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依琴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探析
胡依琴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还存在着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意识淡薄、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体育资金缺乏、社区体育管理者与指导员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城市社区体育;体育设施;资金;队伍建设
1.1 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背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的提高,在学校和工厂即在学和在职人员的不依附于单位组织的“市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这为居民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第三,我国居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这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了经济保证;第四,在现代科技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现代“文明病”“富贵病”也越来越严重,人们急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第五,国家逐步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制订了促进国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相关政策,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另外,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1]。
1.2 社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内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体育建设是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由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等因素而引起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新时期,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2]。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3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城市社会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几乎没有取得发展。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的经济功能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逐步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政府行政编制和微观管理功能。在这种状况下,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受到极大地冲击,单位的许多非主要职能正在分离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单位越来越不能满足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业余时间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了社区居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1.4 老龄人口逐步增多
目前,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离退体老年人是我国社会中最早脱离单位,成为进入社区的“自由人”群体。老年体育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区域性、娱乐性,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持久性。这是因为老年人的体质普遍较弱,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而他们的闲暇时间又较多,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老年体育已成为我国社会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开创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先河。因此说,社区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是促进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5 体育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陆续颁发了一些文件,如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1995年8月,我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指出: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1997年4月,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颁发《关于城市社区体育工作意见》指出: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些体育法规、制度的颁布与完善,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促进了社区体育的顺利发展。
2.1 参与主体
据调查发现,我国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参与活动较多,而中年人、青年人人数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中青年人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而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而老年人大多退休赋闲在家,有充足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而一些学龄前儿童大多由老年人照看,他们也就跟着老年人一起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因此,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但主要以老年人居多。
2.2 内容与设施
2.2.1 内容方面
由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因此,社区体育的内容也一般比较适合老年人。大多数项目呈现出非竞技化、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等明显的特点。如慢跑、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台球、棋牌等项目,一般都属于有氧运动健身项目。
2.2.2 体育设施
目前,在我国的社区体育中,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阶段社区体育的需要,这造成了体育设施的匮乏与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人口之间的反差。据相关调查统计,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具有较好体育设施和场地的社区仅仅只占28.9%,场地及设施相对较简单的占51.2%,尚未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占19.9%。另外,由于区域性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体育设施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住在社区的居民可以共享体育设施,而条件较差的企事业单位则不能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3]。
2.3 场所和时间
2.3.1 场所方面
一般来说,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有很多,其中包括体委系统公共场地、学校的体育场地、企事业单位的场地、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街头巷尾、江河湖畔以及其他场所等。其中,公园和街道居委会场地居多。另外,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场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来说传统街坊社区和边缘社区以公共场馆、公园和广场为主,单位社区和新型综合社区以公共场馆、公园和广场为主。我国社区体育的场地存在匮乏现象,另外在某些社区还存着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3.2 活动时间方面
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方面,大多数居民选择在早上8点以前或晚上活动,而在上午和下午活动的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社区缺乏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另外也与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有关。
2.4 组织管理
在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方面,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俱乐部、居民体育活动小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晨晚练体育活动点,主要包括锻炼者的自发管理、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街道居委会管理、各级工会管理、各类体协管理、企事业单位管理和其他部门管理等形式。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管理的意识逐步得到增强,但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难以跟上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将来应该重点加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
3.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淡薄
社区体育活动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而社区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只能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入手[4]。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应建立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和依赖,即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只有社区居民具备了一定的社区体育参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
目前,青少年和中青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较少,其日常的健身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淡薄,导致了社区体育活动难以在这类人群中得到良好的开展,需要引起重视。
3.2 社区体育的服务面不广,活动类型及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大体包括场地设施服务、体育组织和管理服务、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制定体育活动计划和体育运动的服务项目以及体育信息和情报服务。由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较少,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主要集中在场地设施服务和体育组织管理服务这两个方面[5]。
一般来说,社区体育活动的类型一是日常型,一般以个体单人为主,参加活动时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自由度较高;二是假日型,这种类型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体育活动,常采用的健身项目为网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三是社区体育竞赛,通过有名次和奖励的比赛活动能激起广大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大都简单易学,但中青年男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性的首选项目是球类,女性则是健美操、舞蹈。在老年人中,男性首选是长走,女性则是健美操、舞蹈。这是与各年龄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另外,受运动场地、体育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比较适于居民锻炼的运动项目并未能得到广泛的开展。
