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沉雄 清新明丽——燕山作家论

2015-02-13 10:30:13杨立元王素敏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燕山文学创作

杨立元,王素敏

(1.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063000;2.辽宁大学 文学院,沈阳110136)

一、燕山是燕山作家的创作家园

燕山是华夏文明和燕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东起山海关,西至潮白河谷,东西绵延八百里,横跨唐山和秦皇岛、承德三市,以及京津的一些郊县。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质朴豪放、坚忍不拔”的燕山文学精神和“博大沉雄、清新明丽”的文学风格。

燕山是燕山文学的产地。古往今来,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对燕山歌咏的脍炙人口、甚至世代流传、被载入史册的诗文。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反映燕山的诗篇《邶风》15首。后来有更多的诗歌、辞赋写到了燕山,如南北朝庾信的《出自蓟北门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尤其《木兰辞》中的“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写到了燕山战事。唐代高适的《蓟门行五首》《燕歌行》、陈子昂的《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轩辕台》等诗都有对燕山戍边将士的境况以及燕山状貌的描写。李白的《侠客行》赞颂了燕赵侠客的尚义气、重承诺的高尚人格,表现出了鲜明的燕赵精神。再如李白的《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以及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都描写了当时燕山的寒冷悲壮的情态。在燕山上,还横亘着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长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写燕山长城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如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上》中的“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以及唐代诗人钱起的《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中的“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都生动地描绘了燕山长城边关的壮阔雄伟以及卢龙要塞战事的紧张气氛。在许多古代诗歌中还赞颂了守城戍边的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戚将军赠宝剑歌》中赞颂戚继光在燕山长城为国戍边使得自己“芙蓉涩尽鱼鳞老”,但也换来“总为人间事转平”的局面。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尤侗在《虎头石》中赞颂了飞将军李广当年在燕山长城戍边“将军射虎阳山下,视之石也虎所化。至今石虎尚狰狞,当日将军何叱咤”的叱咤风云、威震边关的英雄壮举。

现当代以来,描写和歌咏燕山风光和长城雄伟的作家更是不胜枚举。与历史上文人墨客描写燕山和长城不同的是,这些作家大多为燕山子孙。如燕山北麓的郭小川、张峻、白鹤龄、郭秋良、刘兰松、陈映实、何理、薛理、武华、苏金星、何申、孙德民、杨林勃、杨田林、白德成、周舟、杨勇、王琦、李海健、步九江、薛晓雷、齐宗弟、穆春雨、姚崇实、薛梅、张秀玲等。其中何申描写燕山山区的“乡镇干部系列”小说和郭秋良、孙德民等的“山庄文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再如兴隆“上庄诗派”中的刘章、刘向东、刘福君的“山乡诗歌”、刘芳的绿色散文也蜚声文坛。南麓的陈大远、管桦、浩然、李瑛、从维熙、阎瑞赓、单学鹏、孙伟、高夫集、张汝林、旭宇、北董、徐春瑞、李树洲、张金池、伦洪波、刘永江、老城、马光明、张凡修、王家惠、冯小军、任峻山、吴慧生、吴述东、刘汛涛、解占久、碧青、刘绍辉、李真理、张玉洁、韩布晖、王金保、霍志国、孙黝、马振、梁宝军、单丽江、阿紫、刘新民、培寰、李果、宋向阳、刘普、张卫华、范立彦等人的作品都生动地表现了燕山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长城内外军民抵抗外侮、守护家园的民族精神,反映了山乡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尤其是老一代作家陈大远、长正等人创作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燕山地区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壮丽篇章已广为传诵。如陈大远的长篇小说《蟠龙山》,记叙了燕山人民向日本侵略者讨还血债、为亲人复仇的可歌可泣故事。长正的《夜奔盘山》、阎瑞赓的《冀东大暴动》都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燕山领导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御侮抗寇、恢复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单学鹏的《燕岭风云》《巧哥儿》等作品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燕山农村的巨大变化。

