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5-02-13 03:13:02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钢琴教材音乐

孙 威

谈提高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百年来,“舶来品”钢琴已完全融入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中,但在专业教学上却仍以沿用西方体系与教材(曲目)为主,对此,学者们对钢琴教学民族化与建立中国钢琴学派等命题探讨热烈。本文将该命题作为理论基础,从更微观、更具象的角度出发,从以课程体系丰满理论知识、以教材建设夯实实践基础、以授课方式启发创新思维、以从教能力保障教学质量四个方面,阐述提高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愈加全球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外延向内涵建设收拢的发展趋势,都促使高等教育的从业者更冷静、深入地审视自身所处专业领域的现状,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以期进一步推动教育与时代的相适应性。对于开设音乐类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无论是从对我国20世纪初音乐本、专科学校体制的承袭上,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各方生源的吸纳上,钢琴都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群众基础最扎实的传统专业之一,对其教学的种种思考也相对起步较早,学术触角更敏锐,研究经验更丰富。

近年来,高校的顶层设计者与教师愈发认识到,一方面,钢琴虽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乐器,但百年来它已完全融入我国艺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中,我国输出的钢琴演奏家也早已获得欧美主流古典音乐市场的认可,它的物理属性已衍生出了鲜明的文化属性。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钢琴专业教育仍以沿用西方的教法、教材(曲目)为主,尚未安全形成自主化的发展道路,在民族特色与创新能力上均显滞后。因此,强调钢琴专业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强调建立中国钢琴学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成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命题。就此,笔者从更具象的角度出发,仅从课程、教材、授课方式和师资四个方面,阐述在实际教学中,提高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作品的文化特质与审美特征,为钢琴事业的民族化发展与中国钢琴学派的发展积蓄力量。

1.以课程体系丰满理论知识

钢琴专业学生所面对的中国作品,主要分为改编曲和原创作品两类。前者通常指改编自古曲、民族器乐曲或民歌小调,以及说唱、戏曲、舞蹈(剧)音乐的钢琴作品;后者则包括以地方特色音乐语汇等传统音乐素材,或新音乐元素创作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西方的乐器形制、音色与创作技术,涵括并表现了传统音乐对钢琴作品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双向作用力下产生的所谓“中国作品”,更趋向于文化范畴的概念,在交流、行进与对比中体现出“中国音乐对音乐标题性、文学性的爱好”,“对音乐旋律抒情性的重视”,“对音乐的民族性、英雄性、幻想性的偏爱”等艺术风格。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这类作品如此丰厚的内涵,仅凭钢琴演奏专业课的课时与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承载能力,仅凭专业教师个人的讲解与示范,无法完全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积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体现演奏中对中国作品各维度与层次的驾驭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模块、各相关科目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便成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环节。

首先,在必修课模块中,如《大学语文》《诗词歌赋》《艺术概论》等类课程(或教学内容),可利用具象的文字表述,从文学或艺术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意蕴的追求与表达,提升学生对这一语境下艺术作品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如《中国音乐史》《中国美学史》等类课程(或教学内容),则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回溯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包括其中乐器、旋律、律学理论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所产生的音乐现象及作品,以及儒、道、佛、禅宗等不同哲学体系或其它文化思潮对不同音乐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认知、判断、取舍与审美倾向等;如《民族民间音乐》(或《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赏析》等)类课程,则能够通过演唱和赏析相关作品,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其它元素。其次,在选修课模块中,高校更可打破学院、系别与专业的横向限制,鼓励钢琴专业的学生选修与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原为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等,促进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完善其知识结构。这些课程为钢琴专业的学生架构起一个较为科学、实用的理论框架,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民族调式、旋律、节奏甚至结构的熟悉程度,有利于他们在面对中国作品时对作品基调的把握,并为他们在练习与演奏中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理论方向。

2.以教材建设夯实实践基础

关于钢琴专业的教材建设,对于高校和专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稍显尴尬的问题。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教材意味着在既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完成实践练习的基础,钢琴专业学生实践的第一步,正是练习教材中的曲目。而面对钢琴这一“舶来品”,在我们接受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一并接受了它来自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目前,从初学者到高等教育阶段,我国的钢琴专业教学仍然以沿袭前苏联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大部分学生走的还是小汤、大汤、哈农、拜尔、车尔尼、肖邦的老路,所采用的教材与曲目也以相配套的西方练习曲与乐曲为主。其中虽辅以中国作品的教学内容,但数量有限,新作品出现的频率则更低,现有曲目的选用更像是色彩性的补充或点缀,而未形成系统化的中国钢琴音乐教材。

现有教材较为集中的问题,一是教材中中国作品的比例不足,结构更庞大、演奏技巧要求更高、内容更深刻的中国作品更是如此;二是曲目陈旧,绝大多数中国作品——如《浏阳河》、《梅花三弄》《彩云追月》《夕阳箫鼓》《百鸟朝凤》等——多年沿用不变(上世纪90年代后至本世纪的优秀钢琴作品则鲜少收入各阶段的教材中),教师与学生对此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现有的中国钢琴作品尚不足以支撑与形成“由低到高相对完善的体系化的教材,包括与之适应的配合各阶段学习的练习曲”。①代霜蓉《以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多元音乐教育观念下的钢琴教学》,《中国音乐》2014年第2期。但我们也必须警醒,教材是学习的依据,如果中国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提高,学生只是象征性地演奏几首中国作品,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语言和审美特征认识模糊或全然不知,长此以往,这种缺失将不仅仅是遗憾,而且是对本民族音乐语言的遗落和无以为继,更谈不上实现我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和孕育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钢琴学派。

