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人文性元素巧妙渗透人文性教育
——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部分单元为例

2015-02-13 05:37吴丽
英语教师 2015年23期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交际

吴丽

课程与资源

挖掘教材人文性元素巧妙渗透人文性教育
——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部分单元为例

吴丽

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教授与基本英语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性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渗透人文性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一英语学习的核心目标。

人文性元素;人文性教育;挖掘;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短短45分钟的英语课堂承载着很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教授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发展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文化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增进国际理解意识(教育部2012)。因此,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到英语课堂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便成为新时期英语教师的新使命。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假如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存在差异、分歧的问题。教师教授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本文中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部分单元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探讨教师如何在教授课程中巧妙地渗透文化教育。

一、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认真研读教材,捕捉含有文化元素的内容;二是结合教师用书中教学目标部分,明确本单元应该教授的文化知识,关注文化注释部分的参考资料;三是多阅读、观看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的书籍、文章、影片,拓宽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四是结识外国朋友,在交谈、相处时留意、体会中外文化差异,并将这种对文化的敏感性运用到教学中;五是年级组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力量,不遗漏教材中任何一处含文化元素的内容。

二、教材中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

(一)民族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

本教材中有介绍我国民族文化的单元,这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的能力。

1.中国传统节日

第二单元Section A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课文通过我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节。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节日专属文化词汇后,能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学会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中国传统艺术

第五单元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孔明灯、剪纸和泥塑,通过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风俗习惯;学会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所需的文化敏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

第六单元介绍了中国的茶文化。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显著,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及文明的一大贡献。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

(二)关注外国礼仪、文化、节日,了解中外异同,发展跨文化意识

1.不同点

(1)中外风俗礼仪的不同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外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如第十单元介绍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的礼仪及餐桌礼仪:印度人用手抓着吃饭;在韩国吃饭时长者先吃;在中国不能把筷子插到食物上、不能用筷子敲碗。法国的餐桌礼仪:不应该把面包放到盘子里,应该放在桌子上,除面包外,其他东西不应该用手抓着吃,应该切开用叉子吃;如果你饱了,不应该说饱,而应说“很美味”。对比哥伦比亚和瑞士的风俗礼仪:约会是否准时、拜访朋友前是否告知对方、见面后活动是否提前安排。对话中还提到了因风俗礼仪的不同发生的尴尬事情:约翰在美国朋友家聚餐时犯了一些礼仪错误,如与日本学生见面后,他伸出手去同对方握手,对方向他鞠躬;凯特伸出手向一个法国朋友问候,但法国朋友吻了她的双颊。

(2)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同

第三单元section A 2d部分通过对话形式讲述了由厕所名称的不同表达引起的交际误会,让学生明白了restroom就是toilet,washroom的不同叫法,而不是休息室(lounge)。

(3)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

第七单元4b中提到中外父母对待年满18岁孩子是否可以搬出去住的不同态度。在西方国家,父母允许孩子搬出去,他们相信孩子能照顾好自己,教育孩子独立;而中国家长担心孩子安全问题,认为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更好些,年老后孩子可以照顾他们。

西方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食其力的精神,孩子干活家长适当付费很常见。对孩子的管教,西方父母很少用棍棒式的方法,而多进行说服教育。

(4)欢庆节日内涵的不同

第二单元介绍了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让学生领会圣诞精神,将爱和快乐传递给周围人,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

2.相同点:都重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与礼貌性

教师可利用恰当时的机告诉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提升其依据场合得体运用语言的意识及使用语言的礼貌意识。如第三单元中礼貌问路的方法,应使用“Could you please tellmewhere...?/Excuse me/pardonme,do you know...?/May Iask...?/I wonder if you can helpme,I’m sorry to trouble you,but...”语言的得体性与使用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熟悉及亲密程度等因素有关,不是所有场合语言越礼貌就越合适。

第四单元介绍了used to的用法,在与外国朋友交流今昔比较时,若双方关系一般或较为生疏,我们就不应该在交流中涉及有可能令对方尴尬或不自在的话题内容,如“You used to be slim and thin and now you’re fat.”等,这一点中外也是一致的。

三、怎样巧妙渗透人文性教育

笔者针对前面第二点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试着探讨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渗透人文性教育。

(一)中国文化的渗透

1.中国传统节日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补充介绍一些其他节日的资料。有了这些铺垫后,再让学生制作英文手抄报,主题为“介绍我国的泼水节、端午节、春节或元宵节”。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该组的最佳手抄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节日专属词汇及节日文化了解更深,达到了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的目的。

2.中国传统艺术

教师组织一次班级艺术品展示会,让每个学生为自己参展的艺术品充当讲解员,向其他同学讲解该艺术品的材质、产地、用途、象征意义等,学生要提前准备讲解词,查资料、练习的过程就是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学以致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益处。

3.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在网上发帖,表达自己对茶与咖啡的好恶,然后让学生跟帖,围绕茶与咖啡中外两种不同的饮品进行交流,可以谈它们的起源、发展、文化等。在跟帖中,学生可以读到同伴的看法,能形成互相比拼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氛围,对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大有好处,即便自己不会表达,阅读同伴的作品也是一种学习。

(二)中外异同文化的渗透

1.中外风俗礼仪的不同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Unit 10中体现不同国家礼仪方面的词或短语,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情景剧。例如,一个组表演中国留学生去拜访一个法国学生,他们如何问候交谈;在吃饭期间,他们如何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其他组可以扮演中国留学生去日本学生家里做客等。让学生体验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在这个过程中,若学生使用了不恰当的礼仪,教师可以适时纠正。在愉悦轻松的情景剧表演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

2.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英文中对同一个事物表述不一致的词汇,如“张老师”这一称谓,英文中不能说Teacher Zhang,或Zhang Teacher,而要用M r./ M iss Zhang去表达这一称谓。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思维去理解、学习西方的语言以及它背后的文化。

3.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观念

教师设计一个情境,如电台倾诉节目,让学生倾诉自己和父母之间在学习、交友、购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沟通的不顺畅,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教师开辟一个“知心姐姐”写作专栏,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写下来,知心姐姐答疑解惑,这也能起到用英语解决问题的目的。

4.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介绍了国外的一些节日,文化气息浓郁。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节日的信息,如Thai New Year,Mother’s Day,Father’s Day,Easter,Halloween(trick or treat,jack-o-lantern,costume),April Fool’s Day的信息,为学校广播站英语栏目“西方国家重要节日系列专题”提供播音素材或为制作英语墙报提供材料。

(三)渗透人文性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例来丰富教学,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如举办英语节,让学生展示才艺;让学生做Duty report、举办口语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写作活动,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学校展示栏或班级展示栏中。

3.让学生策划活动。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英文日志、英语墙报;引导学生在班级进行英语环境设计,创建英语广播站,尝试组织学生用英语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等。

结束语

总之,教材中丰富的文化元素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挖掘教材人文性因素、渗透人文性教育就成为英语授课中的更高追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充分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读懂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性元素,而且要发挥教学机智,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感知文化。巧妙地把人文性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信息:030024,山西太原,山西省太原市英语周报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礼仪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筷子礼仪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礼仪篇(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