在燕山东麓,尤其是在山海衔接处,山雄水美、雄关虎踞、长城衔海、惊涛拍岸,风光无限。这里的作家以山海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时代变化、歌颂家乡美好风光、表现深厚文化底蕴、弘扬历史优良传统的优秀作品。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多次到昌黎五峰山避暑,创作了《山中即景》(三首)《游碣石山杂记》《旅行日记》《五峰游记》《山峰》《山中落雨》等情文并茂、诗意盎然的诗文。他在《山中即景》之一中写道:“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再如当代作家中的戴砚田、宋作人、王凤翔、奚学瑶、董宝瑞、郑道远、解俊山、大解、阎明国、许久东、林闻、舒翎、肖欣楠、丁爱敏、刘萌萌、齐家璐、赵润明、刘凤敏、蔡秀荣、齐未儿、王玉梅、杨玉琴、张剑东、邢晓静、张艳丽等人的作品都充满了山风海韵、地域灵光,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董宝瑞将自己审美视点锁定在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情上,矢志不移、倾尽心力地写出了《五峰长翠》《碣石观海》《燕塞湖波光》等许多具有历史神韵、时代精神和地域灵光的文采焕然、诗意盎然的散文。林闻的《静静的栗园》《金银色唱片》《南河水在唱》《洗澡的麻雀》、奚学瑶的《绿水——燕塞湖随想》《鹰鸽夜话》等散文,赞美了青山秀水碧海的绝美风光,揭示了具有深邃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底蕴,表现了独特的山情海韵和蕴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二、燕山作家群体的创作特征

燕山作家是钟爱家乡的赤子,颂扬故土的歌者。燕山既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场所,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他们精神的伊甸园,灵魂的栖息地,是他们的情之所系、心之所牵的地方。所以,他们把热爱故土、歌颂家乡作为作品的主旋律;把父老乡亲、风土人情作为作品描写的主体。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多样的创作手法等创作特征。如碧青所说:“燕山文学群体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燕赵风骨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显示出情感真诚、文笔质朴、厚重大气、意境高远的艺术特征。从本质上说,是直面现实和生命本身的创作。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对家园大地的真诚讴歌,对燕山和古老长城的心灵体悟,对历史的追思,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对心灵世界的求索和倾诉,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皈依。”[1]这个评价是较为准确的。

(一)浓烈的家园意识

燕山不仅是燕山作家的出生地,也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恋乡情结。他们的诗中盖满了“家乡”的印戳,浸透了“怀乡”的情感。他们用笔为家乡写生,为乡亲们塑像,为土地歌唱。他们的作品是生活的恋歌、生命的长歌、精神的放歌,就像滦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像燕山山脉一样绵延不断。

生活在燕山主峰雾灵山下的被称为“上庄诗派”中的刘章、刘向东、刘福君一直满怀深情地歌颂故乡。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出了凝重的恋乡情结和家园意识。刘章曾这样表白自己对故乡的爱恋:“不如归,归何处?/北山下,白云边,故乡热土!/热土里,埋我先祖,/热土上,有我茅屋;/我吃热土生的五谷长大,/我在热土上开始人生之路。”他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归宿,因为那里是人世间“最美”“最洁净”“最纯朴”的地方,他“愿缕缕情思,梦魂归去,/化故乡小草上的一滴清露”(《乡声》)。乡土在刘向东的眼里和心里也是这样的美丽、洁净,他敞开心扉,坦诚地写出了自己怀恋故乡的“游子”情怀,“一个人独自向远方/背负整片故土的体温/离亲人的骨殖越远/离老屋的呼吸越近……”因而他发出这样的誓言:“背着破烂行李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我也要归来/归根是落叶很在乎的幸福/晚秋是游子魂归的时辰。”(《出门在外》)从故乡到城市,是一种生活形态的转变,但诗人怀乡的情感却没有改变,“就连梦呢/也是在土炕上最美最香”(《家园》)。山乡已不单纯是诗人的审美对象和生活场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不管他们走多远,这里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不仅本土的作家是这样,就是走出燕山多年的作家也时刻不忘家园,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创作之源。如诗人李瑛对家乡始终怀有“走到哪里也难以忘怀的情感”。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他激情澎湃地写下了《寻找一座城》,用“生长着年轮的笔”表达着对家乡真挚的爱恋。近些年,他还先后创作了《青蛙》《蟋蟀》《感谢野菜》《小时的衣服》《回忆》等怀念家乡的作品。在家乡为他举办个人作品专场朗诵会时,他写来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唐山丰润区是我的故乡,它的山凝成我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我是吃它的乳汁长大的。我青少年动荡苦难的岁月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离开她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地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我。”由此可见诗人的赤子心怀,纯真的恋乡之情。从维熙的长篇纪实小说《裸雪》真实地记叙了他从童年到少年时期在家乡玉田的一段生活经历,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他的精神乐园,那里有儿时青梅竹马的伙伴,有善良纯朴的家人、邻里,有生活中的无穷乐趣、浓浓的爱意和真挚的友情。作家对此表现出了深切地怀念,“回到生养我们的这片热土,寻觅曾经拥有的点滴温情,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精神的故乡。”这也是作家对美好家园怀恋和守望的表达。

