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学作品价值再发现*

2015-02-13 14:25惠涓澈
图书馆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馆员文学作品图书馆

惠涓澈

苏格拉底有个著名的隐喻:图书馆“是孕育观念的产房——在这里,历史进入生活”[1]。古往今来,因为有图书馆,也就有了许多图书馆文学作品,国外著名的有(阿根廷)博尔赫斯的《关于天赐的诗》《巴别图书馆》,(印度)泰戈尔的《图书馆》(散文),(德国)德布林《图书馆》(小说),(法国)古勒莫《图书馆之恋》,(加拿大)曼古埃尔《夜晚的书斋》,(日本)村上春树《图书馆奇谈》,(美国)薇奇·麦仑、布赖特·维特《小猫杜威》等;国内著名的有余秋雨《风雨天一阁》,张秀亚《那图书馆,我也去过》,张怀涛《我们是光荣的图书馆员》,俞君立等《中国当代图书馆界名人成功之路》,赵绍玲《在图书馆的地平线下》,储福金《图书馆的故事》,胡述武《图书管理员》,张惠雯《空中图书馆》等;还有一些文集比较出名,如《文明的沃土》《邺架巍巍》《我与图书馆》《平凡的岗位 美丽的职业: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论坛文选》。从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看,图书馆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阐释了图书馆活动独特的社会功能,承载了无数读书人的深情回忆,也叙说着馆员这一平凡职业中不平凡的精神风貌……是“历史进入生活”的见证。

我国关于图书馆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内容涉及图书馆文学的概念、特点、功用、题材、体裁、设立发展、作品研究等,如余作富《关于图书馆文学的思考》、胡立耘《另一种视角:文学艺术中的图书馆》、罗绍权《图书馆文学探讨》、唐雷《与古勒莫共同唱响图书馆之恋》、刘时容《多营养易消化的软图书馆学——读<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有感》、张亚军《怎样做一个合格的馆员——读<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2]具体作品研究大多属于对某作品的鉴赏、分析或读后感之类。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图书馆文学从作品内容、社会功用、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

1 深情讲述图书馆的故事

尽管在文学世界,图书馆文学作品还没有明确的历史地位,但对图书馆人而言,这种基于存在和想象而发生的生活之艺术表现,与馆员的职业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引发馆员对自身职业生活新的思考。从内容看,图书馆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图书馆的赞美与讴歌。这类作品通常以图书馆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为主题,有的表达了对图书馆作为代表人类精神创造物的激情礼赞,如阿根廷最负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尔赫斯的《关于天赐的诗》、印度伟大诗人与作家泰戈尔的《图书馆》;有的讲述了人类自古以来在图书馆里寻找“宇宙秩序”的无尽旅程,反映出人类对探索未知世界悲怆而神圣的渴求,如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有的则将读者带入西方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长河,回顾了从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到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图书查禁,从原始的图书阅读到现代科技带来的阅读革命,如法国作家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加拿大作家曼古埃尔的《夜晚的书斋》;当然也有中国文化学者对中国古代藏书楼沧桑历史的回顾,如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3)讲述以图书馆为背景的故事。纪实文学《嘘!这里是图书馆:来自公共图书馆管理员的前线报道》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图书馆里的种种趣事。美国衣阿华州斯潘塞镇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薇奇·麦仑的《小猫杜威》讲述美国一个小镇图书馆与流浪猫的故事,一只被图书馆收养的流浪猫和图书馆一起,给小镇居民带来了慰籍、温暖和关爱,最后感动了世界。王兰芬的长篇小说《图书馆的女孩》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图书馆的爱情故事。

(4)讲述馆员职业经历或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比如,传记文学《毋庸讳言》、叙事文学《〈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樱花·霜叶·红棉——一个图书馆员的精神生活》《希尔斯出走图书馆的故事》《我的终身选择》等均为具有图书馆职业经历的专业人员创作,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回忆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主要包括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或科学家的回忆文章,如茅盾的《列宁图书馆》、闻一多的《清华图书馆》、厉以宁的《踏莎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文稿》、谭其骧的《值得怀念的三年图书馆生活》、张中行的《北大图书馆》以及季羡林、杨绛、曹禺、宗璞等人的回忆文章。他们以在图书馆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谈认识、体会、感恩,回顾受图书馆熏陶和塑造的历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此外,《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名人与图书馆》和图书馆各种征文作品集大都收集了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及图书馆员、校友和读者的回忆或纪念性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图书馆的历史变迁和作者精神世界的成长变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书馆网络文学异军突起。10多年来,依托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图书馆人以职业生活为背景,以具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谈学术、荐新书、评人物、说感悟,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两栖”作品(一般先发表于网络,后结集出版),如吴建中的《建中读书博客日志》、王波的《快乐的软图书馆学》、王梅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和感性》。

