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深圳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02-13 00:39:36江社安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深圳人才

江社安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深圳未来五年的目标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该报告第一次把建设创新型城市置于深圳未来发展目标战略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深圳创新发展的突出优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经济规模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批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突出优势。

一是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速凸显。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高位递增,2014年占GDP比重达到4.02%,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8.9%,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其中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1/5,并率先在5G领域布局,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过半,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技术研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深圳正加快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引领式创新跃升。

二是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快速育成。深圳培育了45家聚焦于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现已成为引领源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华大基因研究院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中心;光启研究院由归国留学生创办,拥有来自近40个国家300多名高水平研发人员,成立近四年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800件,迅速在超材料基础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三是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和有影响力的创新人物加速涌现。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获中国专利金奖8项,占全国比重超过1/6。深圳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员分别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2014年国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5席。

四是创新型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接近1.9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以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研祥智能、大疆科技、超多维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梦之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众创平台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浓厚。

二、创新型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创新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趋之若鹜的大趋势、大潮流、大方向。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广州、杭州等城市也形成了各自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上海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城市和国内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致力于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发展,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亟需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引力不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首要的战略资源。深圳人才自给率低,人才资源主要依靠引进,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内部人才环境优势有所下降,人才发展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居住成本上升较快,薪酬相对优势下降,是当前制约深圳引进人才的首要因素;深圳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载体较少,又存在科研配套、专业服务、公共服务等短板,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吸引力不足。2010~2013年,深圳人才调出与调入比例由3.5%上升至6.05%,九成以上为高学历的年轻毕业生。只有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产业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建设适宜人才生活居住和创业就业的发展环境,巩固和提升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增强深圳的发展后劲。

二是创新服务功能需提升。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深圳市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数量少;与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城市相比,深圳市由世界科学技术领军人物主导的实验室更少,国际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城市创新服务功能不足,迫切需要推进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生产生活成本增长过快。当前,受国内人口代际结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趋严以及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全市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企业营商和居民生活成本进入全面上升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拐点正在到来,有关方面数据显示深圳流动人口也呈下降趋势,必将对深圳劳动力供给带来显著影响。据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国际”公布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全球240个城市中,2013年深圳生活成本排名居第40位,在中国仅次于香港(第14位)、上海(第30位),高于北京、广州等城市。深圳已经率先进入高成本营运时代。只有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发展模式,才能克服生产生活成本升高带来的压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深圳人口高度密集,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在特区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相对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沉重等。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油气、煤炭资源全部靠区外调入,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生态用地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碎片化,部分生态功能退化,生态敏感地区保护力度不足,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资源环境的紧约束仍然成为制约深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能否寻求科学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升环境承载力,实现创新型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支配和决定着深圳市的发展前景。

五是城市空间不足。深圳土地面积较小,土地资源过快消耗,未来发展空间不足。与国内经济实力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苏州等主要城市比较,深圳土地总面积、未开发建设土地面积和未开发建设土地所占比例都是各城市中最小的。深圳土地面积只相当于重庆的2.37%、北京的11.90%、天津的16.39%、苏州的23.01%、广州的26.27%、上海的30.8%。目前,全市已建用地接近900平方公里,除了生态控制线划定的974平方公里,剩余的可发展建设用地已所剩无几,可建用地中的95%以上已进行了开发建设,深圳未来发展仍然面临土地空间的较大约束,必须通过推动创新型发展,更加兼容化、柔性化、高效能利用土地,为深圳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强优势、补短板、善合作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特点,深圳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体制先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举措,激发创新活力激情,形成良好创新环境氛围,让创新成为特区新标杆和强大可持续动力。努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市建设,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开放创新引领示范区、创新创意产业先导区、创新创业天堂和国际创客乐园,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把深圳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家战略中有重要地位、对区域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国际创新中心。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善于合作上下功夫。

一是强化优势。力争到2020年,深圳率先在创新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套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率先在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团队,涌现一批闻名世界的品牌和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和政策支持服务体系。

二是补齐短板。强化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服务能力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加强深圳的基础教育、特色教育、高等教育,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质量,缩短这方面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差距。着力争取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和人才在深圳集聚,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在深圳落户,大力建设人才特区,营造更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在较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基础上增强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动力。

三是善于合作。在城市物理空间强约束下,深圳必须着力拓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合作范围。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合作,拓宽国际创新合作空间,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创新合作;深化“深港创新圈”合作;与珠三角“3+2”(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一体化城市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通过合作集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提高深圳创新的辐射带动能力,产生创新的溢出效应和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创新型深圳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