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英,史进保
( 井冈山大学 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
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制约因素和机制创新
余树英,史进保
( 井冈山大学 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
在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是当前我国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针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与党支部设置之间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应在学生社团中逐渐推进党支部建设的实体设置,规范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党支部的相关保障和监督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社团党支部的建设效能,借助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进而展现出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更为广泛且有力的党员群众的标杆作用。
学生社团; 党支部建设; 制约因素; 机制创新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资源优势,是学生聚集地,自然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阵地。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社团基础上建立起党支部的实践还比较少,即使一些按照临时党支部模式建立起来的学生社团党组织,其作用发挥也不是很明显。基于此,拟根据新时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对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问题进行探讨,着重从其影响因素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和提升对策,希望以此促进并实现高校社团与党支部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进步。
(一)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但通过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高校——院系——年级——班级”的党组织设立模式,很少有专门在高校学生社团设立党支部的运行模式。当然,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其在凝聚学生、发动学生、引领学生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为此目前有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在学生社团设立临时党支部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
目前,在少数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作用发挥方面,笔者调查发现,其效能体现不是很满意,突出体现在:一是,学生社团非常注重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政治理论学习等党的活动参与不多,开展不够。据笔者所在高校社团党支部工作现状来看,基本上每月都会组织一些社会助学、企业调研、支教服务活动,以及数量较多的文体活动,但真正组织学生社团中的党员、团员认真系统地学习各种政治理论知识却相对较少,即使偶尔组织一些学习活动,也仅仅只是对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简单地宣读一下,缺乏后续深入地分析、讨论与实践;二是,学生社团比较注重内部管理,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党组织的管理与引导。目前,我国各高校学生社团基本上都建立了团体活动章程,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运作进行了明确规范,但在学生社团党支部建立方面,由于实行的是和我国基层党支部相对统一的运作模式,在具体社团活动中与党组织的契入性和融合度不够,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作用不很明显。据笔者对学生社团活动影响力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管理作用发挥得较好,而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管理却缺乏具体且明确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团组织领导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而党组织一般不会直接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再加上目前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数量较少,由此就不由自主地降低或减弱了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
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当前的建设和管理的确不容乐观。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无疑是十分肯定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组织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处于核心地位,而学生社团作为凝聚学生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地。
1.在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有利于借助社团阵地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几乎涵盖了全部学生群体,并且一个人同时申报几个学生社团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生社团所涉及到的活动内容更是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范畴,而这些活动内容和活动对象,也都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和重点人群。因此,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这一载体,推进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能够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新形式,扩展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升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力。
2.在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领作用。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其对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五四”青年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力量,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高校推行学分制,学生的班级观念普遍淡薄,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违法行为,在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影响着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的正确方向和良好效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组织能够参与其中,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那么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社团与党支部建设的互促互进、协同发展[1]。
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整体发展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受以下几个原因的制约或影响:
(一)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与党支部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属于高校团委,而团委属于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青年组织。高校党委下属的党总支或党支部建设,一般设在院系或其下属的年级或专业,这种设置结构较为固定,也便于规范管理。而高校学生社团则相当于打破了高校内不同院系、年级、班级的界限,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集聚在一起,其设置结构较为松散,主要依靠社团章程和高校的一些管理规范来运作,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社团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一旦发挥出集聚力量时,能够产生出非常大的影响或后果。因此,结合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党的创新工程,在学生社团和高校党支部建设之间寻求更为紧密的结合点就显得更为重要,而推进学生社团党支部的实体设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学生社团良好的参与度与党支部建设的认同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作用整体发挥得较好,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的各种体验实践、文体活动中,有着较好的学生参与度,发展效能也不错;但由于高校党的工作长期将自己放在较高的地位,相对“接地气”不够,再加上在高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整体不高,从而影响了社团组织学生对党支部的认同度。据笔者初步统计发现,在一般高校学生社团中,85%左右是团员,党员的比例不足15%,再加上这15%的党员在发挥先进性和模范性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社团活动也很少与党支部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党支部建设工作是院系、年级、专业方面的事,学生社团是团员青年的事,两者各有侧重点,也不必联系或融合在一起[2]。
