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显军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学而”记疑
孙显军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应是动词“学习”。《论语》“学”共有66处,大多作“学习”解。以“学习”解读“学而时习”,更有助于把握《论语》的主旨: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论语》“学而”篇;《论语》总纲;孔子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通常解释为:
孔子说:“学的过程中能够时时温习,岂不高兴?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别人不了解却不恼怒,岂非君子?”
这里,“学”被当成动词“学习”用。但也有将“学”解作名词“学术”、“学说”的,毛奇龄《四书改错》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程树德《论语集释》更称“学是名辞”。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深表赞同,甚至列出《论语》“士志于道”(《里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以“道”与“学”为同位词,故“学”“道”同是名词,与《庄子·天下》“百家之学”的“学”同义;同时列出《论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下学而上达”(《宪问》),指出“其中的‘学’都是此义”[1]3。持此之故,而将可以揭开《论语》“秘密”的这一段解读为:
假如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接受,那不就太令人高兴了吗?退一步说,假如时代没有接受,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思想的人从远处而来,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社会没有接受,人们也不理解我的思想主张,我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2]
如此解读,“学”遂从“天下之学”一变而成为夫子自己的“学说”“思想”“思想主张”。这样解读是不是更确切呢?
“学”字在《论语》正文中共出现了66次。包括《学而》首篇,共49次是孔子自己所说或与孔子紧密相关。
孔子自己所称的“学”,大多数可以肯定是动词“学习”,具体可以分为4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表明“学习内容”的,共9条,分别是: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学《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以上9条,共15处“学”,除鲤自称“退而学”2处“学”后省了“《诗》”和“《礼》”,13处分别表示“学文”(3,包括“学于文”2)、“学《易》”(1)、“学(军旅)”(1)、“学《诗》”(4,包括学《周南》《召南》1)、“学礼”(2)、“学道”(2)。
第二种情况是将“学习”与“思考”并称,共2条3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这3处“学”字,与“思考”并列,应是表示“学习”这个活动。
第三种情况是“好学”,出现的频率很高,共7条15处,其中13处是孔子说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这7条中的“好学”之“学”,都既可以作“学习”,也可以作“道术之总名”解。第一条,舍物质享受而求“有道”为“好学”。第二、四、六条“好学”单就本句解为“好道”,并无不妥。第三条“必有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对举,“忠信”是部分、“道术”是总体,“忠信”不如“道术”也说得通。第七条情况也是如此,将“学”解作“道术总名”,“仁”“知”“信”“直”“勇”“刚”乃其中一方面,独独欣赏部分而不喜欢全部,其“蔽”自不待言。第五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与“道”同位,解作“道”理所当然。另外,《左传》“好学”一见,在昭十四年为叔向对韩宣子称晋文公“好学而不贰”;《礼记》两见,一在《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一在《射义》:“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后一条疏:“‘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者,此之所誓,弥精于前。前则虽去孝悌好礼,未能不倦不变。”[3]2314疏将“好学”解为“孝悌”,“孝悌”是“人之本”、是大道——即此看来,“学”即“道”也。
但是,第一条从“无求”“敏”“慎”“就正”来看,“好学”重在“行”;第二条,《逸周书·谥法解》:“学勤好问曰文。”勤学、好问对举,“学”意可见;第三、七条,虽有一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求进益,不免流于一偏,作“爱好学习”解,更贴切;第四、六条,孔子开门办学,被问及“学生中谁最爱学习(谁最努力、谁学习最突出)”,应是常情;第五条,在坚定信念的情形下,继续努力学习以求巩固,亦不为失。《左传》近于“笃信好学”、《射义》近于“必有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中庸》解为好学问、好学习其实一也。杨朝明先生《论语诠解》,这7条基本上都解为“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爱好学习”,“孔子谈论自己的勤学”、“喜欢学习”,“不专指学习文化知识”,“好学,学道也”、“好好地学习道”,“虚心好学六种‘蔽’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1]15-311。
第四种情况是从语境看“学”当作“学习”解,共5条7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泰伯》)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第一条,“识”“学”“诲”,是系列动作;第二条,“数年学习仍不想出仕”;第三条,“学”“适”“立”“权”,也是系列动作;第四条,“耕”与“学”对举;第五条,“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层,强调学以知之,越困越要善于学习,遇到挫折而不肯学习便真为挫折绊倒了。
其余的数条,先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这一条,要理解“学”,先得理解“固”。按“固”有两解,一作“固蔽”,一作“坚固”。作前释,不庄重就少威严,努力学习就不会固蔽,一反一正,与下文“主”“无”、“过”“改”一致;作后释,不庄重就少威严,即使学习而难以坚固——心浮气躁故,学得虽多,也难以持久,一气呵成,强调君子自重。可见,不管怎么解释“固”,“学”作“学习”解,更妥贴。《论语诠解》这一条也解读为“致力于学术”[1]10,“致力于”非动作而何?
