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2015-02-13 04:09:46李淑娜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性成熟内源人际

李淑娜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李淑娜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10)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结果表明,幸福感水平2012级学生最高,2010级最低;男生在工作满意感和个性成熟感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生活充裕感、主导心境、内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应届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往届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在我国社会群体中具有较的高素质和高文化水平,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群体,并且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固以及较能客观地认识自我的重要阶段,所以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有其必要性。

一、被试样本结构分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本科生2965人,其中2012级865人,2011级682人,2010级731人,2009级687人;男生848人,女生812人;应届1100人,往届560人。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由卢会志编制,由21道题目组成,包括外源幸福感和内源幸福感两个因素,其中外源幸福感包括工作满意感、社会信心感和生活充裕感三个维度;内源幸福感包括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和主导心境四个维度。量表采用6点计分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就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情况、一些做法或看法,仔细阅读每道题目,并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回答。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分析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分析

以年级(2010级、2011级、2012级)为自变量,分别以外源幸福感(工作满意感、社会信心感、生活充裕感)和内源幸福感(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主导心境)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在社会信心感、生活充裕感、人际和谐存在显著差异,在外源幸福感、内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事后比较分析表明,在各因素上,在社会信心感上,2012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2011级和2010级学生,2011级和2010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生活充裕感上,三个年级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年级升高,生活充裕感(F=17.877,P<0.001)显著降低;在人际和谐(F=4.616,P<0.001)上,2012级学生显著高于2010级学生,其他年级之间没有差异。在外源幸福感(F=9.455,P<0.001)和总体幸福感(F=8.342,P<0.001)上,2012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2011级和2010级学生,2011级和2010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变量上的分析

以性别(男,女)为自变量,分别以外源幸福感(工作满意感、社会信心感、生活充裕感)和内源幸福感(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主导心境)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工作满意感、生活充裕感、人际和谐、主导心境和内源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工作满意感(t=2.310,P<0.05)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生活充裕感(t=3.088,P<0.01)、人际和谐感(t=5.953,P<0.001)、主导心境(t=2.626,P<0.01)、内源幸福感(t=3.409,P<0.01)和总体幸福感(t=2.495,P<0.05)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城乡变量上的分析

以性别(农村,城市)为自变量,分别以外源幸福感(工作满意感、社会信心感、生活充裕感)和内源幸福感(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主导心境)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变量在生活充裕感(t= 6.376,P<0.001)、社会性成熟感(t=2.863,P<0.01)、人际和谐感(t=2.249,P<0.05)、个性成熟感(t=2.307,P<0.05),以及外源幸福感(t=3.559,P<0.001)和内源幸福感(t=2.866,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应往届变量上的分析

以性别(应届,往届)为自变量,分别以外源幸福感(工作满意感、社会信心感、生活充裕感)和内源幸福感(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主导心境)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应往届学生在生活充裕感(t= 3.584,P<0.001)、个性成熟感(t=2.163,P<0.05)和总体幸福感(t=2.06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届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往届学生得分。

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比较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7个因素的评价得分进行对比,结果如表3-6所示。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7个因素的评价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成熟感(14.54)、人际和谐感(14.23)、生活充裕感(13.15)、社会信心感(12.75)、个性成熟感(12.49)、主导心境(11.34)和工作(学习)满意感(10.83)。

四、讨论分析

1、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活充裕感、人际和谐、外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2012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010级最低。以往研究也表明,高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低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何瑛,2000;朱国文,2011;张琳,2012)。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2012级学生结束了高考的紧张状态考入大学,心态比较放松,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2012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灌输和填鸭式的高压力学习,进入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显著降低,使得他们有更加放松的心态。并且与高中相比,在人际交往上自由度更高、接触面更广,使得低年级学生人际和谐感更高,最终体现在总体幸福感水平更高。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逐渐繁重,尤其2010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会更多地去考虑社会现实问题和未来个人发展问题,心理压力较大,使得他们的幸福感水平降低。

2、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本研究中,在工作满意感和个性成熟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生活充裕感、主导心境、内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以往有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朱晓坤等,2011)[1];女生在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因素即生活满意度上显著高于男生(严标宾,2003)[2];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杨昭宁等,2006)[3]。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采用不同的量表等因素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在工作满意感和个性成熟感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工作满意感上,因为本研究研究对象是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一些专业类科目,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男生在逻辑思维方面比较擅长,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比较擅长,因而在学科设置上,男生的学习优势要高于女生;此外在工科学院就业形势男生要好于女生,对口专业的工作单位都倾向于选择男生,使得女生的就业压力偏大。因而女生在学业和就业压力都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个性成熟感上,男生在思考问题时倾向于用理性去判断事物,不容易受外界干扰;女生倾向于用感性去判断事物,外界事物很容易影响到女生的情绪,从而男生在个性成熟感上要优于女生。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活充裕感、主导心境、内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有关,传统的观念给了女性太多的宽容,而男性却背负着精神及物质双重的压力,这种不同的角色期待,影响了女性和男性的内在认知判断标准。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要求更多从家庭角色的角度,而对男生则更加关注社会地位和事业的成功与否。因而女生在生活充裕感和主导心境上得分高于男生。由于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期待的差异也会影响幸福感,男生在对未来的发展和规划上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在内源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上,男生要低于女生。

3、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

城乡变量在生活充裕感、社会性成熟感、人际和谐感、个性成熟感,以及外源幸福感和内源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郑莉君.韩丹选取浙江省6所高校352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农科学生、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4]。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文化生活和知识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学生。城市学生资源丰富,接触新事物较多,相对于农村单一的学习生活,形成一定的反差,使得农村学生容易产生不自信、退缩的性格,从而使得农村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降低。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异,使得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消费压力较大,使农村学生容易产生心情低落、失望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和扭曲现象。

4、主观幸福感的应往届差异分析

应往届学生在生活充裕感、个性成熟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届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往届学生得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往届生经历过复读一年的压力,更多面临了学业压力和物质生活的考验,因而即使考入大学,他们的心态和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届生对学业更加看重,使得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由于复读一年,他们对父母给予的物质条件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使他们的生活充裕感降低。其次,由于复读一年,往届生的自我认可度降低,使往届生的个性成熟感低于应届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差异,使得往届生的总体幸福感低于应届生。

五、研究对策与建议

1、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正性的情感情绪的动态体验过程,这种体验来自于个体内部动机和认知,更容易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要增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高校应使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全体学生都引导到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同时积极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使之能够长期、持续开展,真正做到让同学们喜闻乐见,不断赋予活动新的内涵,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公寓橱窗、展板等宣传媒介,注重实效,广泛宣传、寓教于乐,增进大学生正性情感和情绪的体验过程。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提升自己的内涵,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开发”的作用,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2、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情智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具有应对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相结合、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结合、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相结合,逐步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可以分不同专题,重点面向心理困惑学生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堂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包括挫折应对、心理调适方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阳光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面向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能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掌握辨析心理问题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

[1]朱晓坤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8.

[2]严标兵,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3]杨昭宁.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1.

[4]郑莉君,韩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G640

A

1674-6198(2015)02-0037-03

2015-1-16

李淑娜(1982—),女,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学生工作处(青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性成熟内源人际
搞好人际『弱』关系
羊的繁殖规律与育种技术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内源多胺含量在砂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两种常用染色方法在性成熟SD大鼠阴道涂片中的比较研究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29
内源信号肽DSE4介导头孢菌素C酰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一次注射15N-亮氨酸示踪法检测鸡内源氨基酸损失量适宜参数的研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0
不同层积处理滇重楼种子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