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探讨

2015-02-13 09:37:56杨胜敖周慧恒李晓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利益校企基地

杨胜敖,周慧恒,李晓艳,曾 伟,覃 涛,周 静

(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贵州 铜仁 554300 )

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探讨

杨胜敖1,周慧恒1,李晓艳2,曾 伟1,覃 涛2,周 静1

(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贵州 铜仁 554300 )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多方共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共建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共建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运行机制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1]。

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发展需要,满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抢抓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发展机遇,新建了一批特色鲜明、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室),还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质量检测、工程检测、财政金融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与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合作,共建建筑面积2000m2、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与贵州省道兴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筑面积1000m2、仪器设备价值300多万元的“道兴检测实训基地”;与贵州弘波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训基地”;与铜仁市建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筑施工管理实训基地”;与铜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共建建筑面积300m2、仪器设备价值 100多万元的“财政金融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占地面积15万m2、总投资8000万元的“微软技术实践中心”。这些基地由学校(开发区)提供场地及用房,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教师和仪器设备,不仅面向社会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生产和技术技能培训,还接受师生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及科学研究,真正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

一、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知识资源,而且有效利用了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得到了实惠,学校和学生也取得了实效[2]。

(一)地方政府避免了重复投入

通过合作共建,不仅整合了学校和行业企业资源,而且强化了管理,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政府可减少重复投资,把有限资金用来建设较多的硬软件,实现少花钱多办事,避免重复投入产生浪费,实现仪器设备及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行业企业提升了服务能力

由于学校拥有相对较宽敞的教学实践场地和一支数量较多、理论功底较深的教师队伍,行业企业与之合作,可节省建房资金和少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支持地方的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多是上级部门给予配备指定的设备,以及在目前事业单位增人不增资的情况下,这样既能在学校直接聘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能发挥资源聚合作用,提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

通过合作共建,学校可与行业企业共用仪器设备,有效解决学校实验实训硬件资源的不足,使实验实训设备种类及数量得到增多,实验实训室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显著提高,有效保障学校实验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省办学经费,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教学所需中。另外,加强了学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改革学校实践教学,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四)学生得到了较多技能训练

有了共建实训基地,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获得较多的与企业行业相对接的实训、实习机会,学习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动手能力,保证其人才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得到显著增强,促进其“零”距离就业。

二、共建实训基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虽然是多方得利,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完善、系统的理论指导,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难免在教学、生产和服务的运行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教学与生产难协调对接

学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在一定时间内都较为稳定,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的项目和时间安排都较为系统和周密,一般不会随意变动;而行业企业是以生产经营服务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服务,追求投入效益最大化,就不可避免会让学生在同一岗位重复训练和操作。这自然会片面强化生产实训,重产品生产功能,轻教学功能,导致学生实训项目训练数量不能保证,教学目标与生产目标不能统一,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系统培养,实践教学效果及目标难以保障[3]。

(二)基地运行缺少制度保障

虽然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已有多年,总的来说合作较愉快,运行也较顺畅,无论是学生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还是学校接待外来参观,基地都是全力支持和配合,没出现推诿或应付现象。但在运行过程中,大多还是凭感情做事,缺乏用制度来管理、用质量来考核、用效果来评价的机制,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效果评价,生产性实训课程设计执行标准和考核指标,对实训基地运行质量与社会效益的监督制度等方面。由于在合作共建之初缺乏系统思考,没有合作过程体验,在共建之前只能就简单的合作事项签订协议,在共建后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导致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运行缺乏有章可循。

(三)基地实践教学质量难保证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化形式经营,其一定时间内的生产和服务将会随市场需求而变化,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验实训项目只得与基地的生产服务相一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实验实训内容随意改变,没有按照实践教学目标、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来安排实训项目。另外,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缺乏专业技术含量,与学生所学专业对接程度低,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只能是“走马观花”,加之很多都是精密仪器,由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学生只能“观望”而不能实际操作。这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训学习质量的考核,只能是以“观后感”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自然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四)合作双方责权利不明晰