(三)学生社团临时党支部的设置难以落实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前文述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很少设置党支部,即使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党支部的设置,一般也是按照虚体化的运作模式,即临时党支部模式,这种没有纳入正规管理的党支部,在承担学生社团党员教育管理中自然大打折扣,时间长了,这种临时党支部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困境。与此同时,从上级党组织管理角度来说,对这种临时党支部也不是很重视,只是在一些重要活动或有任务时,临时让学生社团的临时党员参与一下;而这些党员由于在所在院系、年级、专业和学生社团中同时具有党员身份,有时实在分身乏术,有时即使参加了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社团临时党支部的安排也不是很尽心,进而影响了学生社团临时党支部建设的实质效果。
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破解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制约因素,其根本着力点仍在于机制建设及其管理创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以上分析,在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方面,重点要从机制改革上做文章,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宏伟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将党的旗帜插在学生社团上,以此发挥更为广泛且有力的党员群众基础性效能。
(一)在学生社团逐渐推进党支部建设的实体设置
具体方案为:(1)在坚持现有“院系——年级——班级”的党支部建设模式上,推进学生社团,建立起实体化的党支部设置,与“院系——年级——班级”的党支部建设保持同步;(2)将目前在学生社团中担任职务的学生党员关系,由原来所在班级党支部转入到学生社团党支部中,普通社团成员中的学生党员原则上仍然留在原来“院系——年级——班级”党支部中,对个别有强烈要求的普通社团成员中的学生党员,也可转入学生社团。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现行党员关系转移制度,对党员正常流动是持肯定态度的;(3)学生社团党支部的上级管理部门为党委或党总支,可以在高校团委中设立,也可在高校专门成立学生社团党委或党总支(根据高校的规模,如果社团学生数量较多的,可以设立党委,如果社团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的,可以设立党总支)。当然,有的高校将学生社团党委或党总支,与高校团委合署办公,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党支部建设实践;(4)在今后党支部管理中,上级党委或党总支对学生社团党支部进行具体管理,每年度可制定具体的学生社团党支部发展党员数量计划,重点从学生社团中担任职务或参与活动的团员青年骨干中发展党员[3]。
(二)规范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运行管理
具体来说,严格按照高校现行“院系——年级——班级”党支部建设和管理模式,推进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运行管理。同时,结合学生社团实际,社团党支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二是,加强社团管理人员或活动骨干的队伍建设,达到“又红又专”的标准;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社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四是,按照党员标准和上级党组织的发展计划,做好学生社团党员的发展工作;五是,做好《党章》规定的、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党支部建设工作。
(三)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党支部的相关保障和监督措施
在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中,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高校学生社团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运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监督,要按照当前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生社团的特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给予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包括经费投入和资源配备,且都要确保落实到位;二是,要建立起与时代接轨的党的内部监督机制。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大了党内监督实践和相应的机制建设,这些也应该在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中有所反映,特别是要吸收更多的监督主体参与,其中社团党员和团员青年都应该有机会参与其中,进而建立起由基层党员和服务对象进行评价的社团党支部建设机制;三是,对于一些不利于社团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制度,要进行及时清理,必要时上级党组织应出台专门的学生社团党支部工作手册,使社团党支部工作有依据,相应的措施有明确的保障,监督规范化。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专业优势,提升社团党支部的建设效能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学生社团;另一类是基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形成的共同目标,进而建立起的专业化的学生社团。
在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学生社团中,由于这种学生社团大都与文体活动联系紧密,其组成人员一般具有相同的话语体系,个人特质与组织特征较为类同,较容易形成共同的话语权,因此这种学生社团党支部应该立足专业,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社团专业学习相结合,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开展系列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提升社团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认同感,来展现共同兴趣爱好中蕴含的时代正能量[4]。
在专业知识类的学生社团中建设社团党支部,由于具有较为专业的知识素养,因此,要注重发挥专业优势,立足本职谋发展,整合学生党建、社团建设、创新创业等多种因素,最大可能地聚拢专业领域的学生精英,通过党组织引领支持下的良好专业能力的呈现,发挥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创造能力,向社会散发出高校学生社团的时代风采和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效能。
[1] 阮俊华,沈黎勇,金芳芳.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42-44.
[2] 应飚,申玮,李金林.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56-57.
[3] 李景玉.高校社团党支部实体化建设的路径创新[J].党政论坛,2014,(3):24-25.
[4] 苏足向.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创建党支部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6):63-64.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in the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
YU Shuying, SHI Jinbao
( Commercial College,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
It is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of our Party's construction to establish the party branch among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view of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existing betwee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 bran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Party system reform formulated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our country should gradually promote entity set-up of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among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s, standardize its operation management, formulate and improve some relevant security and supervision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and enhance the party branch's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n virtue of the mechanism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more broad and powerful party members' mass base in the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 is fully played.
college associations,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restrictive factors, mechanism innovation
D262.6
A
1673-9639 (2015) 02-0123-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4-11-11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研究”(JXGXDJKT.QN-201415)研究成果之一。
余树英(1979-),女,江西上饶人,井冈山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史进保(1963-),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