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困的成因及对策

2015-02-13 18:20:46谢欣欣
天中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

谢欣欣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心理学家Susan Winebrenner曾提出,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相应地,笔者认为英语学困生是指一些智力正常的学生,他们由于听、说、读、写以及推理方面的能力较低,或者学习方法欠缺,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甚至出现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英语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兴趣、方法、动力、心态、毅力等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困现象日益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困现象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为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困现象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 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高校的职能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但绝不是只学习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力求完善,但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知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只重视自己认为能够增加就业筹码的课程。一些学生认识不到非专业课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为英语和艺术没有任何关系,学习英语没有任何用处,从而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严重不足,不愿在此方面投入精力和时间。

2. 英语基础薄弱

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地方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地攀升[1]2。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其实是一种选拔制度,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明显劣于“985”高校和“211”高校,且与扩大招生前相比有显著下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接收更多学生入学的同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突破师资等办学条件限制,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而现实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且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别,且很多学生对于如何学习存在认知偏差。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受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限制,英语教学管理处在低水平,教学质量较差。此外,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中学英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较少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使得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解决的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延伸到了大学教育阶段[2]53。

据调查,由于扩招,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招收的学生文化课普遍学得不好。艺术类专业学生活泼、不愿被束缚的特点,最直观表现于他们对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态度上。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欲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方面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也日益淡薄。事实上,一些艺术类考生选择艺术专业不是因为自己热爱艺术,也不是因为自己在艺术方面有天赋,而是因为自己文化课成绩太差,是为了升入大学。然而,英语学习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大量知识积累的。由于不少艺术生英语基础比较差,有太多的消极体验,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往往局限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大学英语课程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被动学习英语,结果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却并不明显,这无形中会加剧他们的厌学心理。

3. 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有关。笔者对多所地方高校进行的考察表明,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学生在紧张的中学阶段忙于学习,缺乏必要的生活锻炼,而且其父母也多出于升学方面的考虑,一般不让子女参与社会实践能力锻炼。这样就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不能迅速融入大学生活环境,不会合理安排日常事务,常有应付各项事务的疲倦感。

(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前,在家有父母的全面监护,在学校有老师的严格监督。这种严格的监护和监督,一方面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管理态势下,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现实问题,从而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另一方面使得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当他们进入大学后,这种管理骤然消失,需要他们融入自我管理的新氛围,但由于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便以“自由”为名开始放纵自己,学习不再专注,精力分散于各种活动,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3)学习需要不足。学习需要不足是地方高校学生学困现象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在日常的学习中,一些学生把大学看成就业培训,他们关注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的课程是否能够增加就业筹码;一些学生将学习目标定位于获得毕业文凭,对于提升自身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缺乏必要的兴趣。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大学生的应聘就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应聘就业并不顺利,而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佳,却能得到令人羡慕的职位,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消极的无奈与退缩心理,严重打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误导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动机。

(4)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学业困难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认知偏差,意志不坚,自我效能感偏低,自控能力欠缺,等等。对于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尚未完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论指导,他们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良情绪时,既不能及时自我排解,又不愿主动求助老师和同学,从而长时间为一些心理问题所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二)客观原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风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信息社会下日趋多样化的网络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严重诱惑着大学生,使他们不能专注于学习;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上大学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人生启蒙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如果父母缺乏正确引导手段或者不具备合格的教育素质,都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现实中有的人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与子女缺乏沟通;有的人对子女过于溺爱,只关心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对其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等漠不关心;有的人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过高,当子女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惜实行高压政策,使得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而失去学习动力。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升学率仍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过度重视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培养,对知识欠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疏于辅导与管理[3]。此外,中学教育被简化为一切为了升学,导致学生被封闭在孤单的教学空间里,缺乏适于健康成长的发展空间。在地方高校,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自由度有所增大,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原因,不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不高。近年来,随着持续扩大招生,一些地方高校的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于是,作为公共课程的英语教学就处于不被足够重视的地位。相应地,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相对于其他专业,一些地方性本科高校更不重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在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过程相对简单,突出表现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明显不足。各种因素的复杂交织,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发展为反感和放弃。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困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英语学困现象在地方高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学困生这一学习群体,地方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索,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引导他们走出学困的误区。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时,应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状况。英语学习是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教学内容涵盖语法、句法、词法、西方文化习俗等内容,这对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学好英语离不开长期的训练,而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在把教学的中心置于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于英语课程要合理明确其教学地位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中学英语教学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学英语考核正逐渐向宽松教学的方向过渡,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只有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回归本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二,要为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应注重英语教学的可持续性,给予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必要的保障。比如,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等教学训练,因此学校应加大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学校还应借助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帮助,帮助英语学困生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

第三,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类似于“顿悟”的作用。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面对大学生的英语学困现象,教师必须充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尤其要通过自己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学习度,不能因英语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而忽视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吸引和影响作用。

第四,要指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努力成为学习的强者。在社会和企业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当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挑战,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他们,多花精力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热情;应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焦虑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应指导他们探索适合个人学习的策略和技巧;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学互助、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1]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袁连生,王善迈,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05(6).

[4] 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