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活动

2015-02-13 04:09:46李娜刘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渔阳后汉书鲜卑

李娜,刘蓉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活动

李娜,刘蓉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继春秋之后,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先后有多个民族在陕北地区建立政权,除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一时期的陕北“胡汉杂处、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百姓迁徙”,成为民族融合的典型。探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在陕北地区的活动,是深入研究该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的另一个区域性研究突破口。

魏晋南北朝;陕北地区;少数民族

陕北,既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陕北地区生活过的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氐、羯、羌、柔然、卢水胡等著名的少数民族。

一、匈奴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到不得不提的民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1]记载:

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彭宠反畔于渔阳,单于与共连兵,因复权立卢芳,使入居五原。”后匈奴又与卢芳于建武年间数次进攻东汉北境,十三年“寇河东……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二十年,因卢芳归降东汉,匈奴“入寇尤深……遂至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复寇上谷、中山”,北方边境难安。二十四年春,匈奴因单于传位问题发生内部矛盾,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后又“徙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后汉书纳林地区)南单于既居西河,又分置诸部东至代郡、西到朔方的缘边八郡。“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此后数年间,东汉政府与南、北匈奴多次活动,而且大都集中在北方缘边一线。

永平五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骑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阳(县名,属云中郡),南单于击却之,西河长史马襄赴救,虏乃引去”。

永平六年,北匈奴请求与东汉政府和亲。八年,“南部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怀嫌怨欲叛”,东汉政府为了防止“二虏交通”,于是“始置度辽营”,命人“屯五原曼柏”和“美稷”。“其年秋,北虏果遣二千骑候望朔方,作马革船,欲度迎南部叛者,以汉有备,乃引去”。

永平十七年,“北匈奴入云中,遂至渔阳,太守廉范击却之。召遣使者髙弘发三郡兵追之,无所得”。

元和元年,北单于命人“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与武威太守”,“南单于闻,乃遣轻骑出上郡,遮略生口,钞略牛马,驱还入塞”。

章和元年,“鲜卑入北地击北匈奴”,“屈蘭、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口二十万,胜兵八千人,诣云中、朔方、五原、北地降”。

东汉晚期,南匈奴多次叛乱。《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永和五年,南匈奴发生内乱,“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背叛,率三千余骑寇西河……掠并、凉、幽、冀四州”。东汉政府“乃徙西河治离石(原治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境内;现移治离石,在今山西离石市境内),上郡治夏阳(原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境内;现移治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朔方治五原(原治临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境;现移治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综上可知,此时的西河、上郡、朔方、美稷、渔阳等地是汉、南匈奴、北匈奴余部的杂处地,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郡的匈奴人继续南下,从陕北、晋北地区深入到晋中、关中地区,足迹横跨陕北。

二、鲜卑

鲜卑属东胡分支民族,因依傍鲜卑山为号。汉初,东胡被冒顿单于所破,东胡渐衰。光武初年,强盛的匈奴率鲜卑和乌桓“寇抄北边”“入辽东”“无有宁岁”。和帝永元时期,东汉政府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并归附汉朝。此时“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并不断南迁西南迁,攻击北方缘边诸郡。以下罗列《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后汉书·灵帝纪》中有关陕北及周边地区战事的逐年记载。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

和帝永元十三年,“辽东鲜卑寇右北平,因入渔阳,渔阳太守击破之”。

延平元年,“鲜卑复寇渔阳,太守张顯率数百人出塞追之”。

元初五年冬,“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

建光元年秋,鲜卑寇居庸关,围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度辽将军耿夔与幽州刺史庞参发广阳、渔阳”。

延光元年冬,鲜卑“复寇雁门、定襄,遂攻太原,杀掠百姓”。

延光二年冬,“攻南匈奴于曼柏(县名,属五原郡)”。

顺帝永建三、四年,“鲜卑频寇渔阳、朔方”。

永寿二年秋,“檀石槐遂将三四千骑寇云中”。

延熹元年,“鲜卑寇北边”。

延熹二年,“复入雁门,复入雁门”。

延熹九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

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

《后汉书·灵帝纪》载:

建宁元年十二月,“鲜卑濊貊寇幽、并二州”。

建宁二年十一月,“鲜卑寇并州”。

建宁四年冬,“鲜卑寇并州”。

熹平元年十二月,“鲜卑寇并州”。

熹平二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州。”

