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跨文化适应路径探讨

2015-02-13 03:45赵霞祝胜凯陈秀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跨文化农民工

赵霞,祝胜凯,陈秀敏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00)

[理论探索与研究]

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跨文化适应路径探讨

赵霞,祝胜凯,陈秀敏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00)

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作了巨大贡献,但却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这为社会的稳健发展埋下了隐患。新生代农民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适应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跨文化适应;创新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数量激增,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之中务工或经商,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群体。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后中青年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占当前城市农民工总数的60%,是城市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本文就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跨文化适应展开相应论述,以期为他们融入城市,实现良好跨文化交流和提升适应能力提供理论借鉴,并推动人们对现有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认识。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文化因素

(一)心理适应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同城市居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但相互的沟通交流相对隔离,由于发现自己不被城市接纳,从而容易在对自我身份认同上产生迷茫心理。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失衡,所从事的大都是建筑、搬运或环卫等脏、累、差的工作,虽然在城市建设与美化及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工作辛劳、报酬低、社会保障不足等种种不公平待遇使得他们倍感世态炎凉,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对城市生活缺乏归属感。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多少务农经历,内心并不像父辈那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同祖父辈相比,他们更渴望扎根城市。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残酷的贫富、文化各方面的差距,同时地方政策也向城市居民倾斜,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归属感。

(二)社会文化适应因素

不同于传统的农民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多为80、90后中青年群体,城市崭新的环境与人文理念使他们感到陌生与新颖,随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喜欢这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及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生活环境闭塞、思想观念陈腐及与外界之间沟通交流有限导致他们性格上具有传统农民的封闭性。城市新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势必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消费方面,城市居民比较开放,支出高;而农民工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金钱的浪费。另外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面对高昂文化支出,新生代农民工是难以接受的。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跨文化适应的现实障碍

(一)文化生活贫乏

新生代农民工同一直生活在工业化与商业化城市中的市民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这是由其工作性质、经济基础以及个人文化修养共同决定的。就工作性质而言,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空余时间享受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修养普遍偏低使他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像城市居民明显。加之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其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业余生活以看电视、听音乐或广播为主,很少去文化馆或图书馆等地充实自己文化生活。

(二)文化消费水平明显较低

当前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最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文化消费力有限。数据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过半文化消费以通讯与网络娱乐为主,很少在文化生活以及体育方面有专项支出。上网是他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通过分析可知,职业性质及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有稳定职业、收入水平高的群体文化消费力明显,文娱生活内容更加多样化,如看电影、KTV娱乐等。而那些收入有限的群体在文化消费水平明显偏低,文化娱乐内容也相对单调,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成为消费支出主体,就其整体文化消费状况而言,普遍不高。

(三)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实践调研表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当前自己的文化消费现状颇为不满,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大都通过看电视或听音乐、广播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文化生活。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在心理上渴望拥有和城市人同等的文化生活。很多农民工在郊区工厂工作,工作相对较忙,闲暇时间有限,郊区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很少,导致他们业余文化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心中的压力与消极情绪难以得到及时释放。

三、依托跨文化理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创新路径

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生活,他们要求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地域转变和情感上融合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需求。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变过程必定会经历一段文化磨合与心理适应期。

(一)跨文化理论的内涵与模型分析

跨文化适应是指外来者在暂时逗留、长期定居或者流动迁徙以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对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不管这种变迁导致的转变与适应是突如其来还是潜移默化,也不管是外来者主动适应还是被动适应,抑是短期还是长期,外来者都需要面对一个充满陌生且不确定性因素强的新环境,他们都会经历一个接受、改变与适应的过渡时期。

莱斯加德(Lysgaard)提出了跨文化适应假说与模型,外来者对客居地文化的适应通常需要经历五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困难期、调整期、适应期。John W.Berry提出了“跨文化适应模型”并区分出四种不同的适应策略,即整合策略、同化策略、分离与边缘化。依据对原有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是否与其他群体交往,外来者所采用的策略不同。沃德从二维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适应过程”,即心理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模型。社会层面的影响包括个体母文化与客居文化中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习惯等因素,而个体层面既存在个体特征的影响(如人格、能力、语言等个体差异),又存在情景特征的影响(如文化接触时间、接触的次数与质量、文化的差距、社会支持等差异)。社会文化适应通常从外来者与新文化语言的接触来了解他们能否与客居地正常交流互动,使自己生活和谐。心理适应以适应者的心理情感和满意度作为测量依据。通过对跨文化适应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据个性的变量、日常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方面预测心理适应是否良好,而社会适应是否良好,则可通过人们的文化知识、交往接触和群体态度预测得知。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同城市居民相比各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政策实现户籍改革,对于在城市中有一定工作年限和较高文化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他们能够主动放弃农村耕地的经营权与宅基地,当地的城市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善在城市中的社会住房等保障体制,从而逐渐融入到城市。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要构建同工同酬的公平分配机制,提升他们各方面待遇,打破城市行业入门限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劳动力市场合理有序流动,为其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载体与优势资源。一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联合职业院校等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化培训,提升其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二是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各项福利保障体制,确保其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志愿者资源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帮扶能力,联合社会各界媒体资源对他们合法权益予以关注与保障。

(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对现代化都市中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妻儿,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同亲人见面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在情感上往往是孤独的。在城市中又由于社会地位不高而易受歧视,使他们对自身价值定位产生怀疑,对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逆反心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依托城市社区,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区活动,如在开展文化娱乐、安全卫生教育等活动时将农民工邀请进来,坚持平等原则与其沟通交流,从而构成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组成的城市文化社交网络体系。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味,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最终增强其城市归属感。

(四)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十分庞大,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的发展存在着不均衡,城乡经济差距愈发明显并呈现出继续加大的趋势。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导致农民思想价值观念没有城市居民开放,整体文化素养偏低,生活方式相对保守,在他们进入城市后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在学历与技能方面尤为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自身没有专业技能,很难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导致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纯粹体力劳动,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新生代农民工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学会欣赏城市文化生活内容并融入其中,同自身喜好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自己群体的独特文化。

当前,我国城市中的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同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跨文化交际的各种问题,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他们在城市中日常交往、观念以及心理方面的冲突与矛盾都是不适应城市文化生活环境所致。因此,唯有合理引导,转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力争成为城市中的合格公民,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作出更大贡献。

[1]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5).

[2]李茜.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的自身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3).

[3]BerryJW.AcculturationasVarietiesofAdaptation[A]. PadillaA(Ed.).Acculturation:Theory,Models,andSome NewFindings[C].Boulder:WestViewPress,1980.

[4]WardC,BochnerS,Furnham.ThePsychologyofCulture Shock[M].EastSussex:Routledge,2001.

[5]肖建敏,李海宁.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诉求与归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6]王艳艳.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发展困惑及路径选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D6

A

1673-0046(2015)4-0159-02

本文系邢台市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ZC240

猜你喜欢
新生代跨文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