将虚构的事件场景人物等呈现出来,从而确定作品的叙述声音。

叙事虚构作品中对叙事者的感知也会产生对其具有的可信度问题。作为一位可信的叙述者读者会将他对故事的描述和评价视为权威。相应地不可信的叙述者读者会怀疑他/她对故事的描述和评价,这种不可信也会有程度之分。造成叙事作品中叙述者不可信的主要原因在于叙述者自身有限的知识结构个人参与或者是其自身存在着问题的价值体系。此外另一潜在的原因在于如果当叙述者的价值观念与作品中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不一致时其可信度就会出现问题。同样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着我们和母亲一起来到美国与阔别八年的父亲相聚的故事,作品的叙述声音由事件场景人物等呈现而确立,但叙述者的可信度就会隐蔽的异故事叙述者。

四、结语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内聚焦和人物的心理紧密联系且让人物心理的描绘更加精准细微,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和经历也通过内聚焦而实现。叙述声音是在叙事作品中,以故事讲述所呈现的言语声音。通过作品中叙述者的讲述,人们可以听到出自于其中的声音。叙事声音由叙述者的地位及其在叙述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本文通过对叙事学的聚焦理论和叙事声音理论的应用,对此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解读主人公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关于文章主题及作者创作手法更深层更全的解读。

[1]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J].Ithaca Cornell Univercity Press,1998.

[2]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H319

A

1674-6198(2015)02-0097-02

2015-02-19

李亚会(1990—),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外为语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和叙事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叙述者虚构小说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虚构的犹太民族?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