(二)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燕山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出了时代的先声和人民的心声。如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饱满的热情和火辣辣的诗句,召唤青年在困难面前高昂“英雄的意志”“走在时代的前哨”“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让“青春的火光”在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里燃烧。如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作品鲜明生动地展现了从解放后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忠实地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生活嬗变的节奏和社会行进的步履,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态,真切地表达了农民的心声和意愿。如旭宇的诗集《醒来的歌声》则是一部“带着春意盎然与料峭献给读者”的开时代之先河的诗集。他“推开沉睡的历史”,追问历史,询问社会,拷问心灵,以高昂的激情和深刻的理念呼唤人们醒来,大胆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敢打开思想的闸门,昂首走进除旧布新、万物复苏的新时代。

(三)强烈的忧患意识

燕山作家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与人民“分享艰难”的忧患意识,流溢出一种浓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浩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他将为农民写作视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他说:“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位农民的儿子,把对农民的深沉感情都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里。何申是怀着与山乡休戚相关的忧患意识来创作小说的,尤其是在“乡镇干部系列”“穷人系列”的小说中鲜明地表现了这种精神向度。其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了农村干部在改革进程中的奋斗和迷惘、希望和烦恼,以及他们背负的历史和现实的重任,真实地描绘出了村民们的生存状态、欲望和追求,以及造成他们人性扭曲和遭轻慢的种种社会因素。他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关切和一种对人世艰辛的伤感。他在《年前年后》《乡镇干部》《奔小康的王老祥》等作品中深刻地表现出了农民、农村干部在改革进程中的奋斗和迷惘、希望和烦恼的心路历程,真实地描绘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欲望和追求,透溢出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关注、疼爱之情和深沉冷峻的忧虑之思。这种质朴的忧患情感和人文情怀生动地表现出了作家对家园的呵护和守卫,成为了燕山作家们对山清水秀的燕山风光被破坏、被污染而呈现出来的普遍心态。

(四)厚重的历史内涵

燕山作家的作品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理性内涵,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嬗变的节奏和社会行进的步履,真切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意愿。如浩然的作品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形象画卷”,是“一部中国北方农村的断代史”。从维熙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燃烧的记忆》《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等则对从“反右”到“文革”阶段那段梦魇般的岁月给予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管桦的《将军河》视野开阔、规模宏大,对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作了最本质、最有力的艺术概括,是一幅“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华北将军河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画卷”。

还有许多优秀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段的历史事件,有着深厚的历史容量。如郭秋良的《康熙皇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刻而又细密地解读了康熙的生命历程,以全新视角观照和诠释了康熙时期的清王朝的历史过程。何理的长篇叙事诗《天涯风雪》描述了在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人在部族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控制和奴役,历经千辛万苦、冲破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英雄壮举。王凤翔的长篇小说《血染雄关》全景式地再现了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的史实,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五)多样的创作手法

