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看当前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以广西高校为例

2015-02-13 20:20唐师瑶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节东南亚跨文化

□唐师瑶,钟 珂

(1.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看当前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以广西高校为例

□唐师瑶1,钟 珂2

(1.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近年来中国开展的对外留学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基于各国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的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会遇到一定的文化冲击。笔者通过观察广西各高校开展的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内容和目的,探讨各种国际文化节对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作用,以期促进中外留学教育合作活动的长远开展。

跨文化意识及能力;东南亚文化节;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在国家的支持下已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这在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层次、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高校中外合作项目依托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和培养模式尚未体现国际化教育特色,我国的留学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在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

一、跨文化意识及能力概述

根据美国学者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1]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其定义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2]

在欧美学术界,虽然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以及怎样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构想不尽相同,但Gertsen建议的“跨文化能力”的三分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情感能力、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行为能力。[3]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实际上就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使用者能遵循一定的社会准则,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恰到好处地同人交往。跨文化能力是接触、认知和接收非本民族文化的媒介,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互通能力,是不同文化空间交互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当前留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出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一)近年来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情况

广西于2011年设立广西政府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经费达到每年1500万元人民币。近五年来,广西来华留学生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超过全国年均增长水平(18%)。截止2012年,在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共4个大洋洲国家,32个非洲国家,9个美洲国家,23个欧洲国家,来自亚洲的国家是最多的,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33个国家。2012年,广西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增加至27所,在校留学生人数实现新的大突破,达到9312人,比2007年的3281人增加了6094人。其中东盟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达到7410人,比2007年的2891人增加了4519人。[4]目前广西80%以上的留学生来自东盟各国,广西已成为全国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排在前六位的国家为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美国、印度,学生人数分为3889名、1897名、590名、581名、303名和228名,占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1.76%、20.37%、6.33%、6.23%、3.25%和2.45%.[5]大量留学生涌入广西各高校学习,既增添了高校的国际教育文化特色,也给广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考验。

(二)留学生群体出现的“文化休克”和文化距离

每个国家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留学生初到中国留学,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塑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存在差异,往往会经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是“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象征,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深度焦虑症。”[6]这种焦虑表现为身体上的疲劳感、长期的精神压力、对东道国文化的疑惑与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挑战而产生的不满、对自己应付新的社会环境的无能感等。留学生由于自身语言水平和性格特点的不同,面对“文化休克”有的选择坦然面对,通过克服语言障碍和融入交际环境而顺利进入新的文化空间;而有的留学生则需要创造交往机会以激发个体接纳新的文化价值观。

所谓文化距离,是指不同文化由于地理或空间的遥远,文化共同点较少而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7]客观的文化差距通常从民族渊源、人文传统、宗教信仰及地域范围等角度来考察。事实证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适应能力与文化差异存在关联性。当留学生的文化和东道国的文化间差距很大,那么他们的跨文化交往与适应难度就越大,反之则较易。

(三)跨文化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

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回应外部需求过程中,即在重新安排和适应在新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生活的过程(即涵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变化结果。这种适应结果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改善个体与他们环境间的“相适”关系。因此,适应并不意味着个体一定会变得更倾向于他们所在的环境,他们也有可能会抵制或试图改变环境。[8]

一般来说,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可以分为:(1)社会背景因素:包括母语国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大环境;(2)个体因素(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留学目的与动机、外语水平、出国准备情况(专业知识、具体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技能的学习等)、先前海外生活经历、人格特征(灵活度与自信、心态开放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留学国别等);(3)个体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状况:包括参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程度、与东道国居民的接触频次和时长、社会支持(来自母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等。[9]这些影响因素从跨文化能力的角度可以分为情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认知(跨文化意识)和行为(跨文化交际的灵巧性)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不仅知道如何有效进入新的跨文化空间并进行得体的交际,而且还能够判断和尊重对方在文化空间中的身份和地位,以合理的交际礼仪相互沟通和交往,并具备正面、积极的情感以应对和进入新的文化空间。

