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译思考

2015-02-13 21:43:44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温岭台州小吃

王 樱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台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译思考

王樱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地方小吃和地方文化的联系是密切的。台州的地方小吃蕴涵浓厚的地方文化,其命名方式亦各有特色。因此,对其英译的思考必须先考究其文化渊源及历史典故。在此基础上,按照其命名方式的不同,以目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等不同方法,以期达到方便外国游客就餐和文化推广的双重目的。

台州;地方小吃;文化;英译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4.014

一、引言

地方小吃和地方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地方小吃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因此,小吃文化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乐趣,值得人们去发掘思考以及传承和保护。目前,对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大多只涉及传统菜名的翻译,对地方风味小吃的英译研究寥寥可数,对台州地方小吃的英译研究几乎为空白。随着台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外翻译担负着让世界了解台州的重任。饮食文化,因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更会对文化交流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台州地方特色之一的台州风味小吃的翻译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台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可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翻译的效果。

二、台州小吃英译现存问题

目前,对台州地方风味小吃的翻译还普遍存在误译、翻译不准确、翻译不完整以及翻译不规范等问题。对地方文化理解的匮乏和不足往往导致译者采用了错误的翻译方法,进而使地方小吃在译文里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比如,在台州本土知名作家王寒的文章《台州人的口味》的英译中,炊皮被译为Pickled Shrimp(腌制虾);酒酿圆子被译为Sweet Custard(甜蛋羹);蛋清羊尾被译为Sweet Pudding(甜布丁);姜汤面被译为Noodle Soups that Contain Ginger Stalks(姜片面汤)等等。以上这样的翻译纵然不算错,却让台州传统小吃失去了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推广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的观点,主张“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原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1]。也就是说,翻译对接受者的产生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基本相同。地方性的小吃往往反映当地的传统风俗,显示出一定的民俗风情。如何在翻译中将这些文化信息尽可能少打折扣或者不打折扣地传递出去,是对外翻译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杨自俭和李晓敏在《译文评价标准新探索》中也谈到:“译文的最高标准是‘得体’。‘得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译文要在源语与译入语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得体’的位置,既能体现原文及源语文化中的特点,又要适应译入语及其文化需要”[2]。也就是说,如果译文没有体现原文及源语文化的特点的话,便是不“得体”的译文。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黄友义也表示:由于对外翻译功能的特殊性和语言的民族性,因此对外翻译除了要参照“信、达、雅”的标准外,还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贴近译语受众对于汉文化的需求,贴近译语受众的思维方式[3]。外宣译者不能逐字逐句地按照源语的原文进行翻译,而是要考虑到译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心理习惯,对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要么添加,要么删减,要么重组,要么回译,要么改写。使得译文能够明白、通顺、清晰、易解,从而实现沟通、实现对外交流与宣传[4]。

由此,可以建立起以目的理论为指导的地方小吃翻译方法研究。目的理论的主旨便是:什么样的翻译目的对应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地方小吃的翻译的明确目标就是一方面使外国游客能顺利地获得与源语受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另一方面使外国游客能了解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其翻译的目的具体可概括为:1,吸引消费者,提高小吃的消费量;2,避免文化冲突,方便消费者食用.3,传达小吃蕴含的文化。因此,在地方小吃的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条翻译原则:1,译文应引人注意;2,译文应简洁、准确;3,译文应在得体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

四、台州地方小吃的文化渊源及英译方法

(一)台州地方小吃归类

台州的地方小吃有很多种,并且各有各的特色。如按照地域划分,可按照台州三区六县进行划分:椒江区特色的有手打面、姜汤面、糖心糕、面织豆面碎、肉粥、肉炊饭等。黄岩区的特色是食饼筒、百合苔饼、蕃薯圆、番薯庆糕、马蹄酥等。路桥区的人们喜欢麻糍卷、洋糕饼、蕃薯松糕、方糕、甜羹等。临海有麦虾、海苔饼、羊脚蹄、麦油脂、大石炒垂面、白塔火烧饼等。温岭特色是开花馒头、乌饭麻糍、生炒绿豆面、箬横年糕、新河卷糍等。天台出名的小吃是十景糕、糊拉呔、五味粥、油酥苔饼、饺饼筒、扁食、咸羹、五虎擒羊等。仙居的名小吃是蜜汁红薯、浇豆面、泡泡响、乌糯糕等。三门则有麦焦、蒸包、糯米圆子炒米面等。玉环有文旦羹、水潺饼、敲锅底等。