从形式看,中外图书馆文学作品几乎涵盖所有文学形式。除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传统文学形式外,也出现了一批戏剧和影视作品,如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李智敏的《龙舞汉江》《飞翔的书屋》,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陕西农村基层馆员在极其艰苦环境中的职业坚守;清华大学图书馆校园短剧《爱上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微电影《口袋里的图书馆》,电视专题片《中国最美图书馆》(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做的图书馆专辑,介绍了汕头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是图书馆营销类作品的代表。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史料价值,而且对于丰富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生活、强化图书馆社会职能认知及学术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图书馆认知领域的新扩展

2.1 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感性再现

与学术界探讨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视角与风格截然不同,图书馆文学作品通常以极富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让读者在艺术审美中完成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知:“图书馆里,语言是静寂的,流淌是凝滞的。人类不朽的性灵之光,被乌黑字母的链子捆绑,投入纸页的大牢。在这小小的地方,软禁着人的自我解放。”[5]泰戈尔将孟加拉人民摆脱奴役的希望寄托于图书馆,直抵灵魂。“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晚年已几近失明的博尔赫斯仍然对图书和图书馆有着深深的眷恋:“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6]在图书馆文学作品中,除抽象、虚幻的艺术语言之外,大量写实性描述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时我还年轻,很胡涂加多幻想,盲人骑瞎马。而它(图书馆),像一束微弱的光,有时照照这里,有时照照那里,就说是模模胡胡吧,总使我仿佛看到一些路。”[7]“我开始探讨,带着淘金者的惊喜,并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原来‘世界’果真可以拥有。”[8]“多年来,我的一家人都从湖北省图书馆获益非浅。可以说我的一家人都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世界。”[9]这些语言既是一种真情流露,更是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褒奖与肯定。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布赞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记笔记的方法,它在快速阅读,提高记忆力以及开发大脑等方面作用显著,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而且还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评价策略,因此备受教育界的关注。

在文学作品中,对图书馆空间的感受和描叙也对图书馆社会价值作出了很好的阐述。晚年的博尔赫斯虽然几近失明,想象和知性的力量让他活在书籍和文字所构筑的世界中,真实而纯粹。他说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当眼睛看不见书的时候,只要一走进图书馆,仍然会产生浓浓的幸福感。对于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来说,图书馆无疑是一处天堂般的“仙境阆苑”:“人的声音飞越河流、山峦、海洋,抵达图书馆……。最早发现天堂的伟人对聚焦在四周的人说:‘你们全是天堂的儿子,你们身居仙境阆苑。’”[10]资中筠在《清华园里曾读书》一文中这样描写到:“一进入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在那灯火通明的大阅览室,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的心灵净化的感觉。”[11]尽管这些观点或认识是用文学语言而非学术语言表达,但同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图书馆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中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教育人、塑造人的空间价值。

2.2 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历史传承

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大多单调而重复,加上图书馆社会认可度和馆员社会地位问题,使不少馆员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职业倦怠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心态。让图书馆文学走入馆员的职业生活,让馆员在纵深的历史空间中,在一个充满审美趣味的文学世界里,寻找精神力量,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武装自己,其作用不亚于理性的理论分析和刻板的道德说教。

对于曾经在清华园里读过书的季羡林、曹禺先生来说,图书馆那些曾经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平凡馆员,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清华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毕树棠先生是极有造诣的文学家、翻译家,“当年清华的名教授都很礼遇这位图书馆职员,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上的事情请他帮忙,甚至还常有外国学者来请他修改翻译作品。”[12]季羡林回忆说:“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13]1933年,23岁的年轻大学生曹禺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不朽的名剧《雷雨》,每当他回忆起这部剧作的写作过程时,曹禺总念念不忘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帮助过他的图书馆管理员。1985年,曹禺旧地重游,他“一直走向了绿树掩映中的图书馆,走进了书库,他面对着一排排的书架和已发黄的图书,想起了那位早已离开人世的金姓馆员,沉默片刻,深深地鞠了三躬”[14]。显然,这既是对图书馆职业群体的肯定,也是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同。

品读作品,了解历史,前辈馆员的专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不仅在图书馆历史空间中代代传承,而且也贯穿于图书馆“经验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学科价值体系”[15]之中,它们或以理性的学术话语,或以感性的文学语言,对图书馆职业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2.3 图书馆认识体系的审美延伸

