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强 吴宇琳 陈锋平
(杭州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6)
国内很多城市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以此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在商业等领域的运用,还包括各种技术在民生领域的智慧性应用,即向市民提供“智慧民生”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正是“智慧民生”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休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社会的标志。国际图联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具有向用户提供“休闲服务”的职能,应该是满足人们休闲权利特别是公共文化休闲权利的重要部门。图书馆是拥有丰富文化休闲资源和新技术应用的公益性场所,树立人性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元服务内容是其应有之义。图书馆依托新技术应用,通过搭建多维休闲空间、开展新技术体验服务等举措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休闲需求,促进大众“转知成慧”和“万众创新”。
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馆。它具有物联网的特性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智慧图书馆构建要素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可以简单表示为:智慧图书馆=智能馆舍+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并通过由人所操控的物联网实现智慧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1〕
大杭州“中心馆—总分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以杭州市智慧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业态贯穿其中,构建面向市民提供智慧社区文化服务、面向智慧经济提供科技查新知识服务、面向市民终身教育提供智慧学习的平台,最终成为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休闲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为大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休闲服务。
世界未来学协会副会长格雷厄姆·莫利托指出,休闲将成为新千年五大发展引擎之首,2015年将是一个转折点。〔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五天工作制”后,国内图书馆界开始对图书馆与文化休闲服务展开相关研究,并侧重于理论方面;近年来,随着休闲文化的兴起,图书馆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向实践性研究方向发展,取得良好成果。
图书馆休闲服务功能与智慧图书馆休闲服务功能是一致的,后者的服务理念是前者的升华,其功能定位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明确图书馆休闲服务在整个社会休闲系统中的位置及特点。按照供给渠道来说,应属于自我供给、公共供给和商业供给中的“公共供给”范畴,是城市休闲供给系统中最基础、最稳定和最普及的一环;按照城市休闲系统具象化的载体来分类,属于文化子系统、娱乐子系统、健身子系统和游憩子系统中的“文化子系统”范畴,是城市休闲系统中最具有文化意义的休闲项目,属于高雅文化休闲。〔3〕
二是明确图书馆休闲服务在行业内的“合法身份”。在阮冈那赞“五定律”、国际图联相关规定、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以及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等相关文件、规定、条例中均有图书馆需要承担“提供公共文化休闲服务”的内容。同时,按照行业发展趋势,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曾经并且正在随着所处战略发展环境不同、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和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或变换,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人才、空间等资源也将随之而进行优化组合,以满足读者主流需求。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服务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
图书馆在发挥文化休闲职能时,要注意和谐有序地发挥图书馆整体文化功能,图书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依据服务主体对象及承担的任务正确定位本馆的文化休闲功能。〔4〕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杭州市智慧图书馆建设成为“为民办实事”工程,其在文化休闲服务方面的准确定位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文化休闲模式中公共图书馆休闲服务模式具有“知识性”特点并具有“健康文化”的要求,这是图书馆文化休闲服务与其他行业休闲服务的本质性区别。在国内公共图书馆中,东莞图书馆率先提出将“休闲”作为办馆理念之一,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工作,走出了一条充满特色的发展之路。〔5〕近年来,大杭州“中心馆—总分馆”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直注重把向市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纵观几年来的服务模式建设,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大杭州“中心馆—总分馆” 各级图书馆开展休闲服务活动初期,一般以图书馆阵地服务为主,以充分挖掘本馆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智能馆舍、现代信息技术和智慧化设备等的潜力和作用,追求全面化、多样化的服务局面与效果,以满足读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休闲服务需求。
阅读推广、视听欣赏、知识讲座、展览活动、少儿活动等成为常态,心随阅动、文澜大讲堂、小可妈妈伴小时、天竺书香、映像西湖、走读富阳、诵读国学等成为文化休闲服务的有效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每年1000余场次读者活动极大提高了广大读者文化休闲的选择权。但是,如何提升读者的主动参与性也逐渐成为图书馆不可回避的课题。
读者的需求是丰富多彩并且无穷尽的,图书馆虽然拥有海量的资源,但图书馆馆员数量有限、专业知识背景有限、潜力挖掘有限的事实促使图书馆人以创意和智慧拓展服务内容,转换服务范式。
以杭州市各级图书馆为例,截止2014年编制内、外从业人数约666人,要想依靠这些从业人员完全满足800多万持卡读者的多元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在智慧图书馆平台上,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读者的“文化自觉性”。对读者提出的各种创意服务项目,图书馆不仅在项目策划上给予充分肯定和帮助,而且在技术、宣传、实施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有专长的读者与图书馆进行良性互动,与其他读者互动,让这部分读者在享受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供志愿服务,以己之长服务他人,慢慢培育读者的“文化自主”生态。
近年来,这种读者与图书馆、读者与读者之间良性互动平台的搭建取得良好的成绩。“总有一种声音打动你”、“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文澜沙龙”、“市民学堂”、“运河少儿影评院”等诸多已经形成品牌的活动项目,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志愿者策划、组织、实施各种文化服务,让高雅的文化休闲走进大众;市民合唱团、红酒品鉴、文澜沙龙杂志、咏秋社、公益培训、少儿影评等成为读者展示才华和奉献义工精神的载体。