燕山作家有自觉的文本意识,他们在结构作品时不拘一格,灵动自由,但他们不固守一端,而是创新求变,锐意进取,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在诗歌方面,郭小川创造的诗歌语体和艺术形式是最为多种多样和多姿多彩的。这不仅形成了他灵活多样的诗体形式,也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诗体形式,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构筑了一座高耸的悼念周总理的艺术心碑,把诗学的人学观念推向了一种极致。李小雨的《红纱巾》以象征、隐喻等手法雕刻了一代人“红纱巾”记忆中呈现的精神图谱,显现了她的审美个性的端倪,这便是生命意识的复活和超越意识的萌发。大解的长诗《悲歌》把当代生活纳入神话的整体结构之中,并力图通过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历史建构一种新的诗学结构,突出人在生存史上的主体性,诗中融入了人生与神话、生存与理想的多种模式,显现了博大精深的史诗意识。

在小说方面,从维熙以“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开创了“大墙文学”系列。可以说,“大墙文学”所表现的不仅是从维熙个人的苦闷,也是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苦闷。“大墙文学”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话语,已经被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郭秋良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被誉为是文革后以帝王为题材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他打破了多年来脸谱化、程式化的模式,写出了康熙的人性深度。多层面、多角度地塑造了这个多面性、立体性的合金人物。作者以塑造的艺术形象,否定了以往在题材创作上种种非科学的俗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填补了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段空白。

在散文方面,戴砚田散文中的自然,是人性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也是美化的自然。他既是在自由自在地写景,也是在自由自在地抒写心灵,所以他的散文既是自然美的呈现,是灵魂的裸露和人格的显现,更是创作风格成熟的表现,具有精炼和清丽的特色,注重凝练美与绘画美的特点。武华的散文追求人性与佛理的合一,表现了一种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意蕴和淡泊随和、坦荡从容的美学境界。刘芳的散文表现了由森林文化、花卉文化、竹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所构成的绿色文化的多元性,展现了人与自然亲密相处、互为依赖的和谐文明的美好状态。

三、燕山作家群体的文学形态

燕山自北向南,巍峨雄壮,一脉贯穿,起伏蜿蜒。燕山作家的文学风格也犹如燕山南北山麓的风景纷繁变化、绚丽多姿。北麓作家的文学风格受坝上山峦、草原地理环境的影响,显得刚烈、厚实,有阳刚之美;南麓作家的文学风格受平原、海岸的影响,显得悠扬、婉转,有婉约之态。因而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群体和文学形态。

(一)山庄文学

在现当代文学中,写山庄的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郭秋良、刘章、何理、白鹤岭、刘兰松、孙德民、杨田林、武华、杨林勃、白德成、李海建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关于“山庄文学”的作品,表现了承德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山庄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这些作家中,应首推郭秋良,在理论上,他提出了“大避暑山庄文化”这个概念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建构了“大避暑山庄文化”的体系。在创作上,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演义》开了创作“帝王系列”小说的先河,他的《热河冷艳》《山庄湖色》等一组歌颂避暑山庄的散文从自然和人文的双角度切入避暑山庄文化,对自然的山庄和文化的山庄剖解得细腻入微,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从文学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完成了塑造避暑山庄文化形象的奠基工程,为“山庄文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刘章、何理、白鹤岭、刘兰松也同样是“山庄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山庄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诗文通过歌咏山庄美好的景致,流泻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由衷赞叹,表现出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们还创办了《国风》诗刊,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山庄文学”也形成了一支强健的队伍,呈现出较好的创作势头。武华、杨林勃、杨田林、白德成、李海建等人创作了大量关于“山庄文学”的作品,展现了承德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山庄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山乡文学

“山乡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当代文坛“三驾马车”之一的何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何申沉于燕山深处,热切关注农村改革的进程和农民的命运,深刻思考在变革生活中的中国农民的心理和历史意识,在独特的审美视域中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塞北山乡系列小说,给中国的文学景观添加了一道塞外风景。在创作中,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意识融入到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中,创作了“乡镇干部系列”“穷人系列”“富人系列”等“山乡文学”的系列小说在中国文坛上引发了“现实主义冲击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何理也是“山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冲出河北的本土诗人。当年他的《唱一唱农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何理仅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作家出版社给他出版了诗集《唱一唱农村》。这部诗集“通过简洁而清新的诗句,质朴而真挚的感情歌颂了在我们国家中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绘了农民沿着党的总路线前进后,农村中如画的劳动场面”[2]。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本土诗人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此后,他还出版了散文集《山缘》,表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恋乡情结,以及与山的不解之缘。应该指出的是,孙德民、周修、杨勇等人也以山乡为题材,先后创作出了《青松岭》《镇长》《雾蒙山》等剧本,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燕山诗派