对此,我们要向中国的作曲家和钢琴教育家们呼吁,希望他们能为中国钢琴教育创作、编写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完善各学习阶段的练习曲与乐曲,逐步建设科学、严谨、系统且特色鲜明的中国钢琴音乐教材,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中国风格的钢琴演奏技巧,促使他们在接触中西多元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立足于本民族的演奏风格。

3.以授课方式启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钢琴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近20年来,随着电子数码钢琴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学设备、设施的更新与完善,由一名教师和数名(一般3—5人)学习程度接近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课”形式,也因其师生交流互动效果良好、节约教学成本而逐渐被各高校所推行。这两种授课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单独指导和互相观摩,能最大程度解决学生在演奏中国作品时遇到的技巧与风格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钢琴专业教学应以授课方式变革为契机,鼓励师生共同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学生演绎中国作品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他们最终呈现的个人化演绎,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譬如,突破固有的教学思路,丰富现行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中的曲目,教师可按不同学生的演奏水平、接受程度和性格特点,从更广范围中选取适合其演绎的中国作品;通过小组公开课等形式,鼓励学生就自身所演奏的中国作品,互相观摩、交流体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可从总结共性问题的角度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在动态的双向教学中解决演奏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设以中国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座谈或讲座,通过寓教于乐的讨论活动,一方面搭建师生深入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介绍中国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及作品,介绍中国钢琴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及其演奏与审美特点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比课堂更丰富生动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观赏钢琴独奏、协奏和室内乐等音乐会,以及欣赏民族声乐、器乐的演出,熟悉传统音乐语言,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体会中国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细细品鉴中国作品的韵味。

4.以从教能力保障教学质量

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钻研与付出。由于钢琴的专业教学特点,教师既要讲解、示范中国作品所涉及的知识性、技能性和艺术性,又要兼顾在这一作品类型中学生理解能力与表现力的培养,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而言,这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积累和讲授中国作品时,一是应强调技能与理论的并重,重视相关文献的查阅与研究,不断巩固、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构建,将研究成果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以钢琴艺术为立足点,从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的素材中,寻找、探索中西音乐交融与碰撞后的精髓之所在。二是有能力从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对中国作品的演绎兴趣和热情,尤其对于在西方教学体系下成长起来的钢琴专业学生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补充不同类型与风格的中国作品(古曲改编与现代音乐风格均有所涉猎),是完善其演奏技能与综合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三是不断提高自身多媒体运用与制作能力,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借助网络、音响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借鉴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各专业的先进经验,通过多样化的演示,使学生接触和认识更立体化、多元化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四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中国作品的陌生感与不适应性,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①张力伟、陈秉义、张庆玫等《高等音乐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革命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这貌似空泛的口号,但实际上教师的这些基本素质“不仅仅是性格和品格的体现,更是钢琴教师的从业能力和教学艺术”。 五是正视并重视自身作为学生精神资源启发者的身份,有意识地通过中国作品的教学,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钢琴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作品的演绎,技术上的难点—— 如对古琴、古筝、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力度、旋律与和声的处理、踏板的运用等),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中旋律、节奏与腔调的准确把握等——可以通过大量的观摩与练习达到既定的演奏标准,艺术上的难点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钢琴作品包含的情感往往与西方作曲家个人化的抒发不同,它与我国书法、绘画、舞蹈艺术同理,擅长通过写意的手法,将音乐所承载的情感与意境、韵味融为一体,追求曲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演奏思维,在演绎中表现出作品的整体层次感。因此,对钢琴专业学生演绎中国作品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文中所述的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应在横向上积累史学、美学、作曲、演奏等丰富的音乐理论,在纵向上则达到哲学、艺术、传统文化的贯通,从而以能力的培养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力伟、陈秉义、张庆玫.《高等音乐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马晓霜.《对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音乐大观》2013年第1期

[4]王柯.《我国钢琴作品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3年第21期

[5]马薇、杨日芳.《试析我国钢琴教育民族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J].《音乐时空》2014年第1期

[6]代霜蓉.《以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多元音乐教育观念下的钢琴教学》[J].《中国音乐》2014年第2期

[7]韩冬.《钢琴教材中传统曲目淡化原因探究》[J].《音乐创作》2014年第4期

[8]石翠花.《“中国钢琴学派”振兴之路——我国普通高校钢琴教育民族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音乐创作》2014年第6期

[9]于宁.《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与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0]张瑞蓉、牛婧.《关于地方院校钢琴教学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调研分析与建议——以山西几所高校为例》[J].《音乐创作》2014年第7期

[11]马菲.《民族化视角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道路思考》[J].《黄河之声》2014年第18期

[12]李静.《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年第22期

钢琴 中国作品 能力

孙威 (1970 ——),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

(责任编辑 霍 闽)

猜你喜欢
钢琴教材音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