熹平三年十二月,“鲜卑入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熹平四年五月,“鲜卑寇幽州”。

熹平五年,“是岁,鲜卑寇幽州”。

熹平六年四月,“鲜卑寇三边”。

光和元年,“是岁,鲜卑寇酒泉。”

光和二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三年冬闰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四年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二年十一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三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四年六月,“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反叛”。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后汉书·匈奴列传》中,“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叛,遂率鲜卑寇边郡”。

从上述列举中,我们不难发现鲜卑对东汉缘边八郡的攻击基本保持在这样一个范围:西至酒泉,东至辽西,以今天晋北和陕北为腹地,主要目标是幽、并二州,与鲜卑当时的人口分布十分吻合。

三、乌桓

早在汉武帝时期,乌桓在陕北及周边地区已有分布,并接受汉的管辖。《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就有这样的记载:“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查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设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汉昭帝时,乌桓渐强,但依旧依附于汉政府。等到光武帝时,乌桓与鲜卑联合,开始反抗汉政府。建武二十二年,乌桓趁匈奴内乱攻打匈奴,汉政府“以币帛贿乌桓”,二十五年,辽西乌桓人郝旦率部众近千人朝贡于汉,一直到“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乌桓在陕北及周边的活动主要发生在东汉安帝以后。

安帝永初三年,“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门乌桓率众王五合,与鲜卑大人丘伦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骑寇五原,与太守战于九原高渠谷,汉兵大败,杀郡长吏”。

顺帝陽嘉四年冬,“乌桓寇云中……遂围晔于蘭池城,于是发積射士二千人,度辽营千人,配上郡屯,以讨乌桓,乌桓乃退”。

桓帝永寿中,“朔方乌桓与休著屠各并叛,中郎将张奐击平之。”

延熹九年夏,“乌桓复与鲜卑及南匈奴寇缘边九郡,俱反,张奐讨之,皆出塞去”。

从这些战事反映了此时乌桓在陕北及周边一带的频繁活动,到灵帝时,乌桓甚至开始称王,直到曹操大破乌桓,才将其众部“悉徙居中国”,逐渐融于其他民族。

四、羌

羌族是我国从殷商时期至现代活动的西部古老民族,有东、西羌之别,陈琳国在综合分析胡三省[2]、黄烈[3]、马长寿[4]观点的基础之上,认为东、西羌均属羌系,东汉时分布在朔方、上郡、北地、云中、五原、西河地区的羌人为东羌,分布在陇西、汉阳西及金城地区的羌人为西羌。尽管部分西羌后来深入关中,仍为西羌。所以,魏晋时期生活在陕北的羌人大部分应是东羌。

《后汉书·西羌传》在永和六年前已有有关陕北东羌记载:

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先零种落滇零自称天子,“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由此可见,在滇零称天子之前上郡、西河已有羌人,但是他们以种落状态散居各地,未形成有实力的羌豪。当他们拥滇零为王,以先零种落为代表的东羌就正式形成了。

永宁元年春“上郡沈氐种羌五千余人复寇张掖。”

延光元年“虔人种羌与上郡胡反,攻榖罗城,度辽将军耿夔将诸郡兵及乌桓骑赴击破之。”

桓帝延熹四年:“零吾与先零及上郡沈氐、牢姐诸种并力寇并、凉及三辅。”五年:“沈氐诸种复寇张掖、酒泉。”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还应该有大量的羌人,或者说是羌人的重要活动范围,三国时期名将马超的祖母即是羌人,马超与其父马腾曾屯兵于陕甘边界一带。在陕北地区甘泉县境内有马超洞,至今遗址尚存。直到后秦建立,羌人才开始形成统一的集团势力,不再依附于其他势力集团。

在西魏、北周时期,生活在冯翊、北地的羌人大量迁徙至今铜川、蒲城一带。在宜川、铜川等地遗存的该时期佛教造像题铭中,绝大多数是雷氏、弥姐氏、钳耳氏、昨和氏、夫蒙氏、罕氏、同蹄氏、地连氏等羌族姓氏。今天富县钳二乡,应是西羌虔人钳耳氏部族居住过的地方,后改为五氏。富县北羌村,应为羌族故地。

