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娟
七年级生物教材的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一些物理、化学的名词,如无机物、有机物、能量、浓度、扩散等,而物理、化学课到八年级、九年级才依次开设,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对知识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障碍。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理化知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生物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应对体会,与大家同享。
1.对遇到的理化知识既不能视而不管,也不能随意增加难度,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教材中的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理化知识,若对这些知识不做解释、不处理,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介绍理化知识时,力求通俗易懂,不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例如,学生有过未见鲜花却先闻到花香的经历,用此例解释扩散现象,有生活体会的七年级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讲述有关“能量”时,告诉学生每天吃的食物中贮藏有化学能,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当我们吃进食物后,身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这力量就是化学能转换提供的,化学能是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换储存的,能量是存在的而且还可以转换,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利用演示实验,活化理化知识。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理化知识的学习中,采用演示实验来“活化”,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
4.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对“浓度”一词进行处理时,演示两杯同样的温开水,分别加入1勺和5勺白砂糖再搅匀,选几个学生分别来品尝,说出感觉。因为平时学生有喝糖水的体验,使学生迅速建立了与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在解释“扩散”的概念时除了举例,还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以上的处理方法,让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效、快速地解决了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传授造成的障碍,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兴趣。
5.充分发挥教材中“小资料”的优势。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课外读”“想一想”“讨论”“小资料”等小栏目,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运用,有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6.对涉及的理化药品、仪器的使用着重强调注意事项。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涉及酒精、酒精灯、吸管、烧杯、表面皿、碘酒等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紧,不能像化学老师那样系统规范地讲解,但一定要把学生最易造成事故的环节预测清楚,并作为令行禁止的条款来宣布。
总之,认真研究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方式,会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方便,克服学生接受知识的障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