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霞,高进财,阚景栋
(1.唐山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2.南开大学 马克思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3.滦县教育局,河北 唐山 063700; 4.滦县交通局,河北 唐山 063700 )
提升核心竞争力视阈下唐山滦县打造文化强县的对策研究
潘彩霞1,2,高进财3,阚景栋4
(1.唐山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2.南开大学 马克思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3.滦县教育局,河北 唐山 063700; 4.滦县交通局,河北 唐山 063700 )
提出了唐山滦县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强县的对策:一要做到准确定位,目标明确,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三要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扩大内涵,构建县域创新体系,增强发展持续动力。
核心竞争力;文化强县;对策;滦县
县域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指县域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经济、文化和制度的独特资源和服务,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且这种能力和素质不易被其他县域城市所模仿或学习,并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县域城市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县域间的竞争使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单靠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很难使一个县域城市能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从而持续地发展,因此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滦县面临着各县域间规模效益竞争、趋同化倾向明显的挑战,加上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参差不齐、创意产业发展薄弱、资源优势转化不充分等,致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后劲不足。文化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滦县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滦县县委书记卢宏秋曾斩钉截铁地说:“强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既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滦县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1]因此,要提升唐山滦县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强县,增强滦县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滦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协调发展。
良好的主导产业是决定县域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富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源泉。因此,找准县域发展的定位,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县域经济不同于国民经济,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域、经济、文化、物产的不同,采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政策,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滦县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的资源优势,协调和制定产业长远规划,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真正形成能带动县域经济保质保量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
(一)立足优势,转化资源,确定文化旅游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
素有“滦控疆索,翼蔽畿甸,负山濒海,是为形胜”之誉的滦县位于长城与滦河的十字交叉地,史称“自古京东无双地,从来关西第一州”。 滦县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加之雄厚的经济基础,具备建设文化强县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是县域城市发展的灵魂,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区域内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文化发展和繁荣在县域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基于对滦县文化资源优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思考,以打造文化强县为目标,通过挖掘、传承滦州历史文化,着力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以博大精深的滦州文化根脉和精髓,凝聚起当代滦县人民共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真正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滦县文化自强、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滦县坐拥三千年历史、一千年文化风流,应坚持用文化底蕴支撑、用文化传承求解、用文化产业证明,不断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
滦县已经确定了“151”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即明确2个定位,打造5个品牌,强化1个保障。1个定位是指滦县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走在全省前列,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振兴与崛起;5个品牌即打造滦河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城市建设品牌、科技创新品牌和领军企业品牌;1个保障就是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的保障。通过践行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不断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使滦县传统产业逐渐转型为现代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文化发展理念,以建设盛世人文复兴古城——滦州古城为突破口,强力打造文化旅游增长极,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提升滦县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二)树立精品意识,发挥后发优势,提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历史沉积的人文传统是城市特色的精神内核,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因,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县域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县域文化品牌的塑造。
第一,着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和形象,彰显魅力凸显的城市文明,增强县域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城市文化记载着城市的过去,叙述着城市的现在,预言着城市的未来。滦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县域城市品牌意识。以城市建设上水平为载体,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域城市形象和魅力,彰显县域城市内涵,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山水宜居家园”,使文化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县域城市建设,既要延续历史、继承地域文化,又要注入时代特征和现代元素,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突出县域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因为城市建设形象的展现就在于它所蕴含的精、气、神。滦县要在“建设和谐幸福滦州”的过程中,让滦州儿女真实地感受到“明礼、兼融、创新、图强”的滦县人文精神就在身边。充分发挥文化凝聚群众力量、引领现代风尚的重大作用。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和放心,使人民更加热爱滦县、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祖国,最终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建设“经济文化强县,和谐幸福滦州”的热情和激情。
第二,不断推出系列文化产品,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提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滦县应立足先天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突破滦县地域限制,在滦河流域3省8市28县区中建成全国研究滦河文化的基地。把“中国滦河文化节”作为一个抓手和平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滦河文化品牌。如滦县把2012年确定为“中国滦河文化振兴年”,以“滦水龙翔·拥抱文化的春天”为主题,不断扩大“中国滦河文化之乡”的影响力。滦县要借力年度“中国滦河文化节”,以《滦水之声》报刊、“滦水之声”网站、《滦河文化》杂志等为宣传载体,提升滦河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文化品牌竞争力。
通过创新文化产业业态,利用各种电子、网络等新媒介,搭建项目平台,大力发展广告媒体、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影视基地等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滦州皮影、滦州剪纸等一系列特色文化产品,挖掘民俗文化的底蕴,打造文化创意精品。优秀的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从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滦县正以构建“古城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和休闲文化”的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为目标,不断加快历史遗迹复建工程和各种体验馆建设,逐渐形成旅游文化的实体项目群。为实现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要把培育有特色的滦河文化品牌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三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硬支撑
滦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上升空间已经打开,只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硬实力。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构建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格局。目前,滦县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6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其中,伊利30万吨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一二期年产能将达到51万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液态奶生产基地,这将进一步加快滦县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进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原生态素材和物质保障。
第二,走工业强县之路,以企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和产业链条化为重点,加快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司家营铁矿作为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矿山,将引领滦县冶金建材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为引领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
第三,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例如,庞大集团成功上市,已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汽车经销行业上市公司;东安现代城建成开放;唐百集团项目全面启动;现代物流企业已达到30多家;文化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将为文化强县注入活水源头。
为不断提升滦县核心竞争力中的硬实力,应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围绕优势特色经济,以打造产业聚集增长极和文化旅游增长极为重要突破口,带动三大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从而为推进全县的跨越式崛起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第一,滦县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跨越发展最富增长力的朝阳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也是文化强县战略任务实现的重要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滦县力争使文化旅游产业总产值达到GDP的3%~5%,到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15亿元,5A级景区达到1家,4A级景区达到3家的规划目标。滦县通过启动文化产业项目、构建五大文化旅游体系,已经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产业板块和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滦县的经济“硬实力”。
