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90后”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15-02-13 05:14:01樊跃峰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入党

樊跃峰,张 磊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伦理观的关键时期。“90后”大学生其思想呈多元化、开放性等新特点,造成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出现许多影响党员质量的新问题。因此,做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90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凝聚广大师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党员的数量也随之增长。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其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入党动机错综复杂,入党功利化倾向明显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普及,思想多元化的交融对“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大冲击。多数大学生对党能有正确的认识,并且也积极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们存在入党动机模糊,功利化、复杂化趋势严重等问题,很难增加对党的信任,更谈不上从本质上理解并执行党的各项要求,最终导致他们在塑造健康人格和树立正确成才观方面存在问题。而仅仅依靠加强群众调查、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等手段已很难完全把握和端正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

(二)部分学生党员政治修养不高,理论知识贫乏

衡量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就是政治修养的高低。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部分学生党员存在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素质不高的问题,对国际形势不能正确分析,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旧交替现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立场。部分学生党员理论学习趋于形式化,党的理论知识匮乏,而党的理论知识是党员行动的纲领与指南,理论上成熟与否是能否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三)学生党员发展制度规范,但具体操作变形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在校学生的增加学生党员发展力度也不断加大,而高校党建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程序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出现入党程序不规范、入党几率不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培养考察工作流于表面和日趋形式化。

(四)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缺乏连贯性和长期性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普遍缺乏长效机制。因为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党支部往往容易把工作重点集中于发展新党员上,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相对比较松懈。对正式党员的教育则更加趋于形式化,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学习,缺乏实践性的教育,导致学生入党后思想逐渐懈怠,不能很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多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以党校培训、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要途径,学习内容局限于一些经典的教材理论知识,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育方式以课堂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使学生对党性的片面认识不断加深,其学习理论的热情不断消逝,并产生逆反心理,很难起到真正的教育培养目的。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因素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党员质量也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再加上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都将影响到高校目前党建工作的效果。

目前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入党动机模糊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多数大学生对党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也表现出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入党动机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增加了党务人员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难度。

(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滞后,党员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发展,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对应的学生入党人数也大量增加,而相对应的党务工作人员数量没有相应增加,每名党务工作者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党员培养工作的难度。而且补充进来的党务工作者大多是刚迈出校门的年轻同志,他们工作有激情、有活力、勇于担当,但是政治理论知识不足、党性修养不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强,党员质量很难保证。

(三)党员培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随着高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趋利主义思想突出,多元化取向明显。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没有紧跟形势,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不能结合实际,教育载体缺乏创新,仍停留在以听报告、看录像等传统方式为主的单一培养方式阶段,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自然不佳。

(四)学生事务繁杂,不利管理

大学生的课程设置更体现个性化,同时还要参加各种社会培训和校园组织,自身事务繁多,留给整个支部成员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学生党员中以毕业生为主,他们多忙于实习、毕业设计、考研、找工作等,流动性很大。在开展工作时各支部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工作难度加大,时常会有工作不够到位的现象发生。

(五)部分党员干部组织意识淡漠,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发挥稍显不足

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对入党程序把握不准,不能严把入党程序,在开展组织发展工作时走过场,出现“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甚至弄虚作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另外,学生党员作为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带动整个校园氛围的和谐稳定。然而,学生党员中出现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理论知识匮乏,党员示范作用不明显等现象,这些都是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下降的具体表现。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对策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力量的学生党员的质量,是当前全国各个高校党建工作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生党员干部培养

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受教育被管理的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干部作为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核心人物,对他们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不仅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需要有良好的校风、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同时,加强学生党员干部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学校各级党组织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二)规范入党组织程序

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党支部的干部要严格审查每名积极分子的入党材料,努力端正其入党动机,并对每名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党支部要认真听取培养联系人和党小组成员等对申请入党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委指派的谈话人要通过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只有严格遵守党员发展程序,才能为培养优秀党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党员组织生活

党的组织生活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各党支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吸引力更强的组织生活。加强网上党校建设,创新思想教育形式,并通过读书会、国际热点讨论、体育比赛、参观革命圣地等丰富多彩活动,使党员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并通过活动获得更多科学文化知识,从而逐渐增强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

(四)加强入党后的继续教育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大学生党员受在校时间的限制,其考察周期一般较短,只有通过强化入党后教育,才能有效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高校党务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出更利于学生党员入党后健康向上发展的各项制度、措施,将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充分利用每年各项重大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党员民主生活等。

四、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搭建党员教育培养的高效载体,将高校党员质量保障工作有机融合到学校整个育人管理体系中,认真做好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促使大学生党员质量有效提高。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为提高党员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工作实效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和素质俱佳的,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既需要有党建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少不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职组织干事和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领导的重视能为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高良好的氛围,而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各项培训工作和机体学习也离不开专职组织干事的组织和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具体实施。通过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以及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与总结,能有效提高全体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以及工作效率。

2.完善党务工作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证机制

除了加强队伍和组织建设以外,还要有相关的制度以保证工作的落实。首先,建立规范党员发展基本程序,严把入口关;其次,建立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定期党课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普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重点发展对象的系统教育;再次,完善定期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此外,结合重要事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学习(如两会、形势报告会等)以及新生党员谈话制度、团组织推优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政治审查制度、党员定期考核制度、毕业生党员教育制度等对党员的培养教育也有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心,规范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

(二)促进传统领域与现代载体的有机结合,拓展党员培养教育领域

理论学习和支部组织生活教育作为党员培养教育的主要传统领域,具有相对稳定有效的特点。但也存在教育方式相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党员兴趣的缺点。因此,在传统党建教育平台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更为灵活的全新教育载体,对发挥传统平台与现代载体结合优势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例如,通过建立党建主题网站、开设党史讲座等途径,为保证党员质量提供新的工作舞台;建立“党建Q Q群”“微信平台”“党员红色网站”等,构建全方位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党员的心灵沟通,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党员喜闻乐见并富有成效的活动。

(三)将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党员培养教育全新机制

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不仅要充分发挥把握方向统筹大局的作用,加强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组织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组织教育和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党员干部思维活跃,又熟悉同龄人的心理,相互之间交流方便,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通过党员自我教育,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更能巩固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地位,最终加快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的建设。

通过建立党员组织培养与党员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首先可以通过组织的刚性管理进行建章立制,强化党员自律意识,规范其日常行为,引导他们养成文明的规范,增加其党性修养;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党员更具个性化和差异性的自我教育,通过情感柔性管理,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党员培养教育全新机制。

总之,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始终坚持标准,把握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载体,严把组织发展各个环节的教育和考核,努力把最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力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人才,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竭诚奉献中焕发他们最为璀璨的青春光彩。

[1]宋鑫莉.“90后”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3,(5).

[2]赵芳,林永超.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思考[J].学理论,2013,(3).

[3]邱明晓,陈天宇,等.新时期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及保障机制研究[J].时代教育,2014,(3).

[4]许春秀,王琛英,等.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2,(9).

[5]李廷.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学园,2014,(19).

[6]冯继明.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重构[J].滁州学院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入党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憨娃入党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46
教育微论坛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6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入党志(外一首)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12-23 13: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