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芬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6000)
2014年6月1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2013年,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继续攀升,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扬长抑短。
随机抽取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00位在校生使用网络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上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课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作为使用广泛的网络具有三个优势。首先,可以增强知识量。上网不仅可以了解新闻,也可以便捷地获得各种各样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指导今后的生活学习。其次,可以对外交流。通过互联网,部分学生能够克服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交流等心理障碍。最后,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们通过网络,可以尽情地向网友倾诉,减轻学业压力。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归纳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求知型网络心理
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浏览全球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更迅速地获取相关信息的详细内容。他们带着这种求知心理上网,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又极大地满足了自身的求知需要。
(二)情感型网络心理
调查问卷中显示,大学生在网络中聊天是最普遍的一种行为。这说明一部分大学生上网就是为了交流思想、结交朋友,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大学生通过这种网络交互空间,可以释放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构建自身人格,促进心智的发展。
(三)匿名型网络心理与行为
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以各种身份出现,扮演与平时不同的角色,发现自我中未被探索的部分,从而获得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某种心理补偿,还可以肆意发表言论,不必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人知道。
(四)游戏型网络心理与行为
大学生往往将平时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通过虚拟网络的世界得以满足,他们可以不必付出代价而在网络中得到满足。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地与网友倾诉,扩大交际范围,有利于自身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网络空前地延伸和发展了大学生的社会性,对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
2.增强自信心,促进其个性、能力的发展
开放虚拟的网络,决定了网络中信息的自由表达性和平等共享性。网络通过淡化参与者的身份,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增强了自信心。网络的自由与包容性,潜移默化地铸造了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得到充分张扬。
3.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通过查阅、浏览等方式,就能找到所有学科的知识,深入了解全球大事。网络作为传播手段,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
4.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借助虚拟的网络这一轻松交往、宣泄不满的空间平台,来确立他们的积极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便捷且保密性较好的心理知识网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作用
过度依赖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因为网络交往不同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现实交往,它是人与电脑的接触,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靠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逃避,交往能力下降,从而诱发心理疾病的产生。
2.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甚至情感淡漠、孤僻
网络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工具。网络成瘾者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
3.沉溺网络,导致自我分裂
大学生会把游戏中的角色感受带到现实生活中,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因网络成瘾而导致的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的丧失。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极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问题。
4.泛滥的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
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性,使谣言迅速大面积地扩散,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网络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信息方式,使这些信息更易传播。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往往自制力较差,面对网上不健康的讯息,极易引发他们心理的畸形发展。
(一)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结合社会环境分析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充实教育内容,不断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例如:进行网络心理测试,开发网络心理游戏,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丰富网络心理知识库,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网络为平台的家校沟通。对个别存在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探究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娱乐化多样化的方式将心理教育的相关因素体现出来;建立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系统,充分调动身边人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影响调节心理。开展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如开通BBS心理咨询、聊天室心理咨询、在线心理咨询等,以其保密性、互动性强等优势吸引更多教育客体。引导大学生学会调试网络情感,用谨慎的心态对待虚拟情缘,在发生心理冲突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维护自身身心健康。对待网络文化建设,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最终自发主动地适应网络发展。
(三)培育新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熟悉网络工作,能灵活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其次,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微信、微博和QQ群。在微信、微博和QQ群里,大家可以定期进行工作交流。好的经验可以快速地得到传播和效仿,不断增强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通过网络打破局限,不再单干,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另外,网络也可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有利于跨时空的合作。
[1]张澜,于海蓝,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
[2]叶穗冰.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的心理机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3]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交影响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