如按照吃小吃的时令划分,可以按照季节性进行划分因为很多小吃都是根据时节来的。春节的时候台州人要包粽子、捣麻糍、做香肠做年糕。元宵节的时候台州北面地区吃糟羹,南面地区吃山粉糊。到了清明节吃青奄,立夏吃麦饼,端午节吃食饼筒,冬至吃硬擂圆等等。

台州地方小吃的命名方式也很多样。有的直接以小吃的主料命名,如糟羹、麦饼、面织豆面碎等。有点以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命名,如敲鱼面、泡鲞、硬擂圆、手打面、青奄等。有的则以小吃的形状、口感作为想象而命名,如羊角蹄、麦虾、糖龟、方糕、开花馒头等。有的小吃因其发源地或发明人而命名,如温岭嵌糕、黄岩庆糕、大田大排面、仙居三黄鸡等。有的名字蕴含传说典故或是为了讨个吉祥如意,如五虎擒羊、庆糕、三套龙、番薯老鼠等。

(二)台州地方小吃的文化及英译方法

根据上文分析的小吃翻译的目的及翻译原则,按照台州地方小吃的分类和命名方式,不妨以糟羹、麦虾、敲鱼面、嵌糕、五虎擒羊、食饼筒等为例,探讨台州地方小吃的文化渊源及其翻译方法。

1.直译法。对于很多台州地方小吃,从其名称就可一目了然地判断出其所

使用的食材、刀工或者烹制方法。对于此类小吃名称,直译是首选的翻译方法,因为直译不仅简明,而且达意,也是对小吃的最忠实反映。

(1)以原料为主命名的:主料+配料

糟羹,是台州临海的传统名小吃,尤其是元宵节的时候,临海人都要准备糟羹。糟羹是以番薯粉为主料配以各种菜肴一起烧制而成的食品。每年正月十四先看花灯,再吃糟羹,这是临海人的传统。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糟羹?糟羹又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有一个大家口口相传的典故。据说在大唐初年的时候,临海总是会遭到海盗的抢劫和骚扰。因此那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就动员士兵开始修筑城墙。开工的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是老百姓闹元宵看花灯的日子。海盗闻讯,就乘机而来。尉迟恭接到消息后一面命令士兵坚持抵御,一面加紧修筑城墙。正月正是临海城最寒冷的时节,到了晚上更是风雪交加。看着士兵们冒着严寒为百姓筑城墙,老百姓十分感动,想做点什么来表达大家内心的感谢。有人建议送食物和酒去给士兵防寒。可是刺史大人曾下过令,不允许士兵们喝酒。于是就有人想出了个两全齐美的好方法:用番薯粉和各种菜肴为料,用糟酒当水,一起烧制成“糟羹”。士兵吃了以后顿时觉得有了力气,很快就把城墙修筑好了。这便是临海人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由来。

不难发现,这道著名小吃其实就是糟酒和上菜和粉烧制而成。因此,把它翻译成Thick SoupyStew with Fermented Wine就可以了。那么,此类小吃都可以据此方法翻译,譬如酒酿圆子和乌饭麻糍就可以译为:Glutinous Rice Dumpling in Sweet Rice Wine和Black Glutinous Rice Pound⁃ed Paste。

(2)以制作手法为主命名的:烹饪方法+原料

敲鱼面,是玉环著名的小吃。敲鱼面的做法首先是将新鲜的鱼肉剔出来,放在一起,并在上面撒上番薯粉。接着再用木槌去一遍一遍地敲击,直到鱼肉被敲得和薄饼一样,并且十分有韧性。然后再把这“薄饼”放在锅里慢慢烤到半熟。最后把它取出来切成细丝,就是鱼面了。据传说,戚继光抗倭时期,沿海一带老百姓用木槌击打来彼此传递讯息,后来的人一直沿用至今。新鲜的鱼肉味道赞,用木槌打击后富有韧性口感好,加上番薯粉混合后又能饱腹,又能润肠。鱼肉和番薯粉又是玉环海岛的平常之物,因此形成了最具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敲鱼面也是玉环人必备的过节食品。