文学审美是人心灵的自由活动,图书馆文学从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也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在审美中重塑职业自尊与自信,凝聚自我发展的正能量。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一种带有审美功能的精神产品。“图书馆是由环境、馆员、图书构成的一个特定的学习场所,这里有宁静的气氛,热情的服务,丰富的藏书。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忘掉尘世的烦恼,忘掉身心的疲倦,拉近时间和空间距离,尽情采撷人类最甜的花蜜。”[16]“我在那里可以感受到一切往昔世界的气息重新弥撒在我身边,我可以感觉到往昔世界无数缕光芒在我眼前闪耀,于是我可以一次次地重温忧伤的甜蜜,无边的诗情。”[17]“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就好比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加油站。我从图书馆里获得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常常想到如何去回报。”[18]“北大学者的学术成就,无不与北大图书馆提供给他们的图书条件密切相关。”[19]“在知识的进取上,图书馆给了你平等和尊严,在这样一个空间,人,融进了文明……”[20]这些精彩的文字正如列宁的观点:能“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所谓“文载道”“诗言志”,图书馆员在闲暇时读一读和自己职业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在审美之中积累生活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图书馆文学而充盈起来,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敏感,享受审美愉悦。

3 图书馆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3.1 用文学语言表达学术观点

用文学语言表达学术观点,曾被看做学术研究的“禁区”。然而事实上,有着特殊“成学”历程的图书馆学——特殊的知识渊源、特殊的价值追求、特殊的认知过程[21],始终有着极其鲜明的人文色彩。从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到曼古埃尔的《夜晚的书斋》,从薇奇·麦仑的《小猫杜威》到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在图书馆文学作品中探索图书馆、图书馆学科的终极价值,已经将图书馆文学作品与图书馆学术研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近几年,青年学者王波又在这一领域做了新的探索。

在图书馆学术界,王波始终致力于追求两个目标:让快乐走进图书馆学;打造“软图书馆学”。《快乐的软图书馆学》和《可爱的图书馆学》两书中收录的文章,以轻松、诙谐的文学语言,或放谈图书馆学理论,或评人物、评新书、评会议,或谈经历、谈感悟,一改图书馆学术研究刻板、冰冷的传统语言风格。比如,《做个司马僧式的好馆员》《谁是图林的少林、武当》《我辈本属古墓派》等视图林如武林,仅从标题就可见一斑;介绍业界大腕,也常常冠名戴帽,如《承影剑黄纯元》《日月剑范并思》《舍神剑程焕文》《e,戒》《叶四变》等,语言轻松活泼,叙述风趣幽默:“今年年初,咔嚓一个双响炮、二踢脚、并蒂雷,范并思、胡小菁伉俪就象韩世忠与梁红玉,在未名湖畔的学术擂台《大学图书馆学报》亮出了够新够锐、够威够力的君子淑女剑,发表了国内首篇关于图书馆2.0的论文。……君子淑女剑一出,急着夺擂的不乏高人,其中武功最高级者……”[22]“叶四变”还没出场,就让读者对其新的学术成就充满了期待。

另外,强自立的《我是一名图书馆侦探》、王梅的《医生与图书馆员》《警察与图书馆员》等也都是用文学语言表达学术观点和真实职业感悟的尝试,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2 用文学作品阐释学术思想

中外许多图书馆文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图书馆学术思想。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著名的《巴别图书馆》中,将图书馆与通天塔(巴别塔)相提并论,认为在图书馆里已经实现了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梦想,在这里可以发现生命和世界的终极意义……加拿大作家曼古埃尔的《夜晚的书斋》记载了纳粹集中营里的“图书漂流”、哥伦比亚农村驴背上的图书馆、为护书而“盗书”的馆员以及给小个图书穿上高跟鞋的趣闻,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对今天的图书馆学术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法国作家古勒莫在其《图书馆之恋》中用文学的形式和语言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时至今日,我们难以想象拥有真正影响力的大规模的图书馆居然不向新的读者开放,居然不以知识的民主化为首要目标……。我觉得我们漂亮的好图书馆(注:凡尔赛图书馆)对本地的贵族太关注了,而且太依赖他们,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保持了和它的距离。即使是关于图书馆,爱也从不是简单、轻易的。”[23]

