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网络舆情的内涵

2015-02-13 07:41:17叶顺晴李习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图书馆银川750004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银川75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

●叶顺晴,李习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图书馆,银川 750004;.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银川 7500)

也谈网络舆情的内涵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社会民意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有关网络舆情内涵的诸种观点中,“社会民意与情绪反映论”的观点较为科学地概括了网络舆情的本质属性。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的内涵包括主题、客体、归属、生存环境、表现方式及社会背景六个方面的特殊内容。

●叶顺晴1,李习文2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图书馆,银川750004;2.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银川750011)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阐述。这些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舆情特殊类型论、网民政治态度论、社会民意与情绪反映论等三种观点。

社会舆情特殊类型论者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并具体表述为: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或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

网民政治态度论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3]并强调网络舆情其核心是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社会民意与情绪反映论者则将网络舆情看作是“社会民意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表现与释放”,[4]是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社会中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体现。

我们认为,“社会民意与情绪反映论”的观点较为科学地概括了网络舆情的本质属性,即网络舆情是“社会民意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表现与释放”。[4]或者说,是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于社会上某些刺激性事件之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5]之所以认同“社会民意与情绪反映论”者对网络舆情所下的定义,理由有四个方面。

其一,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舆情”。所谓社会舆情,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6]虽然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都是在社会上公然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但不能由此而断定网络舆情就是社会舆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或网络舆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情。据复旦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舆情主体和舆情生存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间具有一定的实质性差异。因此,网络舆情并不仅仅是“借助互联网而传播的社会舆情”,而是网络时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内在规定性和主体特点的新的舆情“物种”。

其二,网络舆情的内容不仅仅是“网民的政治态度”。“网民的政治态度”论者对网络舆情的主体抓得很准,似乎是揭示了网络舆情的本质内涵。但仅仅以此完全取代网络舆情的本质,无疑是片面的。因为把握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不但要明晰其主体特征,还需要厘清其客体范畴,并且要将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的特殊机理阐述出来。“网民的政治态度”论者将网络舆情的客体仅仅限定于“政治领域”——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3]显然缩小了其原本范畴,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网民关注的社会现象涉及方方面面的领域,这些不同的领域均有可能出现“热点”、“焦点”事件,也就均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绝不是只有在政治领域才会产生网络舆情。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2012年基于百度进行的“中国社会暖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网民关注指数最高的领域是“中国民生”,其次才是与政治相关的“中国公共安全”、“中国社会责任”,其后则是“远离”政治的“中国环境生态安全”,在上述网民关注指数超过30的四个领域中,非政治领域就占了两个。[7]此外,“网民的政治态度”论者将网络舆情的属性归之于“网民态度”,同样过于狭隘。按照“属加种差”定义法则,网络舆情的属性是“舆情”,而学术界较为公认的“舆情”定义是:民众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8]可见,舆情并不仅仅是民众的态度。所以给网络舆情下定义,无论从客观事实还是逻辑法则上,都不应将其限定于“狭义的舆情”之内。

其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不完全是被包含与包含的逻辑关系。网络舆情,通俗简要地讲,就是网络民意。而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并不完全是被包含与包含的逻辑关系。网络民意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运行机制,并不完全是社会民意的“子系统”,而是“舆情”种下的“亚种”之一。尽管“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影子”,但现实和影子毕竟不是同一类事物。在网络舆情范畴中,传统信息传播所形成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围观型”社会结构,加之网络匿名营造了一种“围观”但不在“现场”的独特语境,以及意见领袖、群体极化、“听风是雨”、“泛主题”的焦点转化、多主体间的“互掐”等网络舆情特有的形成、演变、发展机制,是社会舆情难以完全涵盖的。尤其是网络民意表达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以“虚拟人”的形象在发表言论,其对社会信息的传播既有“强化澄清”的一面,亦有以讹传讹的一面,既有真实表达民意的内容,亦有非理性的嘲讽辱骂,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相去甚远。

其四,网络舆情不仅仅是社会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反映,还是网民行为倾向在互联网上的反映。互联网不只是网民表达社会民意的平台,也是“网络暴力”行为的用武之地。当今社会,现实中诸多的群体事件、危机事态都是网民行为从虚拟走向现实而形成的。同时,又有诸多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危机事态不断地涌入网络之中,进而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交织,口诛笔伐与动手动脚互为因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贯通的“网络舆情危机”现象。这无疑也是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之一。换句话说,网络舆情危机并不是“社会舆情危机”的类型之一,也不仅仅是“网民政治态度”的表达,而是网络时代特有的舆情发展现象——它打破了人类进入文明历史以来数千年的“君子动口不动手”之舆情表现形式,将“民意”与“行为”交织得难分难解,使得舆情与社会危机的内在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黏度。

综上,网络舆情的内涵至少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其主体是网民,而不是公民整体;(2)其客体是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政治领域;(3)其属性是“舆情”,而不仅仅是社会舆情;(4)其生存与运行环境是网络平台,而不是所有的传播领域;(5)其表现方式是网民对社会上“焦点”、“热点”事件之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而不仅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6)其产生的特殊背景是网络社会,而不仅仅是借助互联网而传播的一般社会舆情。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151-152.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

[3]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104-107.

[4]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19.

[5]王国华,等.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6]中国舆情网: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系[EB/OL]. [2010-12-30].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 load/explain.php?fileid=12640606.

[7]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0-71.

[8]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http://baike.so.com/doc/5382719.html.

[收稿日期]2014-03-10 [责任编辑]杨蕾

[作者简介]叶顺睛(1970-),女,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李习文(1958-),男,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地方历史、文献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12ZZ017)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2-0024-02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8;C912.63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爱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4:0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2:46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2:5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