在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之初,虽然双方是在充分协商权责与利益分配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双方责、权、利,以协议形式予以明确,并作为双方长期共建、高效运行的依据,但由于在制定条款时,双方考虑不周和缺乏合作运行的经验借鉴,很多内容都只是粗略规定,可以说是“轻描淡写”,到基地实际运行后才真正涉及到双方的具体利益。然而在《合作协议》中,虽然有“如遇特殊问题,由合作双方协商解决”的条款,可真遇到问题时,由于受到利益影响,双方协商确实不是件容易事,只能以《协议》为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协议》中的条款,这就自然使得合作双方利益难以保障。

(五)基地人员难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基地人员是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一直在行业企业承担技术服务,对教育教学方法不甚了解,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实训项目不知从何讲起,不知传授哪些主要内容,讲到什么程度。等到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更多的是学生提问教师,如:这个设备怎么用?那个项目要如何才能完成?等等,学生感知的是零散的知识,不能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从而让学生觉得学校开设的项目与项目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先学的知识和后学的知识联系不大、用处不多,觉得了解那些仪器设备和学习相关的项目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甚至觉得学和不学都无所谓,致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4]。

三、共建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应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与生产经营之间关系,妥善协调合作双方利益,不断扩展合作双方利益共赢点,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生产经营的高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建立合作运行沟通机制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担负着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两大职能,其运行涉及合作双方利益。为保证实验实训教学和对外服务工作能正常开展,需建立一个协调双方的沟通机制。通过运行该机制,促使合作双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形成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制定符合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的合作规划,把握大局,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有效消除不利合作共建的各种阻碍,协调解决双方的利益矛盾冲突,有效整合情感因素,增强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实现双方在信息、技术、科研和资源等方面更好合作和共享。

(二)建立合作利益平衡机制

利益既是合作双方的驱动力,又是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要确保双方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把握好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使合作双方获得相对公平的收益。一是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机制,让双方都能充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合作双方优势的不对称及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预期获利偏差,会造成利益损失一方长期被动接受利益分配不公平,需要“强者”给予“弱者”在某种利益上的让渡、关照、同情,或适当给予相应利益的补偿。三是要制定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合作双方都能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利益增加。

(三)建立合作运行共融机制

尽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让双方互补合作,但教学与生产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两者之间能有相同活动内容毕竟有限。为此,在合作共建过程中要形成“1+1=1”的利益共同体,双方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制实验实训教材,共同建设教师队伍,共同管理实训基地,共同商定教学考核评价,共融学校与企业文化。通过双方多项合作,促使文化不断交流、吸收与渗透,产生一定的趋同性,自然就促进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渗入企业要素,让学生在校就能领略和感知企业文化,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四)建立合作共建激励机制

虽然签有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协议,甚至还签有保证教学运行的补充协议,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会产生利益分歧。为防止合作过程中的机会行为,必须建立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才能保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正常运行。这既需要合作双方共同配合、协同管理,还需要外部激励机制的推动,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合作双方要定期对在实训基地工作学习的员工、教师和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在基地运行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引导更多的员工、教师和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推动实训基地高效运行。

(五)建立双方人员流动机制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应当积极主动想企业所想,站在企业角度考虑其需求,为企业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除满足企业水、电、房的需要外,还要主动建立学校与企业、师生与企业员工的沟通渠道和纽带,形成多元互动运行机制。同时,定期邀请企业领导来校讲学,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进行授课,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校内企业化管理训练;学校派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做好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需以学员、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来要求自己。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是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机制,扩展合作双方利益共同点,健全共建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才能使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促进,实现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1]方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研究[J].高职教育,2012,(12):201-202.

[2]张枝军.项目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9-80.

[3]黄福华,周敏.快递服务企业与高校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62-64.

[4]王召鹏,徐通泉,楼向伟.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44-145.

Co-establishing Practising Ba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YANG Shengao1, ZHOU Huiheng1, LI Xiaoyan2, ZENG Wei1, Qin Tao2, ZHOU Jing1
( 1. Tongren Polytechnic,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 Tongren Quality Technical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Co-establishing practicing ba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chievement sofco-establishing practising ba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alyzed the problem sexist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practising bas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establishing practising base, personnel training, operation mechanism

G718.5

A

1673-9639 (2015) 05-0115-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毛 志)(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5-04-10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GH053)的研究成果。

杨胜敖(1966-),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村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利益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