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职业教育本质论对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管理的启示

2015-02-13 03:45罗清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院校

罗清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马克思职业教育本质论对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管理的启示

罗清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本文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中存在着功利化、行政化、形式化、同质化倾向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缺乏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文章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职业教育思想,高职院校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从各个方面体现和落实这一本质特性。

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本质;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管理

以文化品牌建设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影响力,已成为高职院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文化品牌建设对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确实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存在的问题。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也必然会出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常态”。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要适应“新常态”,首先要认识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原因。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原因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较突出的问题是:第一,功利化倾向。重物轻人,重技术轻人文,急功近利,把高职教育视同一般的技术培训班,认为就业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就业。第二,行政化倾向。不少学校改革和发展中教师、学生没有地位,一切行政领导说了算。有的学校腐败严重,违法乱纪时有发生。第三,形式化倾向。文化品牌形象建设中,追求外表效应,迷信“广告”效果,忽视内涵建设。借口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企图把一切量化。熊丙奇说:“在大学里,教师们都陷入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的数字指标(经费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课题数指标)中,无法自主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急于挣到足够的工分以获得相应报酬,是不少教师十分现实的追求。”第四,同质化倾向。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以及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没有特色、没有创新,不仅同其他高职院校雷同,与一般高等院校也没有多大差异。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我国过去发展中以物为本,片面追求GDP,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是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多,但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有人认为,“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强调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办学主体的多样性;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强调职业教育的大众化特性;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把职业导向看成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这些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某些方面的重要属性,但都没有揭示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属性,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发展的方向,最充分地体现了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最本质的属性是马克思依据其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的。

二、马克思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论述

所谓职业教育的本质应从办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两个方面看。马克思认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虽然这两个方面现在成了我国各种类型学校共同的教育方针,但它来源于马克思的职业教育思想,又最充分体现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之中,而且还是未来各类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建设管理中应最鲜明、最全面地体现职业教育所固有的这一本质特征。

1.马克思认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第一,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资本家也看到了让劳动者接受一些教育的必要性。于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工厂法》中的有关条款第一次把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列为雇用工人的强制性条件,规定儿童要接受“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由此产生。第二,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已实现生产劳动主要靠体力、靠经验向靠智力、靠科技的转变。因而劳动过程“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马克思说:“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生产力的占有……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广大劳动者通过教育与职业的结合,从而使人本身的生产力,即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将最终导致人的彻底解放和最高境界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虽然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以职业教育的方式,让工人及其子女获得了一些全面发展的机会,但是资产阶级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工人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样的职业教育对工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当生产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时,各类学校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方针。而这时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将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典范。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岁起都应当像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

2.马克思认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以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为特点的职业教育的进步意义时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自身)的基本规律。首先,从认识的规律看,一方面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另一方面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受这一基本实践活动支配的,是为这一基本实践活动服务的。其次,从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看,劳动生产是改造社会、自然和人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最基本的手段。从事劳动生产不仅可以发展生产,而且在劳动过程中必然会使人的德、智、体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马克思对智育、脑力劳动的重视,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显得尤其重要。马克思在论述早期职业教育时发现,在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学生在学校学得的东西与在正规全日制学校学生学得的东西一样多,并且往往更多。他说:“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校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因此,这种制度,比连续不断只搞一项的办法,对儿童来说是更适合得多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日益深入发展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以及多种学制和多种方式的办学模式,都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新常态下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管理的启示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有关职业教育思想,认清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对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新常态下文化品牌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牢牢把握文化品牌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文化品牌建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中应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把文化品牌建设管理泛化,抓不住重点和主要矛盾,用物质文化取代精神文化,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取代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建构;二是把文化品牌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文化建设看成只是思想政治部门的事,没有体现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理念的建构与实施特点。各种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都是重要的,但高职院校应把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并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开展各项文化建设。

2.要彰显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防止把文化建设抽象化、功利化,以及不分落后与先进,不分层次高与低,不分品质好与坏,片面追求休闲、娱乐等问题的发生。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育人为本,就要以德育为先。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根本标志,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有崇高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3.要将“以就业为导向”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与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从其诞生时开始,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工人更好地实现就业,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是因为就业的需要。但是根据马克思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们为了眼前谋生和就业的需要不能不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虽然这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以人为本,从大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多工种和多职业所需要的有较厚实基础和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时,不可为就业而就业,不可仅仅局限于为了使学生找到眼前的谋生手段,更应该着眼于长远,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术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的结合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1]熊丙奇.教育熊视:中国教育民间观察[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138.

[2]侯佳,李兴军.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争鸣[J].职教论坛,2008(8):4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34-535,530.

G64

A

1673-0046(2015)4-0142-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院校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