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2015-02-12 22:25:01李冠恩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系统论理论课理论

李冠恩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增城 511300

“系统”源于希腊语,有部分构成整体之意。一般系统论普通认同的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有序排列联结的、具有某种特性、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从系统角度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能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去控制、管理、改造和创造一个达到功能优化的新系统,满足人们的目的与需要,从而使系统论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系统论角度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状与改革是一种新的出路。

一、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改变过往单向教育改革方式,与相关教育全方位协同共进,使教育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系统化的内容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构建与运行的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首先要求教育内容应当具有全面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法律教育、纪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次要求教育内容必须要具有发展性,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展开讨论、归纳总结,提出新的理论与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符合青年一代渴求;再次要求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层次性,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需要有效的执行机构来保证。高校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主要由学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各院(系)部为单位的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三大部分构成。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行政系统是具体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各院(系)是具体工作实践者。只有三大机构形成一个整体,根据某段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变化出发,运用马列思想体系、伦理道德以及现代化教育与管理手段转变学生思想,将有限的时间、各种信息与活动、现实环境等协调起来,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营造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合力形成的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要素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高雅、健康的学校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顿学校周边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化作用。

二、从系统角度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

从系统论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综合的考量,就要将整个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找出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关系,再根据当今政治形势、教育环境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遭遇的困境。

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从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传播等方面进行考量。从政治理念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与人权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个体自由空间得到空前的彰显。但自由和个性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主灌输理论为主导,如列宁当年首次提出灌输理论一样,是带有一种“反自觉性”的素质,当代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效的发挥。从经济体制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给青年学生带来强烈的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念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施教者和受教者中来,过去施教者从外部“输入”知识,自上而下“教化”受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在教育传播上,党先进的思想理论在教育传播大众化进程中明显滞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存在“期望峡谷”现象,施教者掌握先进的理论,站在峡谷顶高瞻远瞩,而受教者在谷底难以理解、触及和践行,从而产生巨大的期望落差。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大学生群体未能正确选择自身的价值定位,容易在社会思想浪潮中随波逐流,追求感官性和刺激性,导致一些诸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凤姐”、“杜甫很忙”恶搞文化渗入校园并得以迅速传播,对起到规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从施教者、受教者、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因素进行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由传统老一代和年轻新一代组成,老一代施教者学术品德端正、理论功底深厚,能做出良好的表率,但与青年学生在时代环境和经验阅历有着天然的差异性导致了他们与青年学生有着心理代沟;新一代施教者能与青年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但容易在对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的同时,动摇价值取向,严重时会被受教者同化,极个别教师迎合学生要求民主、自由,在课堂上鼓吹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夸大我国社会主义当前所遇到诸如腐败等问题,将腐败问题归根于当前的政治制度,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不喜欢或者不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施教者对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具有先天性的抵触心理,施教者抽象的讲解,加深青年学生的排斥与抵触。从另一方面看,青年学生刚步入成人行列,心理尚不成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管制教育的特点,极容易成为青年人排斥对象。从系统介体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系统介体便上内容与方法。青年学生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教育方法过于单一、陈旧。据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一项大学生对高校理论课教育评价的调查显示:63.5%的学生表示 “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39.6%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非常陈旧”;41.2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都安排课外实践课时,但都是放羊式由学生自主安排,过于强调传授理论知识的 “第一课堂”而忽视生动、感性的“第二课堂”,难以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感。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结构,提升实效

1.从系统整体角度推行理论一体化课程改革

系统论认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各子系统简单相加的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是如此,保持整体性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强调整个系统由各部分因素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正如冯锦聚教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理论体系,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关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类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帮助青年学生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实现人民解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同时,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看作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坚持自身系统优化与社会系统及其他工作协调发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形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提升整体效果,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核心地位。

2.实行“教学管”的质量监督体系

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管”就是从微观的角度将施教者、受教者、管理部门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各要素之间既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实行“教学管”质量监督体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性,就要牢牢把握教学质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系统的灵魂。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施教者、受教者和管理者“乐教、乐学、乐管”,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运行机制。而提高教学质量,关系因素在于施教者。要将教师放在“教学管”质量监督体系的首位,充分发挥教师教与管的主动性,又要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高校加强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师资培训体系,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社科骨干培训班、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教管互动。学校领导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程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从宏观指导,以管促教,建立老师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以管促教,以管促管保障教学顺利完成,向课堂要质量。大力鼓励教师对课堂进行科学管理,突出教师课堂管理的作用,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教”与“管”的根本在于“学”,学生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整体质量监督体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植入人格、素养与专业课程群中核心之中,将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为学校重点学科,使学生充分体会课程的重要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只有平日持续的勤奋好学才能获得优秀的成果,实现以管促学。

3.开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网络“第二课堂”

调查显示:61.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最主要因素。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学生依然是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25.5%。因此,互联网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阵地建设关键的重点领域。青年学生还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面对互联网的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辨析能力,容易抵制不了诱惑而误入歧途。因此,网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的主流思想,针对青年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进行全面报告,客观评论,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开设客观评价西方国家的专题栏目,引导青年学生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观念交流与碰撞之中找到方向,不会迷失自我,增加青年学生的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社会主义信仰。高校组织思政骨干教师建设和维护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题网站,增加与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话题,吸引他们到红色网站中来,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隐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王茂涛.系统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50-151.

[2]杨琳.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5):33-35.

[3]孙晓晖.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灌输理论的当代考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5):84-87.

[4]尹德志.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6-68.

[5]李志锋,胡惠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14-16.

猜你喜欢
系统论理论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