再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这里“多学”与“一贯”,“学”解为“道”未为不可;但如果联系“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解成“多方面学习”,也说得通——其实,“博学”才能“学博”。
至于《泰伯》《宪问》2条:“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诠解》在“学而”篇释与“学之不讲”、“下学而上达”同[1]3,至本条则又解读为“学习好像来不及似的”[1]144、“通过学习谋生的技术等小道而向上领会天命等大道”[1]265,未免矛盾。事实上,作“学习”解,前一条与“不及”“失之”、后一条与“上达”都系动作,更加自然。
同样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志于学”固然可以视为“志于道”(《述而》),但考虑到“立”“惑”“知”“顺”“逾”等词,作“学习”解也更自然些。
孔子自称的“学”有2处当解为“学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这2条里,“讲学”谓宣讲“学说”可,谓宣讲“思想主张”亦可;“学者”,则是“有学问的人”。“学”解作“学说”,组词较为固定。
“学而时习”之“学”当作何解呢?从“学则不固”(《学而》)、“学而不思”(《为政》)、“学而不厌”(《述而》)、“学如不及”(《泰伯》)、“多学而识”(《卫灵公》)、“学而识之”(《卫灵公》)、“学而知之”(《季氏》)来看,句式一致,都应统一作动词“学习”解。
“学而时习”解作“学习并能时时温习”,也并不影响解读《论语》的“秘密”。
首先,学是知的前提。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是学思并重的,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但总的看来,“学”是“思”的基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不学就无以知,无知何以思?不学不知,虽有位何以立?人欲知己,己所知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正因为如此,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述而》),“每事问”(《八佾》),“好古敏以求之”(《述而》)。孔子一生也以“好学”自许,认为即便忠信如他者并不如他“好学”,对于学习这事件于他从不担心。坚持学习是困难的,但如能领会到所学的道的真谛,时时温习,自然快乐相随——这也就是所谓“孔颜乐处”吧!
其次,学主要是学道。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学记》称“人不学,不知道”。“道”是学习的最高内容和标准。因此首先要立志于道(《述而》);有此志向,就不仅能安贫乐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而且能将“道”当作生命来守护,为它牺牲也在所不惜——“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努力学习,以道自励,时时回味,岂不高兴!
再次,学不能离开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礼记·学记》)但交友要慎,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人值得交,阿谀奉承、蝇营狗苟、花言巧语的人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志同道合的朋友跋山涉水而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岂不快乐!
最后,学才能够宽容。孔子思想主张能够让人终身铭记、矢志不渝的是什么?对此,弟子们是这样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夫子自己则用一个字来概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此,“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进而“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最终“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礼记·学记》)——如此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又有何怨?
此外,学才更需要教。学与教是共生关系,有学便须有教,此即“教学相长”、“教学半”(《礼记·学记》)。孔子不仅重学,而且重教,认为人的不平等是由后天的习染教化造成(“性相近,习相远”(《阳货》));国家要振兴必须“庶富后教”(《子路》),否则“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因此他创行“有教无类”(《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述而》)。孔子真教、能教,最终成其教,弟子三千多有贤者,自己也成为万世师表。
要而言之,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故“学而”确是《论语》之总纲!
[1] 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
[2] 杨朝明.论语的成书及其文本特征.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4.
[3] 吕友仁.礼记正义(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14.
(责任编辑:陆 勇)
Doubting on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SUN Xi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
In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the first pie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word "xue", which means learning, should be used as a verb and "xue" popped up 66 times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it was used as the meaning of "xuexi" most of the time, which means learn and practice. Unscrambling learning and reviewing it from time to time by means of the word "xuexi", it would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it is precious for a person of learning,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is mortal principle and the friendship.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lies in the allegiance and forgiveness, and the only learning could form the quality of allegiance and forgiveness. Learning ran through the whole main idea of the thesis.
LearnandReviewitfromTimetoTime; the pie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general programme; Confucianism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14
2015-03-11
孙显军(1967-),男,江苏泰兴人,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文化史。
H109.2
A
1671-5322(2015)02-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