泡鲞,是仙居的美食。仙居人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泡鲞”。在仙居,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家办“泡鲞鱼胶”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家办喜事了。这正说明了泡鲞是宴请宾客的头道菜,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仙居八大碗”第一碗就是泡鲞。那么什么是炮鲞?“泡”在仙居方言里是炸的意思。而“鲞”,也是台州方言里的词。台州沿海盛产黄鱼,把黄鱼去掉内脏后剖开,再把它晒干或烤干后就叫做鲞。泡鲞顾名思义也就是把黄鱼干裹上面粉用油炸熟。

以上两种小吃都是以其主要制作手法“敲”、“泡”而命名,故可以按照其制作方法加原料的方法翻译成Pounded Fish Noodle和Fried Paste with Stock Fish。

(3)形状、口感+原料

麦虾,是一种像刀削面一样的面食。麦虾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把麦粉加适量水搅拌成粉浆放碗里待用;等青菜、香菇、萝卜丝、肉丝等配料加水烧开后,再用刀或铲把粉浆顺着碗沿口一刀一刀地“刮”下锅与其它配料一起煮熟就可以了。因为入锅后的粉浆既不是一根一根的面条,又不是面疙瘩块,它的形状倒是像极了虾,只不过是面做的虾,因此人们就把它叫做“麦虾”。

羊脚蹄,是把发过酵的甜面粉做成羊蹄的形状,再在上面撒上芝麻,然后烘干烤制而成。因为它的形状像羊脚蹄,因而得名“羊脚蹄”。据传说,在修建台州府城墙时,城墙屡建屡塌。有一天,下了大雪,北固山上一片雪白。在这个时候,有人看见一只鹿从山脚下跑上山,在山脊上停了一会儿,就然后转身向山腰疾奔而去,最后消失在山中。人们感到十分惊奇,觉得是上天在指引。于是就沿着麋鹿上山的足迹修筑城墙。这次修筑的城墙果真没有倒塌,不久以后,城墙就建成了。人们因此把这麋鹿奉为仙鹿,予以祭祀。当时已冰雪消融,麋鹿留下的足印也渐渐消失。人们便用面粉拓下麋鹿的足印用来焚香叩拜。传到现在,鹿脚蹄却变成了羊脚蹄,但这用面粉做成的足蹄成了一道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

糖龟,是温岭的特色小吃。它有点像红糖味的年糕,尝起来香甜软糯。糖龟具有食品、礼品、祭品的三重身份。制作糖龟的节期并不多,一般都是在春节和娶儿媳妇的时候。把糯米、早米和红糖三种原料拌在一起,然后蒸熟,就像红塘年糕一样。再用一种称为“龟印”的拓模把蒸熟的糕拓成各种形状。大的就叫作“大龟”,小的就叫作“小龟”。在“龟印”拓模的各种花纹中,中间都是一只乌龟,因为乌龟预示福寿绵长。旁边则是一些鱼啊、虾啊、花啊、鸟啊等图案组成的“寿”字。有时候也可能是“福禄寿喜”或者是“吉祥如意”等字样。“糖龟”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麦虾、羊脚蹄和糖龟都是以其形而得名,因此可以采纳形状加原料的方法翻译为Shrimp-shaped Paste,Chestnut-shaped Snack,Tortoise Printed Glutinous Rice Cake with Black Sugar。这样,既保留了小吃名称中形的传神,又能使人知晓所吃为何物。

2.意译法。与那些一目了然就可判断出所使用的原料或者烹制方法的小吃名相比,有些小吃有着美丽动听却晦涩难懂的名字。这些小吃的名字颇具美感,或者蕴含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亦或源于传说典故。因而此类小吃的直译难度很大。而且如果仅用直译方法,有可能造成食客对其一无所知甚至误解。对于此类小吃,可以采纳意译方法,让食客去了解该小吃所代表的意义或是典故等等。如此翻译既可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又可以传达源语内涵,宏扬地方饮食文化。

