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奇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以多元文化认知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
王 奇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存在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外语教育中伴随着语言认知中出现的文化认知的单一性,不利于实现外语教育的社会职能。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开展语言文化活动、设计文化主题讨论、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可以规范、指导、帮助外语教育实践多元文化认知,使外语教育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为外语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多元文化;认知;外语教育
外语教育不仅涉及教学论、课程论、知识论,还涉及到价值观、国家策略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外语教育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一直强调语言形式。许多教育者将外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外语教学,使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为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外语教育承担着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传播中国文化、开展文化分析、实践文化思辨以及通过文化比较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价值观,实现文化创新。
概括而言,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存在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 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列强入侵我国带来激烈的东西文化碰撞,同时也为我国文化的革新与发展带来了契机。张之洞在《改定自强学堂章程》中提出:“自强之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必无从会通博采”。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奠基人,一开始就将外语教育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上,认为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离不开外语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俄语学习热潮体现了国人建设新社会的热情与对新生活的渴望;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外语教育的目的已不仅局限于西学与外交的层面,“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美国,外语教育在立法提案中占有显著的地位。2006年美国正式宣布实行“国家安全语言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大量培养关键语言教师,增加关键语言学习人数,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以保障国家安全[1],将外语教育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的外语教育则将跨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以此提升个体的社会价值。在人类社会,语言是人类用来实现各种目的的资源,是社会交往的方式。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家Pennycook认为,语言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态环境灵活而充分调动的、一种流动的资源,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回报而实施的投资[2]。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升学就业、职业发展、开阔视野、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自信心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一部分人甚至将外语的功用主义拓展到极致,将外语当作是实现个人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美国语言学家Skutnabb-Kangas通过分析语言与政治、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外语教育具有语言认知、文化传播、社会认知、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安全、人权维护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的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也是外语教育在政策制定上、方法选择上以及理论研究上必须重视的内容。
心理学家舒曼(J. Schumann)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型,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方面,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3]。于是,外语学习者为了尽快获得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在文化上拉近与外国文化的距离。语言认知不可能脱离文化认知,外语教学与教育中不涉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对语言现象与含义进行解释。对于“文化”一词的解读多种多样,文化的具体表征也是丰富多彩。总体而言,人类所特有的、具有创意的事物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语言既承载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由于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具有民族性,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一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以人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换过程。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这一观点在我国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文化认知与语言认知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推动着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叶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多元文化”的观点,使得欧美西方社会在人文学科领域涌动出一股多元文化浪潮,颇具社会冲击力,最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主流文化,完成包容多元文化到形成主流文化的嬗变。近年来,外语教育中文化认知的单一性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外语学习者在外语认知过程中为了实现外语认知的最优化,竭力追求西方文化的认知,通过文化适应提升外语认知的质量。久而久之,西方文化在个体的文化图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个体的本土文化在图式结构中被淡化,这种现象不利于个体文化分析能力的提高、思辨能力的增强与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功用主义淡化文化交流。外语是一门功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外语大多奉行“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国、就业、考研、升职是外语学习的直接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外语教育中被置于次要地位;其次,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为了提升二语再现能力,主动追求文化适应,凸显外语教育中注重语言现象、忽视人文素养的一面;第三,外语教育中缺乏多元文化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原因。个体学习资源主要是教材、外语课堂、外语网络以及外语期刊等,这些资源实践的是西方文化的最大化呈现。外语教育中,当文化认知呈现一边倒的现象时,个体文化思辨的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外语的教育功能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1.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实践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外语教育
文化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同时,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显现出来,每个群体都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问题,多元文化互识、互利、互补成为外语认知与其它文化认知过程中保留自我文化身份、探索新文化创造空间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将外语教育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制定相关政策,直接指导、参与、规范本国外语教育,以实现外语教育促进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职能。美国教育制定的《二十一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将交际、文化、贯连、比较与社区作为外语教育面临的发展方向,以充分体现外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于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以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为目的,积极发展旨在培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本国国家竞争力的外语教育;在德国1964年通过的《联邦德国州教育事业一体化协议修订稿》(简称《汉堡协议》)中,外语教育同样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认为外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欧洲文化交往的需要。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多以课程要求与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强调语言认知方法与外语教学方法,但在教育层面上论述、规范外语教育的内容很少,不足以将外语教学提升至外语教育的高度。我国的外语教育须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框架,以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实践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外语教育。因此,如何发展、优化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成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2.开展语言文化活动,在语言运用中丰富多元文化体验