三、举办东南亚文化节对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作用

广西作为接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区内各高校在展开留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前,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这三所吸收外国留学生较多的大学为考察对象,近年来他们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东南亚文化节以促进中外留学师生的了解和沟通。广西师范大学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中外校际交流项目的中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国际文化节期间,举办如泰国泼水节、印尼文化日、中外学生服饰大赛、中外师生器乐歌舞大赛、中外学生友谊拔河赛、啦啦操比赛、外国文化及外语学习系列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国际文化节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的品牌活动,成为展示异域风情、沟通中外文化、融合师生交流的年度盛事。广西大学近年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旅游文化节、国际文化风采展等活动,旨在让留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中国,同时让更多的中国人切身感受到全球的多元化,加深中外留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东南亚文化艺术节邀请了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外教,齐聚一堂,给中外留学生创造了了解他国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机会,加深了中外学子的友谊,增进了他们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广西各高校举办的东南亚文化节积聚了中外留学生,大家共同参与组织,吸引了校内外学生,受众面积大,教育反响强烈,社会效益明显。一些高校举办各种文化节已逐渐进入常规化、规模化的趋势,这为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途径。

(一)激发留学生对加强跨文化意识的重视,扩大交际范围。

举办各种国际文化节,能够吸引留学生参与并激发留学生对培养自身跨文化意识的重视。留学生进入他国学习,除了掌握外国语言和专业知识以外,了解他国的民俗文化和价值理念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文化节是增加与其他文化空间接触的重要机会。留学生通过参与和组织国际文化节,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增进对他国民俗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了解和认识,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增强其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了高水平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从而可以和东道国主流文化群体及其他文化群体(如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互动,交换各自的观点和思想,增进对彼此文化间的理解,进而达到互相欣赏,互相借鉴吸收彼此文化的优秀之处的程度。

(二)增加对东道国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加速“涵化”过程。

留学生通过参加国际文化节,加深对东道国国家的了解,能够较为迅速地融会到新文化空间中,即加速“涵化”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field,R.)、拉尔夫.林顿(Linton,R.)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M.)等人在1936年发表的《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最早给出了对涵化(acculturation)概念的界定,他们认为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群体及其个体成员在持续直接的接触中,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迁的现象。[10]这种对他国文化的接触和反应会产生好的结果,也会产生与设想背道而驰的情况,因此在“涵化”的过程中需要有辅助资源进行引导。留学生通过参与并举办各种国际文化节,增加了与东道国学生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加速“涵化”的过程,快速融入到东道国社会文化生活中,通过了解别国文化和人际交往模式,从中汲取文化因素并与自身固有文化类型相结合,从而在新的文化空间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减少抑郁、焦虑、封闭、无助等负面状态。

(三)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减少“文化陌生”。

通过参与各种国际文化节,能够促使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汲取优点、取长补短,减少文化隔阂和文化陌生。中外留学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机会,但同时文化的碰撞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也随之而生。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精神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而如果每一个民族都以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本位主义出发,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去评判别的民族的文化,则必然会产生民族间的偏见和冲突。通过举行各类国际文化节,增加中外留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可以减少“文化陌生”,让留学生都有途径去展现本国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色,增加本民族自豪感并学会尊重他国文化,进而学会甄别他国文化中的优劣,将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特色相结合,培养跨文化思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四)以东南亚文化节作为纽带增进彼此了解,实现文化互动。

通过参与和组织东南亚文化节,增进了中外留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各种文化节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空间的桥梁。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当东南亚的留学生来到广西学习,不仅要学会中国文化还要试着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融合共处,其中的差异和摩擦是显而易见的。广西各高校通过举办东南亚文化节,为东南亚各国学生创造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减少文化摩擦,实现了文化互动。文化互动观承认文化间的差异,提倡文化平等,同时,它坚持动力性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具有流动性,重视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普适性,尤其强调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和融合创新。东南亚文化节给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展示”各自真正的文化差异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互换、沟通、借鉴和对话,从而在比较与互动的过程中寻求不断进步的普遍价值观和共有能力。