(1)人名、地名加原料的翻译方法。

夹糕,也称温岭夹糕或者馅糕,是温岭特色的小吃。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在温岭称为“十月半”。古时候,下元节时民间有素食斋天的习俗。温岭农村的习俗就是在这天做夹糕。嵌糕的原料是年糕。先把粳米粉蒸熟、捣揉,做成年糕。把做好的年糕用棉被包裹起来加以保温。等到要吃的时候,切下少量年糕,放在手上揉捏揉平。揉成饼状后往里面加入喜欢的馅料,最后把饼皮合拢捏紧就可以了。加入的馅料荤素皆可,依个人喜好。一般有绿豆芽、萝卜丝、笋丝、红烧肉片等等。这放馅的动作叫“夹”,在温岭方言里,叫“gie”。因为这是道温岭特色的小吃,而且因为温岭人的走南闯北而将其带到五湖四海,使得温岭嵌糕名扬各地,所以不妨翻译成Wenling Giegao(Wen⁃ling Rice Cake Stuffed with Delicious Ingredi⁃ents)就颇具地方特色了。

(2)音译加注释。

台州还有一道小吃,各县都有却又做法上有一点点不一样,名字也不尽相同。天台叫饺饼筒,黄岩叫食饼筒,三门叫麦焦,临海叫麦油脂。它更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五虎擒羊”。

这道小吃的做法是用油脂在锅面上擦一擦,然后在滚烫的平锅上飞快地将一络粉浆用手顺时针方向均匀地推开、铺平。半分钟内,一张大如铜盘薄如纸的饼皮就已推好。饼皮一张一张叠起来待用。等到吃的时候,在饼皮里面包上各种已加工好的陷料,比如肉片、猪肝、蛋、土豆丝、鳝丝、木耳、笋丝等等,再把它卷成圆筒状就可以食用了。据说这道小吃是济公所创的。济公在天台国庆寺为僧的时候,看见每次都有很多剩菜,觉得很可惜,就把这些剩菜混在一起,然后用麦粉皮裹起来,留到下一餐食用。这一措施得到僧众的认可,济公其后也因此被选为衣钵僧。因为它的皮是圆的,卷好后也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每逢过节,当地人便以此做为团圆饭。

五虎擒羊,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是各种美味佳肴(就是所谓的五只老虎,当然不止五样)紧紧包裹在纸样薄的白色面粉皮(也就是羊)里面。这样意象化的小吃名字最好采用音译其名并辅以注释和图片的方法,不妨翻译成Wu Hu Qin Yang(delicious ingredients wrapped pastry roll)。

(3)替代意译法。

上文所说的这道小吃台州各县市都有,因其制作手法和口味又稍有不同,各县市的方言也不尽相同,就有了如此多的名字。对这样的小吃,意译,或者干脆用替代译法,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以免干扰视听。因其形和制作方法都和墨西哥特色食品“鸡肉卷(wrap)”如出一辙。不妨翻译成Chi⁃nese-style Wrap。这样的翻译不仅可以引人注意,也易于外国食客接受并推广之。

五、结语

台州地方小吃的翻译必须能反映台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尽可能地宏扬台州地域文化;又要符合英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和英语表达习惯。经过对台州各地特色小吃特点、制作过程、以及文化内涵上的讨论,以目的论为指导,不难发现台州小吃英译可根据其命名方式的不同采纳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在翻译上体现出台州小吃的本质和特色,让台州小吃成为外国人了解台州的窗口。

[1]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59.

[2]李晓敏,杨自俭.译文评价标准新探索[J].上海科技翻译,2003(3):17.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

[4]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0.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aizhou Snacks

Wang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Local snacks are closely and inseparably rel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Taizhou snacks are rich in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cause the diversity of the ways they are named.Whe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se snacks are discussed,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should therefore be taken into account.Thus,translation methods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could be adopted respectively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culture diffusion and offering convenience for foreigners.

Taizhou;snacks;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2014-12-27

本文为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研究课题“舌尖上的台州—台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译研究”(14GHB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樱(1977-),女,浙江临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温岭台州小吃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我是一个小吃货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6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00
怕冷的小吃货 等
怕冷的小吃货
可爱的小吃货
台州远洲墅
金色年华(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1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