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区域文化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

2015-02-13 12:39:38廖双巧邹序明罗田县图书馆湖北黄冈438600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00
图书馆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空间

廖双巧邹序明(.罗田县图书馆 湖北黄冈 438600;.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00)

全媒体时代区域文化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

廖双巧1邹序明2
(1.罗田县图书馆 湖北黄冈 438600;2.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

〔摘 要〕文章从全媒体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地方文献在区域文化中的地位谈起,认为地方文献是区域文化主体、图书馆空间文化主体、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主体、文化共享传播主体。最后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献的建设和传播策略:应该整合资源,减少技术门槛,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立体传播,区分读者需求,进行细分服务。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区域文化体系 公共图书馆 地方文献建设 服务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它是公共图书馆竞争力的源泉。但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社会影响力有限。在此,笔者提出,地方文献资源应该纳入区域文化体系建设中,并利用全媒体技术,对读者细分,改善制作方式,增强地方文献的传播能力。

1 全媒体时代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是依托纸质文献对读者进行服务的组织机构。在全媒体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图书馆馆员、社会力量、馆舍空间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一道构成图书馆的资源体系[1]。现在,借阅图书的读者仅为到馆读者的1/8[2],其他的为参与图书馆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空间、利用网络服务的读者。正因如此,图书馆为第三空间的概念应运而生。用户资源向来为商业领域所重视,图书馆强调读者为上,但并未将其视作重要的资源。另一方面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出现多样化。文献资源逐渐演化为信息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等各类载体,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文字传播占比下降,读图、读屏成为习惯。音像载体发生变革,由完整的长篇文字演化为微电影、微视频,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1.2 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传统图书馆知识传播多为一次性单向传播,即图书馆员将纸质文献向读者传递,是一种单向、少层级的传播方式。而在全媒体时代,一次性的单向传播已变为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直至N次传播的链式、甚至网状式传播。传播对象也由馆员对读者变为馆员对读者、读者对读者、读者对馆员的多向传播。Lib2.0强调的是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互动,重视读者对图书馆的贡献。图书馆依托志愿者开展讲座、活动,是知识信息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传播,是图书馆开放、共享理念的线下状态。在线上,一些图书馆搭建知识交流平台或者网上社区,供读者分享知识信息和思想,这是用户贡献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当读者将图书馆的文献、图片、讲座、活动视频下载进行转发,知识信息由一次传播变为多次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图书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未得到图书馆馆员的高度重视,也未纳入图书馆影响力评估体系。随着微信、微博技术的成熟,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对微博、微信技术构建指标评估体系。例如厦门大学新媒体运营小组和《图书馆报》合作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官微进行排名[3]。

1.3 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变化

在全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即时创造生产信息。博客、微信、微博都是读者生产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些学术导航网站已将重要的博客列为重要资源[4]。学术生产、知识创造已经日趋普及。Wiki、百度等网络巨头从这种转变中受益,并逐渐削减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改变了出版发行行业。

2 区域文化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的意义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决定了一定区域内人们的历史皈依和情感归属。区域文化赋予空间文化以情感。

2.1 人需要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坐标中完成定位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由一定的地域环境所左右,这是人的地域性,也决定了人的文化的地域性,也就是说人是空间上的一个节点。而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群体,每一个人的生存都需要他人的付出与帮助,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现时代的创造,也可以是对前人的继承。不论现时代创造还是继承,都决定了人的时代性。这是人的时间属性。人在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坐标中完成定位。

F&EI[9-10]是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的评价化工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及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一种方法,已在国内外化工领域得到大量推广应用。

2.2 公共图书馆地域文化属性

每一个图书馆都崇尚知识和理性,承认知识对人的作用,这是所有图书馆的共性。但每一个图书馆都有从属不同区域文化的服务人群,从而导致不同的图书馆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馆藏体系、不同的空间文化、不同的交流语言,这就是区域文化对图书馆的影响。既然人们把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而公共空间强调的是人们的体验,它还应该具备审美、精神需求、历史记忆等功能。区域文化是空间文化的“时间流”,是一定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的不间断状态。现代图书馆无论从外在的建筑形态还是内在核心的文献信息收藏、读者服务工作,都重视对区域文化的凸显,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这是图书馆对区域文化的作用。图书馆的区域文化属性是由图书馆服务对象——读者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例如,湖北图书馆重视楚文化文献的征集展示;湖南图书馆则重视湖湘文化的挖掘与研究。

2.3 全媒体时代读者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

全媒体技术进一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拟联系而削减了人的物理联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距离,减少了对同步性交流的依赖,但是,全媒体时代的人们既是广泛联系、充分交流的人群,同时也是相互隔绝、内心孤独的人群。所以人们对面对面的交流产生渴望,从而产生第三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学习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知识交流社区等概念。

不管哪一个概念的空间,说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它源于语言交流却只是人类交流的一个细微部分,人的肢体语言能够表达更多的隐含信息,人类的目光更能传递生命的质感和内涵,这是空间给人类的意义。此外,这个空间必须是文化的空间;必须是一个舒适方便的空间。肖希明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图书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却呈现无限生机[5]。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它包含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其意义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方便的学习环境。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在空间方面必须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给人便捷的时代感。

