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珠 峰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700)
近五年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综述
邵 珠 峰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700)
泰山文化研究为时已久,近五年来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从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研究、对碧霞元君封号问题的研究、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传播与香社活动研究以及岱顶碧霞祠建筑的研究等。
泰山;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综述
泰山文化研究为时已久,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的研究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得以全面展开,2010年枣庄学院陶道强先生的《近三十年来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一文详细爬梳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碧霞元君信仰研究情况,还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如今五年过去了,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果,笔者试着梳理一番,以飨同仁。
经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为“碧霞元君”的论文,2010年至2014年共计239篇,平均每年48篇左右。其中大部分只是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有所涉猎,仅有少部分是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的专门研究。另有港台及海外论文中也有相关研究。除论文外,也有部分研究泰山文化或民俗信仰的专著对碧霞元君信仰有所论述。从这些论著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的研究方向上看有以下几点:
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文献通考》所载宋真宗东封泰山发现玉女石像:“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自此开始了对泰山女神的崇拜与祭祀。近几年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对此又提出了新的观点。
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周郢《从巫山神女到泰山玉女》[2]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对巫山神女与泰山玉女之间的承继关系做了详细考论后认为:巫山神女的原型之一即是源自齐地巫儿,而泰山玉女则是其神格在故乡的部分遗存。这就为研究碧霞元君信仰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值得继续深思。日本学者石野一晴在《泰山娘娘考》[3]一文中也根据与泰山有关的明代文献,否定了碧霞元君信仰源于北宋的观点,认为碧霞元君源自泰山本地的女神信仰,到了明代中期被称为“碧霞元君”,民众则称为“泰山娘娘”,之后其影响力逐渐扩展。韩秉方《碧霞元君信仰初探》认为碧霞元君之号是道教中人提出的,其出现时代早至金元,晚至元明之际。[4]王丹彤在《泰山女神的母亲原型及其形象变异》[5]中阐述了碧霞元君信仰最初的母亲形象及其变异,同时探讨了泰山玉女到碧霞元君的演变过程。连振娟《双性同体的变相回归——碧霞元君信仰的意识溯源》[6]以碧霞元君神职功能入手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对碧霞元君信仰本身做出了新的审视,认为碧霞元君神职功能的拓展及性别的模糊,促使着碧霞元君“双性同体”的回归,随着历史演变,碧霞元君“双性同体”的回归只是一种变相的回归,并没有达到最初的阴阳一体、阴阳互补、阴阳和谐的状态。刘慧在《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7]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碧霞元君信仰文化,叙述了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背景及名号的演变、功能的演变过程,同时还对碧霞元君与东岳大帝的神性做了比较。
关于碧霞元君封号的来源,历来也是学术界争论的难题,目前有几种说法但仍无定论。刘铭、徐传武《“天齐仁圣帝”和“碧霞元君”两个名号的来源与发展考论——兼及<水浒传>的成书时间》[8],根据道教经典《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中已有“碧霞元君”名号,判定“碧霞元君”之号元代已出现,同时分析了这一名号出现在元代道经中的原因。又根据明前期对民间信仰的抑制和明中期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的大范围普及,判定《水浒传》成书应在明代成化十九年之后。碧霞元君与海神妈祖作为南北方两个女神形象相似之处甚多,神职功能与影响力也相对趋同,甚至称号也相同。孙晓天等《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9]探讨了泰山女神与海神妈祖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的原因,因泰山女神与妈祖神灵职能趋同并逐渐融合促使两位女神共享称号。清初出现的《天妃经》,称明崇祯朝曾加封妈祖为“碧霞元君”。此事屡经学者考辨,多认为出自道士假托。周郢《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10]以《颜神镇志》等新史料佐证,考明崇祯帝敕封“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神号确有其事,只不过所赐封者并非妈祖,而是泰山娘娘。其事在崇祯十三年(1640)九月。文章还分析了泰山娘娘与妈祖封号混淆的原因:共用“天妃”称号和南北两个圣母神格的逐渐融合。