第二,合理划分文化产业中的行业性质,根据市场导向采取相应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首先,鼓励文化产业的项目化管理、经营和协作,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一重要增长极。其次,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聚合效应,推动文化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活力,将有特色的民族民俗工艺品或地域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功能、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滦县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注重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传承创新,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滦县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必须更新发展理念,“不仅要采取传统的途径与措施,更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用一种全新的视野看待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动式发展,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2]。因此,要发挥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探求与现代新媒体相融合的产业业态,积极主动地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
第一,滦县既然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进行打造,必须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县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有形的文化资源的保护、抢救和修缮工作,如历史遗址、特色文化、民居建筑、地域特色饮食、工艺美术品等,组织好“老字号”“古民居”“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工作,使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发展中得到保护[3]。另一方面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如故事传说、滦州皮影、孤竹文化、契丹文化、民风民俗等。滦县政府应通过优先商标注册、品牌化、项目化和产业化管理和开发,提高县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作为我国众多皮影艺术门类中唯一有专门的唱腔、伴奏和驴皮影人的滦州皮影,以及古孤竹国相关遗址,应该成为滦县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流。
第二,滦县应立足转化文化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探索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滦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文化旅游是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感知、了解一个地域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将该地域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滦县正在探索“资源转化+龙头引领+集群带动+品牌保障+框架支撑”加“一极突破”的“五加一”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所谓“资源转化”指将滦县文化资源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龙头引领”指打造滦州古城文化产业龙头,引领滦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壮大;“集群带动”指构建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带动滦县文化旅游增长极的辐射发展;“品牌保障”指塑造滦河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框架支撑”指搭建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宗教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山水生态文化游等旅游框架,支撑文化旅游增长极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一极突破”是指将打造文化旅游增长极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科学运作、落实践行,期待这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滦县打造文化强县的动力支撑。
(二)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机制,构建县域创新体系,增强发展持续动力
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创新既是县域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县域提升竞争力的持续动力源泉。因此强化文化内涵和创新体制,构建县域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滦县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滦县应从县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功能、环境三要素来综合协同发展。
第一,从主体要素考虑。一是要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深化改革必须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实现以直接的行政管理向以间接的经济法律管理为主导的转变[4]。二是要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解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三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应面向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依托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培养,加大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地方文艺人才储备信息库,培养地方本土文化能手,注重支持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发展和创新,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劲和可持续的动力。四是要巧用外域人才,采用“租”“借”“聘”“带”等方法用好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让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2]。
第二,从功能要素考虑。一是通过文化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逐渐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创新市场体系市场。二是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工程,推进机制创新。依托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助推全县性文化调演、谋划全民文化活动、创作文艺精品,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在全社会营造挖掘、弘扬、传承滦河文化的浓厚氛围,不断形成文化创新产业格局,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三是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拓展研究交流平台。通过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传播技术、传播渠道和传播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平台,建立省内外文化研究机构、高校与县域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滦河文化的研讨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挖掘滦河文化的根脉和精髓,多出研究成果,多出精品力作。四是创新文化产业业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新媒体、产业中介机构和各种论坛,不断创新文化产业业态,打造、宣传和推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凝聚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滦县曾与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及河北卫视、天津卫视、内蒙古卫视、辽宁卫视等协作,开展“滦河千里行”母亲河溯源活动,走访滦河流域,深入开展滦河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摄制电视风光片《滦河》。滦县应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底蕴、滦河文化的精髓,打造文化创意精品。不断扩大滦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既能满足滦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不断增强滦县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从环境要素上考虑。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依法治县,以及机制体制创新、基础设施和资金等保障是增强县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尤其是创新县域文化投入机制将为提升滦县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后盾。一是获得上级政府的扶持,牢固树立“项目立县”理念,出台优惠政策,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准入审批、企业占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财政支持,为科学发展、跨越崛起提供战略支撑。二是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激发招商活力,使市场运营获得资金注入。例如,通过组织开展北京、香港、深圳、杭州招商洽谈会,参加“沿海大省·京畿重地投资环境说明会”及“唐山·曹妃甸投资环境说明会”等展会,提高签约项目和吸引资金注入,逐步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滚动格局,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三是对内赢得县域企业的支持,县内大型企业财力雄厚,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文企联姻、文企嫁接活动,借企业之力发展文化事业,为繁荣文化市场做出贡献。
总之,滦县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逐步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强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体系创新,为滦县发展城市有形文化、打造县域城市特色、提升县域城市品质品位、彰显县域城市魅力等提供良好基础。打造文化强县将成为滦县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也必将成为唐山滦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1] 张永新,武铁东.滦县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文化强县纪实(上)[EB/OL]. (2013-04-18)[2014-06-20].环渤海新闻网,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 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3):36-39.
[3] 张建利.县域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思考——原阳县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调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5):27-28.
[4] 吴宏伟.关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25):93.
(责任编校:李秀荣)
A Study of 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the Strong Cultural County of Luan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PAN Cai-xia1,2, GAO Jin-cai3, KAN Jing-dong4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2.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3. Luan County Bureau of Education,Tangshan 063700, China;4. Luan County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Tangshan 063700, China)
The authors of the thesis propose thre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uan County to turn it into a strong cultural county:first, to achieve accurate positioning, have a clear goal, and foster county’s distinctive industries; secon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make a full use of the radiation fun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ird, to update ideas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s, build a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strong cultural county; countermeasure; Luan County
G124;F127
A
1672-349X(2015)01-0014-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