五、羯

羯胡,多居住在北方上党及太行山一带,是晋人对杂胡的泛称,南北朝时又称契胡。羯胡入塞前,隶属于匈奴,是“匈奴别部”,而非匈奴苗裔。《晋书·石勒载记》就提到石勒先人为“匈奴别部羌渠之胄”。[5]《魏书·羯胡石勒传》也记载:“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6]

魏晋时期羯人也卷入了北方混战的大潮。羯人石勒响应刘渊起兵伐晋,并组成十万大军控制了关东一带,于河北自称“赵王”,与匈奴人刘曜建立的前赵政权分庭抗礼,史称“后赵”。前赵政权和后赵政权曾在陕北这块土地上进行过多次的较量和战争。石勒见刘曜征服凉州,害怕对自己构成威胁,便抢先下手,于325年大举进犯前赵上郡,抢走牲畜百万,大肆掠夺人口。刘曜亲帅大军将后赵先锋斩于沙场,并夺回了掠去的牲畜和人口。328年,后赵成功灭掉前赵,羯人石勒政权正式为陕北的统治者,为十六国之一。后羯人渐融入其他民族中,社会风尚乃至宗教信仰都逐渐汉化。如《晋书·石勒载记》载:“勒疾甚,遗令:‘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守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这和某些汉族皇帝的做法很像,说明这一时期的羯政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汉化。

六、卢水胡

卢水胡之名始见于东汉。《后汉书·西羌传》提到,东汉明帝时“烧何豪有妇人比铜钳者年百余岁,多智算,为种人所信向,皆从取计策,时为卢水胡所击,比铜钳乃将其众,来依郡县,种人颇有犯法者,临羌长攻收击比铜钳。”汉末魏晋以来,卢水胡不断从张掖临松一带向今川西北部、甘肃武威、陕西等地迁徙。北魏时陕西的卢水胡以渭北的杏城为最多。

卢水胡在陕北最著名的活动当属北魏的盖吴起义。北魏后期,饱受鲜卑贵族压迫的人民开始反抗。455年盖吴在杏城以“灭魏者吴”为号,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魏起义,整个陕西都卷入了起义的洪流。到十一月,盖吴应经控制了五州之地,自称“秦地王”,并设置百官,政权出具规模。最终,以盖吴起义为代表的陕北农民起义还是失败了,但陕北各族人民却因此客观上有力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换取了整个国家与民族历史的巨大进步。

七、氐

魏晋时,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了氐人与汉人及其他各族的融合区。陕北也是这时期氐人的重要活动范围。

十六国时期,晋室南下,氐族便在陕北建立前秦政权。十六国初,氐族苻洪住在略阳临渭,世为部落小帅,先后投靠前赵的刘曜和后赵的石虎,也算是西北的一个世袭望族。公元350年符洪趁后赵内乱之机,率十万氐人打败羌人占领关中,自立为秦王。其子符坚继位,前秦王朝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陕北在符坚的治理下获得了十余年偃甲息兵的和平发展期,氐族与其他民族错居川谷,且耕且牧。陕北经过前秦数十年的经营,成为前秦的战略大后方。最终,前秦以陕北为依托,东灭前燕,后攻前凉,统一北部中国。383年,前秦淝水之战中战败,终为后秦所灭。

此后,陕北的统治权,大多数时间里都依旧掌握在少数民族手中,而每个政权建立后又都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陕北就这样在胡汉民族冲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马长寿.氐与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7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 inority Activities of North-Shaanxi-province in W 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 Na,Liu Rong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Wei-jin-south-north dynasty is a divided and also a nationality harmonized period following Chunqiu time in Chinese history.Han,Xiongnu,Xianbei,Di,Jie,Qiang had established their rule at this time,sometimes even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The typical character consists of varieties of nations,frequent wars,dynasty changes and emigrations, together with society,economy,culture and even H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To explore the activities of minority in this time contributes to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ethnic fusion.

Wei-jin-south-north dynasties;north Shaanxi province;national m inority

K203

A

1674-6198(2015)02-0032-03

2015-2-12

李娜(1990—),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渔阳后汉书鲜卑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海燕(2022年9期)2022-11-17 08:37:40
克己奉公
上海机器工会在渔阳里6 号召开筹备会
上海工运(2020年4期)2020-04-30 06:17:30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中国共青团(2019年5期)2019-06-11 11:37:23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东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3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