作为一种行业文学,图书馆文学还为图书馆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读者的视角,从而弥补了图书馆学术研究中研究者自身视角的局限。例如,在当前图书馆学术研究中,传统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了技术决定论者的强烈质疑。在技术决定论者的眼中,“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有着固定尺寸和建筑外壳的物理实体,一个被动的、刻板的、静止的‘容器’”[24],完全可以用虚拟空间取代这个物理空间。然而,在大量优秀的图书馆文学作品中,“图书馆空间”不仅是一个有着各种实用功能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实现自我解放、自我梦想的精神空间——在古埃及学者的眼里,它是一个“医治灵魂之地”;在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中,它是一件“拜神所赐”之物;在泰戈尔的作品中,它是一个名至实归的“仙境阆苑”;在台湾美文作家张秀亚的笔下,这是一个享受人生的绝好地方;在卡耐基的回忆录中,它是成功者的阶梯、求知者的乐园……就此而言,段小虎等在《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一文中提出的空间认识论转向,要旨就是挖掘图书馆空间影响人、塑造人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空间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不管时空如何流转,不管技术如何革新,在有关图书馆空间价值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上,图书馆文学作品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3.3 用文学力量推动学术研究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优秀的图书馆文学作品往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未来研究需要着重挖掘其三方面的价值。

一是职业教育价值。20世纪初,胡塞尔的学生茵伽登留下了“审美对象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的哲学思考[25]。图书馆文学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审美功能,可以唤醒和鼓舞图书馆人的精神士气,为业界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行业宣传价值。图书馆文学作品的创作群体涵盖作家、科学家、商界精英,以及包括图书馆员在内的文学爱好者等,作品刊载于各级各类文学刊物、图书馆学术期刊以及各种报纸,有的由出版社独立出版,不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宏著力作,有的还在影视文学、戏剧文学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这些都对图书馆社会价值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对于弘扬图书馆事业和促进全民阅读,功不可没。

三是学术研究价值。在图书馆文学作品中,既有西方文化学者对西方图书馆曲折而艰难发展历史的回顾,也有我国文化学者对古代藏书楼沧桑历史的追忆。然而,更多的文学作品则是艺术地再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图书馆面貌以及图书馆人职业生活的状况。这些珍贵的历史史料和学术富矿,对于应对现代信息服务格局变化挑战、重建图书馆职业精神、明确图书馆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从图书馆文学作品有关图书馆空间体验的描写中,可以对“作为场所的图书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转型的具体方向,将图书馆从形形色色的“消亡论”中解放出来。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围绕着信息、知识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学术界更需要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从馆员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将提升馆员科研能力与提高馆员职业生活品质相结合,将馆员职业道德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相结合。这是图书馆文学作品价值再发现的意义所在。

[1] 塔季扬娜·艾斯克特兰.图书馆名言集[M].李凯,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4.

[2] 惠涓澈,刘丹.我国图书馆文学研究:现状、 进展和趋势[J].新世纪图书馆,2014(7):76-80.

[3] 张秀亚.张秀亚作品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5-78.

[4] 杨绛.我爱清华图书馆[N].光明日报,2001-03-26(2) .

[5][10]泰戈尔.泰戈尔散文选[M].白开元,译.第2版.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7-18.

[6]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M].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49.

[7] 张中行.负暄续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119-122.

[8] 叶旭健.“世界”果真可以拥有[C]//李昭醇.我与图书馆[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47-48.

[9] 严家新.我的一家从这里走向世界[C]//胡银仿.精神家园——我与湖北省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81-83.

[11]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C]//侯竹筠,韦庆缘.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30-138.

[12]姜德明.毕树棠先生[C]//侯竹筠,韦庆缘.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5-87.

[13]季羡林.温馨的回忆[C]//侯竹筠,韦庆缘.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8-49.

[14]刘清祥,张官娇.曹禺情系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1992(3):55-56.

[15]段小虎.图书馆学术研究中的“论域”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3(6):26-32.

[16]侯竹筠,韦庆缘.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前言.

[17]李公明.图书馆的人文诗意[C]//李昭醇.我与图书馆[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85-88.

[18]卢洁峰.一份情谊廿载缘[C]//李昭醇.我与图书馆[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43-44.

[19]陈来.读书与借书[C]//庄守经,赵学文.文明的沃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32.

[20]陈泽泓.文明的享受[C]//李昭醇.我与图书馆[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70-171.

[21]段小虎,秦巧春.追问图书馆学科的终极价值:转知成慧——基于图书馆学历史演变逻辑的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2):23-28.

[22]王波.快乐的软图书馆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3]让·马里·古勒莫.图书馆之恋[M].孙圣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89.

[24]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25]李江春.以《生命之川》为例解析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茵伽登留给我们的思考[J].外语教学,2011(4):85-88.

猜你喜欢
馆员文学作品图书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