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强,张燕琴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200)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展示出来的个人能力,它包含的范围较全面,比如有知识性的、技能性的、人文性的等,是一个人全方位素质融为一体的外在表现。国家政策赋予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其内涵也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常职业院校里有两类课程:一类是负责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课;另一类是负责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培养与塑造的公共基础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最基本的通用能力,也是实现跨专业就业、创业的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有着持续性的影响。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但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是否真的让企业满意,往往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像个人魅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其他因素也很关键。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公共基础课作为普适性教育的功能不能小看。
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注重应用,具有鲜明的特点。但在实际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就业率等因素的影响,一味地强调实用主义,主动地放弃了一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刻意追求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拥有“知识型技能”尤为重要,它是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专业技能课培养不出来的,它通常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的阅读和沟通能力、思政课的法律道德约束做人的能力,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由公共基础课来实现的,因此,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尤为突出。
虽然各高职院校把公共基础课作为必修课来开设,也都知道这类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推动作用,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但实际上在整个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
大家都很清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基础,它的作用很难快速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才能潜移默化、内化于心,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功能,它的作用很难马上显现出来。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较,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后者的作用明显要强于它,致使很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强调的都是专业技能、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当然,这类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满足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与知识的多元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职业,即使只从事一个职业,专业知识和技术也是在不断地更新的,这就必须要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站住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施展才能,为企业及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让个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高职院校如果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很不利。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并能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专业课程做不到的,它主要靠公共基础课来实现。但现实是各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在挤压,生存困难。
不重视教育规律是重要原因。由于高职生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下降,学校为了求生存、求就业率,追求社会效应、经济利益,迎合企业需求,就不重视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更改随意。公共基础课尤其突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很少开设基于素养方面的课程,有的甚至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课时也随意削减,师资配备更不充足,大多是进行大班教学,再加上学生层次等原因,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这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两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它们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表现如下:
刚入校的学生往往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熟悉,对专业更是理解不透彻,兴趣还没有形成,思想不成熟、不稳定。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不只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也是公共课教师的任务。公共基础课大多在学生刚入校时开设,所以公共基础课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做好专业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学生一旦对专业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有动力,才能持久,才会深入。
公共基础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及国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升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还能陶冶情操、提升品味;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找出事物的本质,认清规律,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英语作为工具,可以使用它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国外与专业相关的理念与技术,也能通过它了解国外的文化;“两课”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辨别是非;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对专业的学习是积极的,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将来就业、转岗、创业的有力保障。
如果学生只有专业技能,那么他的就业渠道就会很窄,工作岗位也会很单一,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这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环境及社会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要有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若做到这些,仅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再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些都要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培养。
从前面的综述中可以看得出来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要让此类课程切实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对它的改革应有以下几个思路:
1.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公共基础课通常有其学科的完整性,如想通过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大可能的,在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的时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又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需”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对后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够用”强调的是所获知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加以指导。再者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与专业衔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教师要转变观念,认清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它不同于职业培训,要了解专业特点,弄清专业的能力结构,特别要认清所任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为专业能力培养做好服务。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数学课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课的阅读理解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信息处理能力等。
3.改革教学方法。基于高职学生的层次、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特点的考虑,传统的教授方法效果肯定不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出改革,让它适应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来上课。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旁指导,帮助其主动完成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分组协作等教学方法。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以期末试卷的形式只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性,对能力的考察无从体现。要将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点体现出能力的掌握。可以实行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有口试、论文、实际操作等。题型以主观的分析应用型为主,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要重点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考察。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它的地位不可动摇,同时也要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专业相结合,为专业做好服务。教学方法要灵活,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张友惠.谈公共基础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
[2]巩且.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5).
[3]高献红,许文林.工学结合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4]王雪娟.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谈[J].太原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