明清时期民间崇祀的繁荣,推动了霞元君信仰的兴盛。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这一时期的碧霞信仰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民间崇祀十分繁荣兴盛,随着皇家、国家对碧霞元君的祭祀,这一繁荣更趋扩展。明代中后期对碧霞元君的崇祀甚至超过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至今其信仰之俗也未曾中断。周郢《泰山碧霞元君祭:从民间祭祀到国家祭祀——以清代“四月十八日遣祭”为中心》[11]一文将碧霞元君祭祀的历史演变概述为从民间祭祀到皇家祭祀,再由皇家祭祀到国家祭祀。同时论述了碧霞元君祭“国家化”对泰山信仰的影响。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神祇地位变迁探究》[12]一文对明清时期泰山神灵地位的变迁即碧霞元君与东岳大帝地位的变迁做出了考述,对明代中后期碧霞元君的崇祀超越东岳大帝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原因与东岳大帝回归官方祭典、碧霞元君神职广大等诸多因素有关。碧霞元君信仰的繁荣对泰山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郢《从庙堂到民间:明清时期泰山文化之转变》[13]一文对此有详细论述,随着国家祀典衰替,民间碧霞元君信仰兴起,泰山上的活动主体也由庙堂转向民间,民间祭祀力量主导了泰山文化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段泰山发展成为“民俗山”。周郢《明清之际的碧霞元君论——兼与彭慕兰先生商榷》[14]一文先是对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两朝的发展做了详细梳理,同时针对美国汉学家彭慕兰提出:“清嘉庆之后碧霞元君失去了大多数精英的供奉,而乾隆本人从未到过碧霞祠”的观点,做了驳论。文章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认为碧霞元君信仰在嘉庆之后并未没落,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亲祀碧霞祠,而且清廷对泰山碧霞祠的国家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1910年。
影响碧霞元君信仰的繁盛的因素很多,其中国家祭祀、官方态度影响颇大,而道教对碧霞元君信仰的吸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元林、孟昭锋《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15]分别对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作了分析,随着泰山神女的民间崇祀发展,道教顺应统治者需要为之打造了“碧霞元君”的华丽包装,进而被统治者所接受而纳入国家祭典之中,使泰山女神的地位扶摇直上。统治者对碧霞元君信仰的态度更决定了其神灵地位的变迁。陶道强《官方因素在民间信仰中的主导性探析——以明清碧霞元君信仰为例》[16]论述了官方对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信仰中的主导性作用,认为官方因素的参与对普通民众信仰提供了保障,从而使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更加繁盛。对碧霞元君信仰的态度在明清官方士绅中也不尽相同,代洪亮《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明清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分析》[17]分析了明清士绅阶层对待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持反对态度的认为碧霞元君信仰乃是“淫祀”;赞成者则认为碧霞元君信仰应当纳入国家祭典,是国家神道设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态度人群则认为碧霞元君信仰只是东岳大帝信仰的组成部分,未作褒贬之辞。这三种态度始终伴随着碧霞元君信仰的发展,从而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琰、秦国帅《新发现的碧霞元君弘济经碑初探》[18]考证了周郢新发现于肥城陶山的碧霞元君《弘济经》碑,并评述其碑对碧霞元君信仰研究所具之重要意义。
碧霞元君信仰明清以来十分繁盛,其波及区域也十分广泛,自山东至周边省份,再至全国甚至全世界。而对其地域传播的研究主要针对香社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碑刻文献记载,以及碧霞元君信仰在各地方所遗存下来的建筑、庙会等信息。暨南大学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进香及相关问题研究》[19]考述了明清时期泰山进香的主要阶层及各阶层进香的原因。明清时期,皇室贵族、普通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是泰山碧霞信仰中的三个阶层,他们前来泰山进香抱着各自的目的。而作为进香主体的平民阶层来自全国各地,明清时期这一范围不断扩展,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香客的地域分布研究》[20]一文对前来泰山朝拜的香客所处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泰山现存香社碑刻及题刻楹联所载香客信息分析其地域分布。泰山庙会期间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份的香客齐聚泰山,祈求平安,回到故乡更将碧霞元君信仰在当地传布。孟昭锋等《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21]便研究了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情况,随着碧霞元君信仰的兴盛与国家祭祀的“准正祀性”,碧霞元君信仰从泰山扩展到全国二十几个省份,形成了以山东、河南、直隶、江苏、山西为代表的核心区、以黑龙江、吉林、盛京、安徽、浙江、陕西为代表的扩展区及以今内蒙古、广东、四川、甘肃、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为代表的边缘区。
山东作为碧霞元君信仰的发源地处于信仰的核心区域,自明清至今香社活动不断。兰州大学刘奎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研究——以碑刻为中心》[22]从碑刻所载信息详细阐述了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并考证了碧霞元君香社活动的区域、信徒来源及祭祀内容。山东大学刘晓博士学位论文《泰山庙会研究》[23]探讨了碧霞元君信仰对泰山庙会的影响,并分析了香客进香活动的仪式性。广西师范大学于坤硕士学位论文《鲁中农村碧霞元君信仰及其“和谐”内涵研究——以肥城市宝金山庙会为个案》[24]以肥城宝金山庙会为个案,分析了山东农村的碧霞元君信仰及其“和谐”内涵,论文所涉及碧霞元君信仰的“和谐”内涵论述虽略显薄弱,但其田野考察、个案分析的方法是值得推荐的。郭福亮《运道与信仰:基于临清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25]考述了临清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发展与香社活动,同时将运河变迁对碧霞元君信仰的影响作出分析。山东大学韦丽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泰山信仰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26]以地方志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泰山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其中第三章详述碧霞元君行宫在山东地区的分布与历史变迁。任双霞《清末泰山信仰在海岱间的传布——以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为中心》[27]一文以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清末泰山信仰在海岱间的传播与分布,泰山信仰以泰山为中心在海岱地区呈涟漪状分布,影响力随着区域距离逐渐减弱,同时碧霞元君信仰也可能会随着当地的区域文化而发生变异。