3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

3.1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空间文化的主体

第一,影响图书馆的建筑文化。随着文献概念的拓展,金石、竹帛、纸、光盘等等被纳入文献体系,纸质地方文献虽然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建筑文化也被纳入地方文献体系。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全媒体时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湖南图书馆的寻找城市记忆活动、各省特色资源建设对“古村镇古民居”的重视,无疑说明建筑形态已成为地方文献重要载体,当然,图书馆建筑也不能例外。尽管许多图书馆是现代派建筑,但是,其内部装修风格、家具陈列等一定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二,图书馆的书香氛围依赖地方文献。当地的名人字画悬挂、家谱方志等古籍陈列是营造图书馆书香氛围的重要手段。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大萧条时代征集当地画家为图书馆创作,使该馆成为艺术的殿堂,其丰富的油画、壁画、字画藏品、雕塑等,使它不亚于一座大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建设预算中,要拨出1%的经费来添置艺术品[6],而这些艺术品,是当地艺术家的杰作。国内图书馆虽然没有专门经费来添置艺术品,但图书馆通过对地方名人字画的征集、展示来增强图书馆的文化艺术品味。

3.2 地方文献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主体

公共图书馆迎接数字时代的主要手段是建设特色数据库。例如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北京文汇》、以老照片为主的《旧京图典》、以金石拓片为主的《燕都金石》、以历史地图为主的《京城舆图》、以报刊资料为主《昨日报章》、以音视频文献为主的《京华舞台》、以老戏单子为主的《旧京戏报》、以普及地域文化为目的的《乡土课堂》等,湖南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戏曲数据库、湖南近现代名人数据库、红色记忆数据库、湖南古村镇古建筑数据库等,都是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数据库。2002年以来,国家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带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目前,各地地方特色数据库资源总量已超过150TB。

3.3 地方文献是文化共享的主体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普遍广泛联系,但在物理空间上又相对隔离,使人们对文化、历史、记忆产生深度需求。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信息呈现的形态、信息的主要内容只经过了我们的手指和眼睛,而被麻木的心灵自动过滤了。实际上,老照片、历史人物、风味小吃、文革故事、知情故事、好玩的景点,这都是微信、微博传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地方文献。图书馆应该放下身段,参与到这样一种新技术构建的文化传播的热潮中去。如果地方文献数据库不传播,会毫无价值。

4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献的建设和传播策略

4.1 充分整合资源,减少技术门槛

全媒体技术的本质是对各种传播手段兼收并蓄、和谐共处、互不排斥。所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处理。目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存在方式有纸质文献、数字全文文献、数字图片文献、音视频文献等;其存储方式是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方式是按主题逐一分步建设;服务方式是利用网站进行发布;检索方式一般可以提供多个检索途径。但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也存在诸多缺点:技术门槛过多;资源不能充分整合,无法实现一站式检索;资源内容学术性强,趣味性弱;深度加工不够,技术格式兼容性不够,不能运用多种手段传播;网站知名度太低,用户数量少。

多媒体时代读者的要求是零时滞、低门槛。每增加一道技术门槛,用户就会流失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应该优先选取读者关注度高的资源进行加工,建立可以实现跨库的资源检索平台,尽可能减少读者的登录次数、浏览器下载次数,预留足够的带宽,以减少时滞,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4.2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立体传播

同一种地方文献既可以生产纸质本,也可以生产数字本;既可以是文字本,也可以是视频文献;既可以传阅,也可以展览;既能在本馆传播,也可以利用公共媒体,进入公共渠道;生产方式可以由自己拍摄制作,也可以委托加工,或者通过数据库商授权使用;在篇幅上,既可以长篇大论,洋洋大观,也可以短小精悍,适合手机传播,碎片化阅读。例如罗田县图书馆挖掘汉戏老生余三胜的故事,为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创作服务,该剧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该馆利用网络、手机微信对新闻进行转发,也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整合多种传媒资源,进行立体传播的一个案例。

4.3 区分读者需求,进行细分服务

全媒体技术的根本目的是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凤凰卫视在电视收视率下降的情况下,马上推出网络版,以供用户收看,弥补电视媒体用户不能准时收看的缺陷,扩大了用户人群。图书馆的服务策略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根据有关调研,图书馆的用户群一般集中在距图书馆三公里周围[7],且大部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极为有限,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公共媒体影响机关干部,利用自身馆舍举办展览活动吸引官方媒体,制作适合手机登陆移动媒体传播的微视频、短文动漫等进入社交传播圈;吸引青少年等群体。

总之,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多年累积的核心资源,尽管在数字化浪潮中,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但仍然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这不仅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全媒体时代的技术本质,分析其发展规律,而且也要深入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对用户进行贴心的服务,使他们能够从“身体验”进入到“心体验”。

(来稿时间:2015年4月)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8

2.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大陆地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2015-04-15]. http://news.xmulib.org/library-weixin-rankings-001/

4. 邹序明,龚新年.论我国公共图书馆职业范式转换.图书馆,2013(3):21-23, 33

5. 肖希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图书馆论坛,2011(6):62-67

6.邹序明.美国图书馆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借鉴意义.图书馆,2013(1):4-6

7. 姜进.湖南图书馆读者队伍状况调查报告.图书馆,2000(3):66-69

〔分类号〕G258.2

〔作者简介〕廖双巧,湖北省罗田县图书馆馆员;邹序明,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Public Library in All Media Era Culture System

Liao Shuangqiao Zou Xuming
(1.Luotian County Library; 2. Hunan Library)

〔Abstrac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all media technology on public library and the status of local literature in regional culture , and then thinks that local literature is the subjects of regional culture, library culture space,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cultural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 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at should integrate resources, reduce the technical threshold, use a variety of means, carr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semination, distinguish the reader demand and segment the service.

〔Keyw ords 〕All media era Regional culture system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Service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空间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