外语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以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为平台,在与事物及他人的交互中构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4]。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的体验,不管是什么样的经验,都源于各种感觉肌动能力的身体。感觉肌动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互动、碰撞而产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生物性、心理性与文化性,即认知来源于我们共有的生物机体以及我们通过与环境接触而得来的身体和社会经验[5]。语言认知总是与文化认知相伴而行,语言与文化认知都是一种涉身认知,人的身体是语言文化认知的主体。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将文化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汉语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除夕夜活动,并邀请中国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内容涉及与春节相关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年夜饭制作、拜年语讨论等。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以主题文化为依托,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认知。开展语言文化活动需要人力、物力与时间的保证,然而尽可能多的开展语言文化活动使语言认知更具实践性、任务性、具身性,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文化活动中,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主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平安夜的主题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基督出生故事演绎、歌曲演唱、诗歌朗诵等。通过活动,学生在语言认知的同时,感受到了圣诞的人文精神与宗教色彩,而不是简单的购物、送花、送卡片等时尚活动。开展语言文化活动,在语言运用中丰富多元文化体验使学习者深化了对文化的理解,为开展文化分析、文化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设计文化主题讨论,拓展文化思辨能力提升的空间
由于语言文化活动受到人力、物力与时间的限制,学习者的多元文化体验也会在质与量上受到限制,且各种文化活动多具有虚拟性。设计文化主题讨论可以极大地推动学习者开展主题文化探索、思想互动、文化思辨。文化讨论的过程就是理解文化、发展思想、进行文化思辨的过程,个体在交流与互动中获得了思想教育。文化讨论在外语教育中可以起到极大作用。首先,文化讨论为外语教育提供了实践与空间的保证。学习者在实施讨论的前期阶段有时间广泛地通过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查询等方式涉猎主题文化,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并对其进行综合梳理,合理组织语言表达,使讨论建立在理性的,而不是凌乱的、随意的、肤浅的基础上。其次,文化讨论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文化讨论不是简单的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交流思想、发展思维的平台。单个个体所积累的相关文化材料是有限的,文化思想也有可能是简单的、粗糙的,然而通过讨论,不同的个体会呈现不同的文化材料,提供不同的文化思维视角,展示不同的文化思想,这就给个体带来了拓展思维空间和纠正思想观念的机会。第三,多元文化讨论有利于个体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文化讨论的最后阶段离不开思想总结,广泛的文化涉猎、多方位的思想呈现与多角度的文化思考为学习者整理各种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基础,因此,文化讨论提供了群体教育与相互教育的机会。
4. 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认知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行为主义理论一直主导着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在行为主义理论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外部刺激决定,外语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语言的输出和输入的系统,因此“言语”能力成为评价外语老师的核心标准。建构主义认为语言认知与文化认知的发生建立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外语教育的质量,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决定着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否具有持续性,最终决定着外语教育的质量。教育性和学术性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许多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注重语言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外语教学的教育性,不能有效地开展跨文化教育。有些教师不认为自己是文化的协调者,觉得伴随于英语的某些文化准则与价值观是难以接受的,是和自身的文化身份相冲突的[6]。文化宽容是每个教师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表明,教师的多元文化认知越丰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越宽容。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首先应该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文化,这样就能够以和谐的心态帮助学生实施多元文化认知。其次,文化自信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文化自信心很强的教师善于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文化分析、文化比较。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可以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对学习本民族文化产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7]。最后,文化创新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师必须具备文化创新意识。多元文化认知不是实现文化的简单融合或文化拼盘,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思辨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
教育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外语教育也是如此。什么是先进的文化,总体而言,以人为本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民主的、和谐的文化,都是先进的文化。外语教育者要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待外语教育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教学。外语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以语言认知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认知的框架。在构建文化认知的框架过程中,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认知不平衡的问题关系到外语教育能否达到教育目的。如果语言认知过程中,学习者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适应、迎合他国文化,就会淡化自身的文化符号,就会在思想上脱离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利于将自己塑造为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优秀人才。因此,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使命,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也赋予其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1] 戴曼纯.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586-589.
[2] Pennycook, Alastair.Postmodernism in language policy[M].Oxford: Blackwell, 2006: 60-76.
[3]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84.
[4] 王奇.二语认知具身化动力:身体、文化与隐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139-142.
[5] 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9.
[6] 王栋.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研究[J].外语界,2012(4):41-44.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8-97.
(责任编辑:沈建新)
Promot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y Multicultural Cognition
WANG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The social valu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lie in country security,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e spreading and talent development,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Simplicity in cultural cognition is not helpful in realizing the social valu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polici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rganizing culture activities, designing topics for discuss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will help promote multicultural cognition, realize the social valu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g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ast space to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cogni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11
2015-04-02
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YD005)
王奇(1966-),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教学。
H319.1
A
1671-5322(2015)02-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