北京地区一直是碧霞元君信仰活动和研究的重镇。1925年民俗学家顾颉刚在妙峰山对香会、庙宇做了实地调查研究并写出相关著作①,是为中国民俗学田野考察的肇始,同时也是现代碧霞元君信仰研究的开端。其后对香社活动的研究沉寂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后,对妙峰山与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才再度兴起。孙庆忠主编的《妙峰山香会志与人生史》[28]一书以香会志的记录和人生史的书写角度,详细研究了妙峰山庙会观察之外的附近山下村落香会组织,拓展了妙峰山研究的视野,对民间社会组织形态探索和碧霞元君信仰在北京地区民间的发展组织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在北京民间,妙峰山与丫髻山并称“二山”,对北京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主要考察对象便是妙峰山及丫髻山的香社活动。西南大学张志娟硕士学位论文《明清北京妇女的朝山进香——以碧霞元君女神信仰为考察对象》[29]从整体上对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妇女朝拜碧霞元君的活动时间与地点以及进香的方式和目的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了明清时期北京妇女朝山进香所产生的功能和影响。张胜杰《妙峰山香会组织与碧霞元君信仰——基于三个香会组织的调查》[30]通过对北京妙峰山三个香会组织的调查,详细介绍了香会的组成与祭拜仪式。对丫髻山香社活动的研究有徐天基《明清时期北京丫髻山的进香研究》[31],文章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展现了明清时期丫髻山的进香史,并论述了丫髻山神灵变迁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式微。另有李俊领、丁芮《近代北京的四大门信仰三题》[32]一文探讨了北京四大门信仰与碧霞元君信仰的渊源与联系,从中可以看出碧霞元君信仰对北京民众信仰活动的深刻影响。
豫北地区作为泰山信仰的核心区域之一,碧霞元君的香社活动也十分繁荣,浚县浮丘山建有大规模的碧霞元君行宫,同时正月庙会规模宏大,辐射整个豫北地区。刘炳强等《碧霞元君信仰与浚县正月庙会》[33]认为碧霞元君信仰是浚县正月庙会的信仰主体,受到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无论正月庙会还是碧霞元君信仰都具有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柴俊青《道教背景下的民间信仰——明清民国时期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34]通过对浮丘山碧霞宫遗存香社碑及相关史料研究,认为碧霞元君信仰的繁盛是浮丘山庙会经久不衰的动力,所以才有了如今规模宏大的碧霞宫。
泰山与武当山(太和山)历来是中国香税征收繁荣的两座大山,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蔡泰彬《泰山与太和山的香税征收、管理、运用》[35]一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梳理,将泰山与武当山的香税情况论述详实而清晰。其中泰山香税的兴盛主要源自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的蓬勃发展,泰山香税自明代至清代的征收、管理与运用都在文中详细陈列,同时对泰山香税和武当山香税的征收情况做了对比研究。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邱仲麟《明清泰山香税新考》对香税始征时间、税率变化、运作模式等作了新的考索,征用史料极其丰富,几近竭泽而渔,洵为这一题目之力作。[36]
岱顶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祖庭,也是中国高山建筑的杰出代表。位于泰山极顶的碧霞祠依山傍势,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碧霞祠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的考察有助于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山西师范大学邵珠峰硕士学位论文《泰山神庙剧场考》[37]中第二章“碧霞元君神祠剧场考”详细考述了岱顶碧霞祠的建筑特征及其历史沿革,对碧霞祠乐舞楼作为祭祀演剧场所的历史与建筑样式进行探讨;同时对泰山香社的祭祀演剧活动进行了史料梳理与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薛孟琪《女神坐泰山——岱顶空间角力的性别投射》[38]指出岱顶碧霞祠俨然岱庙具体而微的翻版,碧霞元君的声势是以占据岱顶空间的形式所展现出来,以此与山下的东岳大帝遥相呼应,两者的角力是通过民间女性与皇室女性的强烈崇拜,从而影响官方修缮庙宇而实现的,最终成就了女神坐泰山。然而由于民众喜好与意识形态导致这场角力的获胜者女神只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在岱顶的性别投射。
另有中国音乐学院徐雅琪硕士学位论文《泰山碧霞祠道教音乐研究》[39]对泰山碧霞祠道教音乐作专门研究,论文对其音乐形态和碧霞祠仪式用乐进行了分析。
对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近五年来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已趋成熟的研究领域诸如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碧霞元君封号的来历、信仰地域传播与香社活动等。其中对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传播与香社活动的研究有所增多,这是一个值得继续发扬的研究方向。碧霞元君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十分广泛,而目前泰山信仰核心区域之外的其他信仰文化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希望学者们未来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1]陶道强.近三十年来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1,(1):36.
