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 丹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指导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剖析一则活动区游戏观察记录
沙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 丹
随着对活动区游戏教育价值的认识,很多幼儿园、教师将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并且将对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作为活动区游戏前期设置、跟踪指导的重要依据。
笔者在一次下园活动中收集到这样的一则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月×日 观察地点:大班美工区 观察对象:诗诗、小研
活动开始之前,我准备了精美的范例,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观察能力,范例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难,让幼儿能长久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在我的指导下,诗诗把卡纸剪成了小耳朵、小嘴巴贴在纸盘上,纸盘变成了一只小熊。连淘气的小研也会给纸盘添上了小尾巴、小眼睛,把纸盘装饰成了一只小鱼,但是好像效果有点不佳。我并没有觉得失落,反而为他开心。
事实上,像这类的观察日记,我们在一线教师那儿并不少见。教师“很客观”地记录了活动中她自己的观察,记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笔者觉得有必要加以剖析。
从这篇观察记录中,我觉得教师在开展活动区游戏存在着这样两个误区:
(一)不能真正理解活动区游戏教育价值
1.教师将活动区游戏变成教师主导的游戏。自由、自主、自发是游戏的本质,这样的理念教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活动区游戏开展的过程,教师就把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环境变成了设计游戏的过程,如观察记录中说:“活动开始之前,我准备了精美的范例”。试想幼儿进入这样的活动区,选择的是教师提供的范例材料,制作的是与范例差不多的作品,玩的是教师允许玩的游戏,幼儿怎么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创作?这样展开的游戏只能算是教师自己的游戏。虽然教师已经“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观察能力,范例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难”,但事实上幼儿只是教师游戏中的演员,“玩”的是教师自己想的游戏,而不是幼儿真正想玩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只能称为“教师的游戏”。
2.教师将活动区游戏当做小组教育活动或分组活动。活动区游戏是根据游戏的内容或者游戏的材料相对划分为几个区域,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安全保障、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自主游戏。与传统的集体教育活动相比,教师应该是更多地隐身于游戏之外。在上述观察记录中,从教师“准备了精美范例”到“在我的指导下”,可以看出幼儿从活动开始到制作作品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的状态,把活动区游戏当成小组教育活动。当幼儿掌握了制作的方法、完成作品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分组活动了。在这样的小组教育活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是在“教”的过程,而无法关注幼儿是不是想参与美工活动、对材料有什么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等等。
(二)严重缺乏观察知识
1.观察无目的性。从上述观察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只确定了观察的地点、观察的对象,但是没有具体的观察目标。教师在观察前不知道活动区游戏应该观察什么,就只记录了该次活动的设计意图和幼儿活动的大致情况,至于游戏材料、幼儿对材料使用情况、活动中幼儿的互动与对话等都被忽略。从这则记录中,我们无法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情况等。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观察目标不确定,不知道幼儿哪些行为是需要观察的,或者说是不知道活动区游戏的观察重点是什么,幼儿什么样的游戏行为是对其有发展意义的。活动区游戏的教育价值在于可以提供给幼儿“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的机会,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应该观察幼儿想与做的情况,发现幼儿是如何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重点记录幼儿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合作交流等情况,也就是要选择观察、记录能体现幼儿小幅递进地成长的言语和行为。
2.观察关注的是幼儿活动结果。上述观察记录中,“诗诗把卡纸剪成了小耳朵、小嘴巴贴在纸盘上,纸盘变成了一只小熊”,至于诗诗选择什么颜色的卡纸做小耳朵、小嘴巴,做的过程是用剪刀剪还是手撕,诗诗在做的过程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和老师以及同伴互动,诗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等等,教师没有记录,也就是说教师对这些缺乏关注。教师关注的是诗诗用卡纸把“纸盘变成了一只小熊”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对诗诗在游戏中的兴趣、需要、成长情况等重要信息的记录。
3.不能客观地记录幼儿游戏情况。上述观察中,记录小研时记录的是“淘气的小研”,教师用的是先入为主的主观性语言;随后记录对小研的作品使用了“效果有点不佳”这种主观的评价,却没有记录小研对自己作品的认识与态度。最后的“我并没有觉得失落,反而为他开心”,也是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不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这些教师主观的印象就容易使记录失真,会影响以后活动区游戏开展的分析评价。
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我想教师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幼儿真正自主地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不是不管不顾幼儿玩什么、怎么玩,也不是安排好游戏的内容、玩法,让幼儿选择性地玩,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有游戏材料却没有固定玩法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与谁玩、怎么玩。在幼儿没有做好玩什么的决定时,教师要用耐心、宽容、尊重的态度等待幼儿做出自己的决定,让幼儿以自己的自然状态、按自己的节奏进行游戏材料、游戏同伴、游戏玩法的选择。活动区游戏开展前,教师就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这样幼儿才能真正自由、自主地游戏。
2.认真观察、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与需要。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幼儿的游戏水平与其发展水平是同步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细心地观察幼儿的游戏,看幼儿在玩什么游戏、对什么游戏有兴趣、游戏过程中有什么需要等,及时为幼儿的兴趣提供材料,支持幼儿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探究。
3.真实收集、记录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情况信息。《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观察与记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幼儿在活动区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游戏行为,而很多幼儿园班级的人数较多,现实的情况使得教师的观察只能是选择性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不仅要会从众多幼儿行为中观察到典型性、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情境,而且还要能真实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语言、态度,不能将个人主观意识替代幼儿游戏情况。在观察、记录的时候,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努力尊重、理解、认可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轻易加以评判,尽可能地用客观的语言记录幼儿游戏中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
4.学会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合理回应。在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时,教师就会面临大量不确定的幼儿游戏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地看待幼儿的游戏行为或者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矛盾,避免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来回应幼儿。幼儿在自由游戏中,除了满足自我探究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与经验。例如角色、材料的分配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协商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协调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游戏过程中因幼儿能力差异、知识缺乏等因素,可能影响了游戏的进程,这是幼儿挑战自己的机会。为了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会进行同伴之间的经验传递,有经验的幼儿会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现场讲解、示范,缺乏经验的幼儿就会在游戏现场现学现玩。当然,避免包办代替,并不是对幼儿的要求不管不顾,在缺乏材料或者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区游戏的时候,要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判断是否需要回应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回应。
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津守真认为,“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把为他人考虑做到了极点”。这也是教师不断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活动区游戏在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的同时,也激励着幼儿不断地主动学习、探索。教师要充当好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认真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让每个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节奏,玩自己想玩的游戏,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