3.3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匮乏、设施陈旧
总体来看,城镇社区一般都具备篮球场、乒乓球场馆等专业设施,这些设施大都属于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便于附近的居民参与休闲健身。而在一些地区,适合社区居民就近、小型多样、适应人群特点的体育设施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要。而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无法面向社会开放,导致利用率不高,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体育运动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3.4 社区体育经费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锻炼者的会费,这是社区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街道、居委会拨款,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与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活动站的经营收入,社区体育工作开展经费不足,各活动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
3.5 社区体育氛围不浓厚,缺少社区体育中介机构
社区体育能够使社区居民聚集到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实现强身健心的目的,但是由于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并不科学,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他们健身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打击。由此可见,社区体育活动需要有人组织和指导,而指导者则需要有人管理,进行培训,这就需要社区体育中介机构的介入和参与。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中介机构非常匮乏,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6 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主要有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和实施操作系统。其组织形式有两类: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有专人负责、有活动经费、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二是社区居民自发建立、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属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体协为核心,群体单项和基层体协,晨晚练指导站和企事业单位体协为基础,以社会体育的指导员和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格局[6]。但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社区体育组织未能完全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政府对社区体育体育组织的宏观控制手段不明确、社区体育得不到必要的组织支持和指导等问题。
4.1 加快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1.1 加快街道、居委会体制的改革
在我国的社区体育管理系统中,街道与居委会是最基层的操作系统,具有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功能,这种功能应得到强化,而不应带有政府色彩。在新时期,要加快街道与居委会的体制改革,可采取以下手段进行:第一,改革街道与居委会的建制,进一步增强街道与居委会的服务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强街道与居委会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功能;第三,完善街道与居委会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社区资金、设施等资源的投入力度,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7]。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完善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1.2 建立社区体育工作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公益性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社区体育活动要想得到顺利的发展,体育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的经营与管理,拓宽集资渠道,力争获得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1.3 加强社区体育法制法规的建设
在社区体育法制法规方面,虽然各地区都有了一定的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关于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法规还十分欠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集中建立社区体育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1.4 完善社区体育体制中各机构的职能
社区体育要想得到顺利的发展还要完善体育体制中各机构的功能,一般来说,体育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并指导实施;体育社团的基本职能是承担对社区体育的直接管理职能,负责社区体育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制订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各地方各级体育行政机构和体育社团,根据这一总目标和长远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目标和规划。
4.2 加快城市社区体育运行机制的改革
4.2.1 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中的资金运作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拨款,而随着体育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的资金来源应趋向多样化,如社区辖区单位的捐款、居民捐助、社区自有收入等。总之,要建立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有效的资金运作机制,资金来源应多渠道化[8]。
4.2.2 完善社区体育管理的调控机制
要完善政府调控机制,确保国家体育总目标的实现。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核心监督、专业化监督、民主监督三种形式充分结合起来进行,使其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从而使社区体育管理得到有效的调控[9]。
4.2.3 完善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为主导,结合我国和当地的具体实际,注意集约与节约用地,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在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上,应根据不同需求,有效组织各种活动场地及设施,使各种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使用率。在体育设施布局方面,要体现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以中年及青少年活动为主;第二层次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第三层次以幼儿活动为主[10]。整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要以绿地为连接点,以公园和广场为依托,形成以点带面的规划格局。在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方面,要有计划、有条理,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4.2.4 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社区体育指导员作为社区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机制。首先,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其次,建立与高校联合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制度;再次,大力培育体育人才市场,促进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
[1]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95-98.
[2] 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6-109.
[3]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4-6.
[4] 冯晓英.北京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华文摘,2001(5).
[5] 叶建强,韩敬全,樊炳有.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及其区域问题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4(6):53-56.
[6] 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7] 张家玉.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系的分析与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8] 黄洁,金彦,孙薇.我国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4(11):94-96,100.
[9] 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0] 王北方.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对社区体育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Inquiry into and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Our Country
HU Yi-q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After years of the development, China’s urban community sport has been gradually on the right track, showing a good momentum of the development. But still,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problems, such as people involved in weak sense of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the facilities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is not high; community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is imperfect; lack of community sports funding; community sports team managers and instructors weak, etc. In this paper,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urban communities are proposed.
urban community sports; Sports facilities; capital; team construction
G807
A
1009-9115(2015)02-0083-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2.025
2014-07-02
胡依琴(1976-),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