在新技术环境下,杭州市智慧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双向结合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搭建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的平台。它以“三网融合”和网站、手机、电视的全媒体多终端服务开业界先河。其中电视服务终端的推出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数字服务“进家庭,入手机,上桌面”;网站平台以各层次市民为目标人群,设有资源检索、参考咨询、视听专区、在线图展、培训教育等九大栏目,涵盖多学科数据库资源,是集中体现现代图书馆文献收藏、传播和社会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平台。人性化的界面设计让用户可以平等地学习、交流,激发灵感和展示成果;手机平台利用及时互动性和强制携带性的特点,以上班族和年轻人为目标服务群体,提供直接访问“今日头条”、电子资源在线阅读和图书馆活动信息动态播报等特色服务,使读者能够便捷地体验到图书馆丰富的文化休闲服务。电视平台主要以中老年用户和周末休息在家的人为目标人群,页面设计简洁、易操作,提供69个主题系列的视频资源以及大量的数字杂志阅读服务。〔6〕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细分化、聚集性的新型服务方式打通线上线下链接,实现了“图书馆服务嵌入市民生活”的愿景,展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水平,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让读者的文化休闲项目和内容更加丰富。
二是创建微博微信服务平台,拓展文化休闲服务范围。微博微信是一种新兴传播形式,突破了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方式,适应了新技术环境下新一代读者的移动阅读需求,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内容、推广信息资源、听取用户心声、改变服务理念、树立图书馆品牌形象的一种很好的交互式新手段。杭州图书馆在新浪和腾讯上开通“杭州图书馆”微博公众账号,实时与读者互动,主要设有活动信息、知识分享、业内动态等栏目;微信主要设有活动报名、读者个人阅读账单查询、浏览电子资源、个人图书馆、图书推荐、公告服务等功能。
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高品质文化休闲服务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近年来,图书馆由“第二起居室”发展成为“第三空间”,不仅表现出业界在服务理念方面的更新,也说明读者对文化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杭州市公共图书馆针对读者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注重落实。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一个向广大市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第三文化空间”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多维空间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的服务空间。
一是注重传统业务的传承,致力于实体空间的打造。在“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结合现代图书馆服务需求,融入绿色管理理念和智能楼宇技术,形成独树一帜的家居式装修风格,打造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公共空间;90%面积对公众开放、无障碍和大开间以及全开架阅览的空间布局和装饰设计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在人中”的阅读环境,书房式布置营造出居家式文化与休闲氛围。
二是关注读者的时尚、多元需求,尝试虚拟空间的构建。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生活“第三空间”中最具文化特质的地方。杭州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和创新性服务塑造出了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一个让读者能够放松、消遣、学习、交流、思考的地方,一个能够为平凡生活增添色彩的地方,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一个深受社会各界和公众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天堂。
基于“多元”概念的“第三文化空间”是杭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智慧化服务平台过程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依托,讲座、展览、阅读、沙龙等传统业务形态和演出、文献出版、视频制作、数字广播、微信微博、数字电视、24小时微型图书馆等新服务形态相结合,形成了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文化休闲服务体系,从而为读者享受到满意的多元文化休闲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分层服务”概念的“主题分馆”和“专业图书馆”是杭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纵向细分化服务的依托,音乐分馆、生活主题分馆、佛学分馆、印学分馆、棋院分馆、盲人分馆、科技分馆、运动分馆、电影分馆、运河文化分馆、少儿分馆,分布在杭州市不同地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为不同层次和群体的读者提供差异化、专业化服务,成为聚拢社会各界文化力量的有效触角。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根据目前图书馆行业发展趋势和规律,未来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服务将会具有更多的“智慧因子”,主要体现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整体规划、图书馆员智慧潜能的开发以及对读者“文化自觉”的智慧性引导。
随着新技术应用在图书馆领域的行业化加深和成熟度提高,基于物联网基础上RFID技术〔7〕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升级应用〔8〕,智能化技术对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服务的影响将会逐步扩大并凸显服务效能。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随着对图书馆员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人文智慧服务的效能不仅将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四种主要服务形态的深度融合方面得到印证,也会在图书馆员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深度跨界发展方面得到印证。
〔1〕 阮孟禹.“智慧”语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刍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 (12):111—114
〔2〕求是理论网.城市经济的文化发展路径〔EB/OL〕.http://www.qstheory.cn/jj/qyzh/201006/t20100621_33545.htm
〔3〕牛国强.城市文化休闲系统下的公共图书馆休闲服务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 王京山,王锦贵.论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J〕.新世纪图书馆,2005(5):3-6
〔5〕 苏静芹,李正祥.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休闲服务及其实践〔J〕.图书与情报,2011(5):105—109
〔6〕杨向明,寿晓辉.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以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2):77—79
〔7〕 刘淑萍.NFC 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4(8):91—95
〔8〕付跃安.移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