[2]周郢.从巫山神女到泰山玉女[J].管子学刊,2012,(2):79.
[3]石野一晴. 泰山娘娘考[J].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13.
[4]韩秉方.碧霞元君信仰初探[A].2011泰山东岳庙会国际论坛论文集[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丹彤.泰山女神的母亲原型及其形象变异[D].浙江师范大学,2013.
[6]连振娟. 双性同体的变相回归——碧霞元君信仰的意识溯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5):105.
[7]刘慧. 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5.
[8]刘铭,徐传武.“天齐仁圣帝”和“碧霞元君”两个名号的来源与发展考论——兼及《水浒传》的成书时间[J].民俗研究,2010,(4):128.
[9]孙晓天,等.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3.
[10]周郢.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14,(4):74.
[11]周郢.泰山碧霞元君祭:从民间祭祀到国家祭祀——以清代“四月十八日遣祭”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2,(5):41.
[12]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神祇地位变迁探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4.
[13]周郢.从庙堂到民间:明清时期泰山文化之转变[J].民俗研究,2013,(6):61.
[14]周郢. 明清之际的碧霞元君论——兼与彭慕兰先生商榷[J].史学汇刊,2013,(31):107.
[15]王元林,孟昭锋.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10,(1):104.
[16]陶道强.官方因素在民间信仰中的主导性探析——以明清碧霞元君信仰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
[17]代洪亮.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明清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
[18]张琰,等.新发现的碧霞元君弘济经碑初探[J].泰山学院学报,2011,(1):31.
[19]孟昭锋,等.明清时期泰山进香及相关问题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7.
[20]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香客的地域分布研究[J].暨南史学,2000,(8):288.
[21]孟昭锋,等.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J].贵州文史丛刊,2012,(3):63.
[22]刘奎.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研究——以碑刻为中心[D].兰州大学,2013.
[23]刘晓.泰山庙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4]于坤.鲁中农村碧霞元君信仰及其“和谐”内涵研究——以肥城市宝金山庙会为个案[D].广西师范大学,2010.
[25]郭福亮.运道与信仰:基于临清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4,(5):35.
[26]韦丽.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泰山信仰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0.
[27]任双霞.清末泰山信仰在海岱间的传布——以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为中心[J].泰山学院学报,2010,(5)54.
[28]孙庆忠. 妙峰山香会志与人生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9]张志娟.明清北京妇女的朝山进香——以碧霞元君女神信仰为考察对象[D].西南大学,2010.
[30]张胜杰.妙峰山香会组织与碧霞元君信仰——基于三个香会组织的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5.
[31]徐天基.明清时期北京丫髻山的进香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4,(10):98.
[32]李俊领,丁芮.近代北京的四大门信仰三题[J].民俗研究,2014,(1):152.
[33]刘炳强,等.碧霞元君信仰与浚县正月庙会[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
[34]柴俊青.道教背景下的民间信仰——明清民国时期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58.
[35]蔡泰彬. 泰山与太和山的香税征收、管理、运用[J].台大文史哲学报,2010,(74):127.
[36]邱仲麟.明清泰山香税新考[J].台大历史学报,2014,(53).
[37]邵珠峰.泰山神庙剧场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8]薛孟琪. 女神坐泰山——岱顶空间角力的性别投射[C].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2010:491.
[39]徐雅琪.泰山碧霞祠道教音乐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责任编辑 梅焕钧)
A Literature Review on Bixia Yuanjun Faith Culture Over the Past Five Fears
SHAO Zhu-feng
(Hebei Academy of Fine Arts,Shi Jiazhuang,Hebei Province,050700 )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research in Bixia Yuanjun faith culture has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Bixia Yuanjun fait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research of Bixia Yuanjun titles, the geographical spread of the faith, social activities, and Bixia Temple on Taishan top etc. to carry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aishan;Bixia Yuanjun;Faith culture;Literature review
2015-05-10
邵珠峰(1987-),男,山东泰安人,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B933
A
1672-2590(2015)04-0019-05