(五)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促进西南边疆地区和平稳定发展。

东南亚文化节作为沟通中外留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成为广西高校留学教育的办学亮点,也为促进边疆和平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友好合作历史源远流长的一面,也有因为误解和国际局势变化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留学生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立中外友好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中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样,也是我国外交活动中的信号灯和排头兵,因此对外留学教育交流活动一直也是我国政府关注的内容。费孝通曾提出:各民族需要认识清楚自己的文化,同时以一种平等、友好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此才可能减少不同文化间大量的矛盾与冲突,达到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①通过举办东南亚文化节,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可以减少文化摩擦,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中外留学生建立友谊之情,这对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强化,需依托和谐文化的魅力

节庆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体现着教育的功能。通过举办东南亚文化节来强化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需依托和谐文化的魅力。

作为举办者,无论哪所高校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充分尊重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弘扬各国优良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凝聚文化节日的核心内容,才能得到各国学生的认同。显然,在中国高校举办东南亚文化节日,并非简单地将东南亚国家的一些节日照搬过来,而是需要融合与创新,借助文化节的平台,将东南亚各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有机地展示出来,使留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各国的文化节日凝聚得越好,和谐的力量就越强大,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要让东南亚文化节在国际教育中长久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还必须以和谐的理念设定工作流程。一方面,鼓励各国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节的筹划,提供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每个留学生在文化节日中都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从中感受跨文化的魅力和团结合作的魅力。此外,还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把每一届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放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进行审视,既有整体建构,又有具体的设计,每一届都办出不同的特色,随着文化节的不断举办,使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南亚文化节的工作流程设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逐步推进。

和谐的文化成果呈现方式和评价机制,对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举办文化节不仅是为了展示东南亚各国文化风情,更重要的是强化教育的功能。留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无论付出何种努力,都要予以肯定,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考察他们推广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效果,更要看他们学习跨文化的方式及其成果。这样,文化节才会真正发挥出国际教育的力量,才能成为外国留学生们永恒的记忆。

五、余论

广西各高校为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通过举办东南亚文化节等课外社交活动增进中外学子的了解和沟通,以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目标。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要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因素,并在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和谨慎的原则,坚持专业教育与跨文化知识相融合,思维拓展与跨文化意识相结合,国际交往与跨文化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面对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必须勇于探索,奋力前行,才能提高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1]Hanvey, R, G,“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d. By Elise C. Smith and Louise Fiber Luce,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1979.

[2]陈琳,王蔷,程晓.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36.

[3]Bolten, J.Interkulturellepersonalent-wicklungsmaÂnahmen: Training, coaching undmediation [A]. Stahl, G. et al. Internationales Personalmanagement. Neue Aufgaben, Neue Loesungen [C]. Muenchen:Mering, 2005: 117.

[4]广西设立东盟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每年1500万元.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4/02-24/ 5872148.shtml[EB/OL] 2013-07-10

[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国际交流处官网http://www. gxedu.gov.cn/

[6]Oberg, K.,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vol. 7,1960,p. 177.

[7]Babiker,I. E., Cox, J. L. & Miller, P., "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 Symptomatology, 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 vol. 15,no. 3 (1980),pp. 109-116.

[8]Beny, J.W., Poortinga,Y. R, Segall, M.H., & Dasen, P. R., Cmss-Cidturcd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69-370.

[9]Chen,G M.,& Starosta, W. 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Communication Yearbook,vol. 19 (1996),pp. 353-383.

[10]Redfield, R., Linton,R., & Herskovits, M. J. 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 149 - 152.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utheast Asia Culture Festival--- Tak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Guangxi as Examples

TANG Shi-yao1,ZHONG Ke2
(1.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2.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reign study in education activities is booming. Owing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religious belief, foreign student's study life will meet a certain amount of culture shock. By observing the Southeast Asia Culture Festival held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Guangxi,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the Festivals in building students cross-culture awareness and ability, 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cooperation.

cross-culture awareness and ability; Southeast Asia Culture Festival; function

G648.9

A

1004-4671(2015)01-0042-05

2014-12-05

唐师瑶(1983~),女,广西桂林人,厦门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注:

①1990年12月在日本举行“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中,费孝通首次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

猜你喜欢
文化节东南亚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