在燕山的腹地迁安、迁西、遵化,乃至昌黎、卢龙、青龙等县市也同样出现了以歌咏燕山为主题的诗人群体,并创办了迁安诗词协会和“石竹花”女子诗社,渐渐形成了“燕山诗派”。多年来,这个诗派以燕山为创作背景,以燕山的风物景观为表现对象,以歌颂山乡的真善美为诗学原则,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浓郁“燕山”地域色彩的诗篇,并创办了文学刊物《燕山》。他们秉承燕赵风骨,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发掘本土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家园大地的真诚歌颂,对燕山和古老长城的心灵体悟,对历史的追思,对生活的关注和酷爱,对心灵世界的求索和倾诉,对生命和恋情的夸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皈依”,以抵达人性的深处和攀援到精神的高地,并“显示出情绪真诚、文笔朴实、厚重大气、意境高远的艺术特点”[1]。

(四)上庄诗派

在燕山的主峰雾灵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山庄——上庄,这里不仅是“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美丽的花果之乡,也是文化繁茂、诗意盎然的诗歌之乡。因为这里出现了享誉诗坛的以刘章为代表,以刘向东、刘福君等为主体的“上庄诗派”。歌唱父老乡亲,赞美山乡水土是他们共同的诗学原则。他们用细腻而率真、清新而朴实、飘逸而厚重、灵动而沉实的抒情笔触为山乡写生,为乡亲们塑像,为土地歌唱。在他们的诗中弥漫着一种温厚、凝重的大山风韵,散发着一种朴拙、厚重的泥土芬芳,流溢着一种真挚、热烈的恋乡情绪。他们的诗以清新自然、质朴厚重的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受到广泛好评。他们结集出版了《诗上庄》,用诗体的形式表现了上庄的乡里乡亲和风土人情。这部诗集是山村人物谱、山区风景画、山乡记事录,也是美的赞歌、情的颂歌、诗的韵歌。

(五)山海文学

“山海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李大钊、董宝瑞、林闻、奚学瑶、解俊山等,他们的作品或描绘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关隘、海上、港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或赞美了青山秀水碧海的绝美风光,充满了历史神韵、时代精神和地域灵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文学”中还有一些充满鲜明时代精神和主旋律色彩的作品。如单学鹏的《这里通向世界》《奔腾的大海》《海湾三部曲》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韧性,讴歌了改革的精神,描述了打破坚冰的壮阔场景,于艰辛中流泻出炽热的理想主义色彩。对改革的艰难进程予以多角度、多侧面的审美观照和带有历史纵深感的理性思考,意在唤起人们正视这场伟大而又艰难的变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邃透视和超越意识。尤其是在三卷本《海湾三部曲——〈初潮〉〈微澜〉〈狂涛〉》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者堕落为腐败者的复杂的蜕变过程,这在中国文坛上无疑有着开先河的作用。这部作品是作者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阎明国的《堡垒沉没》《蓝色陷阱》《鳄吻上的炊烟》则充分展示了港口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场景,以及当代海港员工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给人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

燕山作家群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像燕山一样耸立,有燕山一样的精神和风貌,令人瞩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燕山作家群一定会愈加壮大、强盛,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壮观风景。

[1] 碧青.正在崛起的燕山文学群体[EB/OL].(2011-05-19)[2014-09-08].http://bolg.sina.com.cn/qawoxingwosu.

[2] 李家兴.歌唱我们的新农村——访《唱一唱农村》的作者何树林[N].光明日报,1955-09-24.

猜你喜欢
燕山文学创作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燕山水库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一墙之隔》创作谈
燕山水库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家在燕山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34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燕山秋意图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